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美术鉴赏提升学生体验感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3-08-22杨宝莹
杨宝莹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260)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高中美术鉴赏作为如今高中生的必修美术课程模块,在培养高中生的热爱本民族文化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也有显著作用。但是如今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仍存在忽视学生体验感的现象。尤其对中国传统绘画这样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艺术品类的鉴赏,如何提升高中生在鉴赏课堂上的体验感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每位高中美术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力图从“文博专家型美术教师”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画鉴赏“三层次”理念,并且简要分析其在高中美术鉴赏中中国传统绘画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鉴赏体验感的应用策略。
一、中国画鉴赏“三层次”概述
美术鉴赏对当代中国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被称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而在我国现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鉴赏的内容要求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1],由此可看出,对于高中生来说,美术鉴赏的学业目标更重视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个性化鉴赏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徐耘春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鉴赏’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看’的动作,但这个‘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视、观。”[2]笔者认为这一中国画鉴赏“三层次”可以迁移运用到各类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教学中。
其一,“见”意为“看到”,在美术鉴赏中代表一种初次见到艺术品的“第一印象”。笔者认为在鉴赏主体的视角中,“见”甚至还包含了鉴赏当天的天气、环境等情境上的整体印象。
其二,“视”意为“看待”,比“见”的初次印象再多了鉴赏主体调动本身的带有的知识修养和生活背景来深入解读艺术作品的过程。
其三,“观”意为“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这是美术鉴赏的最高维度,比“视”又多了鉴赏主体对于艺术品的主观心理活动,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了鉴赏主体的理解与感悟。
“见、视、观”代表的三种层次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对艺术品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美术相关学习经验和美术学习的潜力都通过“看”这个动作串联了起来,它立足学生原有的基础,又指向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方向。“见”侧重的是鉴赏主体初次见到艺术品的第一印象,“视”侧重的是鉴赏主体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构筑全新的图像识读经验,“观”侧重的是鉴赏主体在对艺术品有了基本的物质认识后所生发的心理感受与精神体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比起西方“费德曼鉴赏四步法”,“三层次”这一可以溯源到中国文化的鉴赏理念会有更强的适配性。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实施现状
高中美术鉴赏依然是高中生必修的美术课程,但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主要集中在单方面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对艺术品和鉴赏活动的感性体验。
(一)升学压力下,学校对美术学科的投入不足,教师授课模式单一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艺术课程的热度持续上升,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在现实的实施中,仍由于升学压力而导致的对高中美术课程的压缩依然屡见不鲜。
一些学校对美术学科的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配置与教学资源配置不足,师资配置一旦出现严重缺口,就会导致学生实际的美术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每位教师面对大量的班级和学生,通常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过量的教学压力则会导致一些教师演变成全部相关课程都按一个模板来授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力不足,只求“省心省力”,课程只是在表面上“开足”了,更不可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
(二)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美术鉴赏课程理论性强,包含大量中外美术史知识,教师在备课时需参考大量理论知识,在课堂上也需要以美术史理论知识为教学主线来组织语言。一些教师习惯运用在课堂中运用“费德曼鉴赏四步法”来对中外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讲解,有固定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鉴赏流程,但难以让历史基础一般的学生快速理解与自己生活背景反差较大的中国古典艺术。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体验[3],尽管高中生抽象思维已逐步接近成人[4],知识储备上也有能力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跨学科知识迁移,但教师如果还是以讲授知识为主会削弱学生的审美体验感,还会逐步磨灭学生对鉴赏课程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三)教师忽略了美术鉴赏与表现类课程的关联
教师在美术鉴赏中常常忽略美术鉴赏与表现类课程的联系,单方面讲授美术史知识,但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美术相关经验,而这些经验是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参考的切入点之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不可忽略美术鉴赏与表现类课程的联系。美术鉴赏课程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表现类课程之外的孤立个体,中外美术史都是镶嵌于特定历史背景与文化中,艺术终归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教师如果在鉴赏课中割裂了鉴赏与美术表现之间的联系,会削弱学生的感官体验,难以让学生体会到“遥远的”艺术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中国画鉴赏“三层次”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体验的应用策略
总的来说,提升学生的体验感是改善高中美术鉴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中国画鉴赏的“三层次”更偏重于感性的体验,它也是对于中国传统艺术鉴赏方法在鉴赏教学策略上的回答。尤其在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中外历史知识的情境下,中国传统绘画鉴赏课中引入鉴赏“三层次”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
(一)“见”其情境,感受作品表现形式
在鉴赏一幅名画的时候,“见”是看的第一层次。笔者将“见”这一层面延伸为“画外”与“画里”两种维度的情境,二者结合构成了鉴赏主体对一幅作品的第一印象。
