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传统婚俗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2023-08-22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婚俗汉族婚礼

杜 磊

(伊犁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婚礼是人生仪礼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围绕婚礼形成的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从周朝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成了一种规范性的婚俗。自此汉族传统婚俗一直在汉族人民的婚姻仪礼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代以来汉族传统婚俗走向没落,但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以“六礼”为主体的传统婚俗。孝义贾家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人民的重视,贾家庄婚俗成了当下保存较好的传统婚俗之一。

一、汉族传统婚俗主要特征

(一)重而慎之的态度

婚礼是人一生所要经历的重要人生仪礼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汉族传统婚俗体现了人们对婚礼及婚礼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汉族传统婚俗在传统土壤中逐渐形成,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信仰等相配套。传统社会是宗族式的农耕社会,呈相对静态且较为稳定。成婚是在宗族中农田旁的人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变动期。婚礼意味着个人将要从父母的庇护中走出来顶门立户;也婚礼意味着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联合。这样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对婚姻如此牵连甚广的变动自然十分重视,为了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的平稳状态,人们对婚姻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以贾家庄婚俗为例,一桩婚事要经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亲、入闺相亲等一系列流程。在此期间双方当事人、父母、亲属、邻居甚至是祠堂里的祖宗和中国人所崇拜的满天神佛都参与了进来。传统婚俗也显示出人们对婚姻的谨慎态度。一项婚姻的最终达成需要双方反复考虑,媒人中间撮合,且在各项程序之间都会空出一段时间来使双方调查和考虑。其中任何一个程序没有通过都可能导致成婚事宜的终止,因此汉族传统婚俗烦琐程序背后体现的是重而慎之的态度,并且通过各种仪式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婚姻的重要性。

(二)过程以礼始,以礼终

汉族传统婚俗以“礼”贯穿始终。传统婚俗是一种由周朝婚礼所包含的六礼逐渐发展成的规范性婚俗,因此礼自然贯穿始终。贾家庄婚俗每一项程序都有关于礼俗的规定,如在八字合婚阶段男方需备薄礼请媒人去向女方索要八字帖,合婚吉利的结果也要通过媒人告知女方;男方在迎亲出发前要祭拜祖先和神灵,而带新娘回来时又要向女家神位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正如《论语•学而篇》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1]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进一步解释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2]践行礼是为了使双方可以不偏不倚的行事从而恰到好处地处理事情。传统婚俗通过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们的行为使得婚礼顺利进行。

(三)仪式充满演习意味

充满演习意味的仪式也是特征之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在自己熟悉的社会关系中人以自己习惯的角色、行为方式等做事做人。婚礼前后双方当事人在社会关系上有重大变化,要适应这一变化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有意识调整。传统婚俗中一些仪式表现出了对双方当事人新角色及社会关系的明显演习特征,通过践行婚俗中所规定的各种仪式,当事人意识到并提前象征性地演练自己在婚礼后形成的社会关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贾家庄婚俗中这种演习特征体现得很明显,如新郎去迎亲时要举行回门俗:回门时新郎父母捧出糕点和糖水给新郎食用,这一举动表示虽然父母仍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但今后的路就要新郎自己独自走了。此外新郎用钥匙开锁的仪式是用来提醒新郎以后自己心要开窍,要独立思考认真应对。传统社会里新娘婚后面对的角色转变更大,因此传统婚俗中有更多仪式来助其适应这一变化,如新娘嫂嫂给新娘换新鞋,即所谓的:换新鞋,就新范,“其意思是指新娘在以后行事时要依照男家的规矩,受婆家的约束。”[3]翻饼捅火俗象征以后要操持家务,生火做饭。

(四)传统信仰色彩浓厚

汉族传统婚俗深受弥漫在民间的传统信仰的影响,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贾家庄婚俗中首先明确体现的是天地信仰和祖宗崇拜。天地信仰和祖宗崇拜在贾家庄婚俗众多仪式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在八字合婚阶段男方问名时所得的庚帖要先放在家中供奉神和祖宗的香案前三天,这表明在传统婚俗中要开始一桩婚事,征得神和祖宗的同意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仅仅是象征性地。新郎出发迎亲前、迎新娘回家前及双方拜堂时也都要叩拜天地和祖宗以表示对天地和祖宗的敬畏和感恩。

