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23-08-22李红梅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教育

李红梅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党愈发意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迫切要求各级高校强化历史教育并进一步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而“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影响和作用更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因此产生了“四史”教育的内涵[1]。

一、“四史”教育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四史”教育要发挥其真正作用,需要借助我党带领广大民众取得一系列革命胜利的史实与成果甚至是经验教训得展示,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警示和教育,希望他们能以史为鉴。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普及,带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基本素质,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高校的场域内,四史和思政教育两者产生了显著的内在关联性,即“四史”本身就凝结了大量史实、史料,从资源上充实了思政教育理论内容;同时,“四史”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目的高度一致[2]。

1.两者本质属性相同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两者有着相同的本质属性。可以说,“四史”的落实,是希望青年学生从历史表象去认识本质,带领他们经历思想的洗礼,由意识形态领域提升精神高度,明确政治立场,做好“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目的是把青年学生培育成优秀的社会主义践行者,在未来创办何种大学,如何去创办的根本问题上,应高举党的领导旗帜,坚决拥护并坚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如星星之火一般,这也是当下重要的政治使命,对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拥护党对高校的领导问题给予了满意的回答;培育优秀的能肩负社会主义使命的人才;坚决沿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行。由此说明,“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两者都具备政治性的属性[3]。

2.两者教育目标一致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两者均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四史”教育把我党的光荣历史和大学课本进行了有机结合,走进大学课堂,以真实而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给予评价,坚决地抨击了历史虚无主义,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形成伟大的理想与爱国主义情操[4]。“四史”的学习进程中,应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沿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秉持“四个自信”,为高校践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实处做出自己的贡献。高校思政教育应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地位,在教学中融入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感,让大学生都能团结一心地“听党话、跟党走”。所以,从这一点看,“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即立德树人[5]。

3.两者教育内容吻合

“四史”高度凝结了我党的斗争历史,人类社会基本规律与实践逻辑,是我党和国家精神谱系的串联与展示。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则包含了很多与“四史”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纲要”课中有不少介绍中华民族遭遇外来入侵并坚决反抗的光辉岁月历程,讲述了建国70多年的沧海桑田;“原理”课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至实践的演变进程,我国的成功与创新经验;“概论”课对我国成立一百年来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的经验总结与历史教训;“基础”课从青年学生“三观”教育的培养做起,学习共产党人不畏困难的奋斗心得与初心力量。所以,“四史”教育和思政教育从内容上彼此印证、双向互动,能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置于四史的视野下认真品读,寻根溯源,如此既强化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更推动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6]。

二、“四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方法

将“四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需要强化教育主阵地建设,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立足课程内容,促进“四史”和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发挥协同效应巩固思政教育根基,发挥线上资源作用,打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四史”教育新局面。

1.强化教育主阵地建设

教育是基础,是前提,“四史”要融入高职的思政课,需从“大教研”“小对标”做起,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逻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学习,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归纳讲课方法,拓宽教师知识面,准确切中思政课脉络,因材施教[7]。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合理把控教学进度,尤其青年教师应维护主阵地,一要落实“四问、五要、六好”,坚守行业信念,对内提高自我标准;站好主阵地,对学生提高要求;学科探讨,与同行加强交流沟通;专心备课,以教学督察来监督自己。为课堂导入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间顺畅交流。二要精巧的构思,合理带动学生展开思考。三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时刻以问题意识激发思考的拓展,创立新思想,刺激学生听课的热情与积极性。四要有科学案例。案例解说应引经据典,科学地阐释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五要促进教学相长,“四史”教育的推广本身就是红色文化传承的践行,其走进大学课堂,更是印证了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青年学生在学习时,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调动大脑参与思想,主动学习优秀的红色文化,而教师以优质课件,精准的话术来表达“四史”的内容。这样教师在其战斗的主阵地——讲台上,去宣传这些优秀的思想与精神,这一方主阵地上教师要践行教育的基本职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人才,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完成高校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8]。