关于“画外”的情境,首先在课堂氛围上,教师应创设轻松愉悦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与观点,不要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有过多的预设,要允许学生有生长和发挥的空间。“画外”的课堂情境需要教师花心思去创设,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教师在美术鉴赏的课堂导入中可以运用“诗画结合”“音画结合”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既可以与作品产生呼应,又能渲染教学场景,促进学生从内心生发相应的情境体验。
在“画外”的层面,除了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便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观看方式。在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是通过代入古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上的古今差异。装裱特色是影响古人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因素,教科书由于篇幅原因,通常在呈现画作时大多只有画芯的部分,或是在此基础上在解说中对画作装裱形式一笔带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作出相关的延伸,只有把装裱形式的鉴赏也融入整体的画作鉴赏中,让学生对中国古人的看画方式有代入感才能对古人产生“共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在鉴赏传统绘画时的乐趣。
“画里”的画芯部分通常是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见”这一层次也是学生初步体会作品表现形式的时机,教师可以让学生初步识别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特色,如判断绘画题材是属于人物、花鸟或是山水,以及判断表现手法属于工笔或是写意,还可以让学生描述画面内容具体有什么,这过程中无须学生调动过多相关的美术类知识背景,只需要让学生作出基本的判断,为第二层次的“视”做好铺垫。
以《芙蓉锦鸡图》为例,在“见”这一层次,教师可以根据“画外”“画里”的关系来设计逐步递进的教学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与教室实景的结合来营造与中国传统花鸟画意境相符合的情境,再从作品的装裱形式入手,将作品徐徐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古人的观看方式来欣赏宋代的“院体”花鸟画作品。
总的来说,在“见”这一层次,教师应创设符合中国传统绘画气质的教学情境,从“画里”到“画外”两个层次来进行教学导入,尤其要重视中外绘画由于装裱特色带来的鉴赏差异。
(二)“视”其精妙,了解作品内容特征
“视”与“费德曼鉴赏四步法”作横向对比则对应了“分析、解释”阶段。从“见”过渡到“视”,教师可以聚焦于作品中的内容特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背景来解读作品,帮助学生搭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经典作品的画面内容、材料技法可以延伸出大量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线索来对知识进行统整,聚焦细节以点带面地做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课程不能与表现类课程脱离,“视”这一层次也是教师引导高中生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的体验与观察,对画面内容和材料技法组成的特征体验就是一个好方向。而除了造型、材料技法等绘画相关知识,中国传统绘画中记录的人文知识也是高中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模仿《清明上河图》中对宋代生活的记录,唤起学生对宋代历史大背景的印象,帮助他们体会其中记载与表现的社会风貌。高中生通过对画中人文知识的“视”,可以窥见不同时代与地方的人文风貌,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体会所学的历史文化知识在美术学科上的妙用,对一些原本对文科综合知识兴趣不足的学生来说还能有效激活原本认为“无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总之,“视”这一层次聚焦对画面的深度体验,探索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妙之处,从画面内容、创作手法、观察方法、造型特色、材料技法等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创造出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
(三)“观”其意趣,体会作品背景意蕴
“观”与“费德曼鉴赏四步法”作横向对比则对应了“评价”阶段。经历了“见”与“视”,学生对作品已有基本的认识,教师在“观”这一步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于画面的理解与感悟。许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审美判断等能力依然较低,面对经典作品没有胆量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与经典作品的历史沉淀给学生带来的“权威感”与疏离情结有关,因此,教师在“观”这一层次需鼓励学生在认知艺术品背景知识后生成自己心中对作品“意趣”的个性体验。
“观”是美术鉴赏“三层次”中的最高维度,教师应在“观”这一层次更注重对作品历史意义的激活,不可孤立地分析作品,应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后形成更高位的体验,可以通过整合前两个层次的教学成果,对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它在艺术史上的意义等层面来进行分析。除了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作品的当代意义同样重要,当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美术鉴赏课程在德育的渗透上也有重要意义。如山水画中对古代自然风貌的记录,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思维的切入点。
又如《溪山行旅图》的鉴赏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从“见”到“视”层层分析,在课堂情境中对作品内容与形式对深度学习后,进入“观”的层次再将前两个鉴赏层次中具体细节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回归到从人类文明和艺术史范畴来适当拔高学生的思维,高中生有足够的思维能力进行想象,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离不开对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境的解读,而山水画更是中国古人因心造境的体现。
总之,“观”这一层次需要教师引导总结前两个层次中的学习成果,从艺术家和历史背景的角度对艺术品进行剖析,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更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更加偏重人文知识,并且要立足艺术史与人类文明的角度拔高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触发他们的心灵体验,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结语
中国画鉴赏的“三层次”是对鉴赏中国传统艺术在策略上的回答,这一相对感性并且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观念会与鉴赏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存在更强的适配性。教师在做高中美术鉴赏中的中国传统绘画鉴赏的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见、视、观”这鉴赏三层次来组织串联课堂活动,从“画外”到“画里”,再深度探索学习画面内容的相关知识,最后再一次回到“画外”立足在人类文明与艺术史的高度对作品意义作出总结评价,层层递进,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入理解并产生认同,日后无论去到任何地方发展,都不会忘记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这也是美术鉴赏教学最深远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