趋吉避凶观念也明显地表现在传统婚俗中。受传统民间信仰影响的人们认为神灵无处不在,因此在生产生活中要遵守一定的禁忌并举行仪式以趋吉避凶。出于这一目的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和仪式在汉族传统婚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新郎迎亲前要祭路神,娶亲道路上的石狮、水口等都要用红纸包起来;新娘进门时要撒谷草、射四箭等。

二、汉族传统婚俗式微原因

传承数千年的汉族传统婚俗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经验、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钟敬文曾指出:“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4]近代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种变化不是自身演化发展,而是外在异质文明影响所导致的。这种变化之迅猛是民俗的自身演变速度难以企及的,因而导致了中国很多传统民俗自身演变过程的断裂,贾家庄婚俗就是如此。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很大。人们开始逐步走上近代工业化之路,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传统生活方式是为适应农业社会农作物耕种而产生的。人们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形成了各类节庆和民俗。因此很多民俗都有深深的农业社会烙印。开始步入工业社会后,人们根据机器的运转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它决定了人们的进餐时间、休闲时间进而形成了当下的生活方式。同样它也改变了人们对婚礼安排。传统婚俗中提亲、相亲、定亲、婚礼等一系列的仪式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众多的人参与其中。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们在农闲时有足够的时间,而且亲朋好友大都住在相近的地域。而现在的工业式生活方式使人们并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能在各种仪式中轻易地聚齐相关人员。因此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很难践行传统婚俗。

(二)家庭及婚姻模式的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多是聚族而居,很多甚至是一姓一村。现在多为核心家庭模式。在不同的家庭模式中,婚姻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在传统社会里婚姻不只是个人的事,一定程度上也是家庭和家族的事。一家娶进了媳妇不只意味着新郎有了伴侣,也意味着有人照顾婆婆、做家务,还意味着在农忙时又有了一个劳力。在贾家庄婚俗中,新娘经历的婚俗仪式,如翻饼捅火俗和穿新鞋等,表明传统婚姻意味着的是新娘融入男方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当下成婚的两人更多是成立一个新的小家庭,与双方父母及亲属的关联不大。此外传统社会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观念很重,而现代社会传宗接代色彩不再如以往一般浓烈,相反更加强调小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性。

此外工业社会把人们从自家农村的田地旁拉到了城市的机器旁,从农业劳作变为自由选择工作的更开放模式。青年可以遇到更多同龄人且有更多机会相处。这一变化导致了自由恋爱风气的兴起。汉族传统婚俗中的一些礼俗因此也显得不合时宜。

(三)信仰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相应地导致信仰及思想观念的变化。随着科学之光的大放异彩,一些传统信仰的光芒也日趋暗淡。人们开始质疑和摒弃自己民族长久以来所崇奉的天地信仰和基于万物有灵而形成的吉凶观念。此外祖宗崇拜也受到削弱。传统信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基础上形成的解释世界的重要理论体系,人们在此体系下组织生产生活并形成了各种民俗,其中就包括汉族传统婚俗。此信仰体系的崩溃使得传统婚俗失去了造成其神圣性和严肃性的重要依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个人主义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婚礼的看法更多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强调自身感受并力图摆脱他人及传统的束缚,因此婚礼成为二人爱情理想获得成功的象征。在当下生产方式及男女平等观念影响下,婚姻也更多意味男女双方组成一个共同维持的核心家庭,而不是新娘加入男方并融入其中。这些新观念与汉族传统婚俗所蕴含的理念相差较大,二者的分歧也一定程度导致了传统婚俗的式微。

三、汉族传统婚俗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毋庸置疑,汉族传统婚俗仍潜藏着一定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同时也闪耀着历经岁月而不朽的深邃智慧。贺学君认为非遗的“灵魂”是指:“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灵魂,使它有吐故纳新之功,有开合应变之力,因而有生命力。”[5]汉族传统婚俗的“灵魂”也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6]因此需要对传统婚俗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变为中华儿女喜闻乐见的婚俗。