2.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把“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本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思政教师持续完善自我,优化教学方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增强高校各个学科教师“四史”教育的培养兴趣,定期举办“四史”系列讲座与培训课程,为教师充实自己提供便利。把高校教师传授“四史”知识课作为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并对应设置专门的奖惩制度,规范提高思政教师对“四史”的学习,辅助配套考核措施,客观上督促教师们在“四史”知识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规避“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体制机制的重要作用[9]。第一,教师选择知识应契合合理性。高校思政教育面对庞杂的“四史”学习,应首先明确历史发展顺序,与自己教学科目的教学特色关联起来,选择契合自己的“四史”内容,发掘更多学生可能喜欢和接受的优秀教学案例,切实抓住教案背后历史史实的作用与育人价值。第二,教师应研究知识应保持主动性。高校思政教师为大学生普及“四史”内容,既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有关“四史”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主动性并开创性地开展“四史”研究与探讨,使“四史”更完美地契合到高校思政课中。第三,教师解决问题应体现合作性。思政课教师应真正意识到“四史”具备的教育价值,努力找到将“四史”知识真正融合高校思政课的良好途径。就目前教学设计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应单独与教研室或业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以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强大作用与影响力[10]。

3.立足课程内容,促进“四史”和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

“四史”包含了我党无比厚重的红色资源,称得上我国近代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史实,也是我党发展历史的真实再现。高校思政课切实普及的重点在于“四史”中红色知识的合理利用。第一,讲好红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由历史演变进程看,“四史”明确反映了我党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民族独立与复兴的整个经过。思政课上,我们应关注突出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我党艰苦奋斗红色精神有关故事的学习与宣传,以史实为切入点,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真正领悟党的初心。第二,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健全有关课程。高校理应开设专门的“四史教育”课,将其视为思政教育的必修内容,而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以“四史”为基准设置有关课程,保证大学生选择一门以上课程来专门研学。所以,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健全课程设置,确保“四史教育”课程的充分供给,使学生有更充裕的课程选课空间。第三,充实思政课本内容。课本是教学的载体,课本选择的好坏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所以思政课本选择上也要持续改进,增加部分“四史教育”内容,尤其是史实性的文字表述,把真实、叙述的真正历史写进课本,以此来充实和间接证明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规避说教性讲述,让学生主动从史料中感受并领悟“四史”包含的精神内涵,让课本体现更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1]。

4.发挥协同效应,巩固思政教育根基

把“四史”与思政课融合起来,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主管部门则要充分起到宏观领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的相关工作,使工作融合流程有机衔接,对课程教学内容整个进行统筹安排,加强分类指导与对策落实,规划并构建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方案。助力思政课专业设置、教材体系安排、考核评价、质量保障等四方面协同配合,把“四史”教育的历史和实践逻辑与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统一起来,达成同频共振的效果,给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使大学生能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内在的自我修养,外在的行动指导。而且,明确校党支部的政治引导作用,确保党支部书记与思政课教师的“双责制”,明确前者从政治上把关“四史”教育的宣传与教学,后者在落实“四史”教育时,准备充分的史料和案例,切实践行历史唯物主义。构建协同配合工作机制,致力于开创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的新格局。

5.发挥线上资源作用,打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四史”教育新局面

当代大学生变成互联网主力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做好青年“四史”教育,一定要把“互联网+四史”教育模式与青年“四史”教育密切关联,和线下青年“四史”教育有机衔接,确保打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青年“四史”教育新格局。一方面,广泛调动各类网络资源,开拓“四史”教育载体。具体方式有三点:(1)整合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沉浸到“四史”教育活动中,比如红色纪念馆、线上红色系列讲堂、虚拟现实体验馆等,使“四史”教育以更为多样、生动且具趣味性的方式吸引更多大学生的主动参与;(2)发挥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介的作用,不定期推送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党史故事等信息,尤其是重要人物、事件的时间节点,构建良好的红色育人环境;(3)增设线上“四史”课堂,成立“四史”线上小组,让“四史”与思政课形成良好的对接;另一方面,把握“四史”教育的重要契机,研发趣味性、学习性相结合的APP,推出“四史”模拟资源库,举办有关“四史”知识比赛,拍摄生动的“四史”短视频,推送小故事,使“四史”与思政教育更加日常化、生活化、普遍化。

结语

本文中,笔者从“四史”教育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入手,对“四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仰。这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时代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思想性、学理性相统一,历史观与“三观”相一致,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此,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四史的关键价值和融入意义,真正使四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发挥四史的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