(一)挖掘并阐释传统婚俗中的文化特质

一个民族的习俗反映的是该民族的精神气质,而这精神气质也随习俗在一代代人中被传承着。它作为“灵魂”隐藏在民俗仪式中,因此容易在社会变迁中被遗忘。挖掘出传统婚俗中的民族文化特质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贾家庄婚俗表现的特征正是潜藏在汉族传统婚俗中的民族精神气质,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内涵。它不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其光芒。一是对婚姻重而慎之的态度,这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婚姻的深刻认识。虽然当下的婚姻更强调个人,家族和长辈角度的考虑逐渐淡化,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婚姻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二是过程以礼始,以礼终。以礼来规范和约束双方的行为是为了使双方能以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和乐于接受的行为来共同促进婚姻的进行。由于传统婚俗发挥的作用变小,各种婚礼乱象层出不穷。此外当下人口流动频繁,各地风俗不同,因此更需要创造性转化后的婚俗来为人们提供礼的指导和约束。三是传统婚俗仪式表现出的演习特征。这是为了新人更好地适应和较早觉知自己的角色变化。这种角色的转化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因此需要根据时代对体现婚礼中演习性质的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

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婚俗表现出的浓厚传统信仰色彩。天地信仰和祖宗崇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剥去这一外衣后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我的朴素认知。先民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人们从中感知自然规律。先民的天地信仰中包含的是对天地、自然及其代表的自然规律的感恩和敬畏。当下人们迷失在科技的光彩中,着眼于自己的个性与自由,却逐渐忽视了天地。婚礼是两个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的结合。相遇的缘分、相知的感恩、相守的承诺,如果有天地的见证,将会更添神圣性。祖宗崇拜来自对生命的报恩和对家族精神的传承。《礼记》提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7]即使在当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来突出家族精神传扬和对长辈的感恩也是十分必要的。

挖掘汉族传统婚俗中蕴含和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是对汉族传统婚俗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关键一步,可以使其重新恢复生命力。

(二)调整仪式规范,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

传统婚俗中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需通过具体的仪式体现并被人们感知。时代的发展使一些仪式规范显得不合时宜,也使得其无法展现民族文化内涵蕴含的魅力,因此必须对仪式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重新负担起传承传统婚俗民族精神并指导人们的任务。

首先应果断去除传统婚俗中一些完全不合时宜的习俗,如洞房夜闹妇习俗。其形成原因随时代变化已不再存在,因此这一习俗也不再有必要存在。其次,应对传统婚俗中仍能传达民族文化内涵,但略不合时宜的仪式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每一项仪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其在传统婚礼中发挥的作用有足够认识。如翻饼捅火俗等演习性质的仪式是为了使新婚双方适应新的角色转变。祭祖礼、大礼迎亲和拜堂礼承载的是天地信仰和祖宗崇拜观念。随后要进一步考察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使这些仪式变得不合时宜,然后据此调整使其继续发挥作用,如充满演习意味的仪式对于新婚双方迅速适应新角色很有帮助,但传统婚俗中具有演习性质的仪式,如翻饼捅火俗和坐厚承等是适用于传统社会的,已不适应当下生产生活方式。对这类婚俗仪式来说,应根据当下的情况对仪式进行改造,对双方在新婚姻及家庭模式下的角色进行演习,同时还可以将新时代价值观融入其中。

(三)利用相关文化元素作为突破口

文化元素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要素,极具代表性地体现文化内涵并且能以物化的形态表现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积极利用各种文化元素可以促进汉族传统婚俗优秀文化内涵的展现,此外融合其他文化元素有助于提升传统婚俗吸引力并拉近距离感使其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应积极转化并利用各种文化元素。

首先,应充分挖掘传统婚俗本身具有的丰富文化元素。对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创造性转化是促进传统婚俗传播的突破口。传统婚俗中值得挖掘的物化元素很多,如合卺仪式所用的葫芦。交杯酒古代称合卺,是将一个葫芦一分为二,变成两个葫芦瓢,双方各取一瓢饮酒。这与古代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有关,而且用其饮酒有点苦味,因此也象征夫妻同甘共苦。采用葫芦瓢作为合卺的器物,其内涵更加丰富,新婚双方可以通过器物的使用感受到民族传承的历史感和婚姻的意义。其次,应积极采纳其他传统文化元素来增加传统婚俗的魅力。传统婚俗在过去和其他艺术文化形式共同构筑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完成对现实世界事务的辅助。贾家庄婚俗便是同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技艺等融为一体,因此在对传统婚俗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与其共生于一个社群的相关文化元素的融合和转化。此外,对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的吸纳是传统婚俗走向现代的必然之举。

猜你喜欢

婚俗汉族婚礼
国清荣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