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视域下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探究

2023-08-21刘丹利

科教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民族高校就业问题

刘丹利

摘要 当前,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以就业为导向,探讨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必要且重要。文章由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近三年的就业状况入手,从社会条件及资源、课程体系、高校、专任教师、毕业生、家庭以及用人单位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并探讨了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 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问题;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24

作為高校最传统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随着新发展格局带来的经济发展转型,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源结构、社会资源、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毕业生素质、用人单位的偏见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文章分析了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探讨教育改革问题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重中之重。

1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及毕业去向

近年来,四川民族学院等部分民族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作了线上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仍然以教育行业为主,少部分涉及公务员、企业和升学等。此外,近三年,随着国家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选择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因适应性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较为广阔,选择范围多元,但作为传统专业,新发展格局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问题所引发的就业压力,使得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更加凸显。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刀刃向内,深入剖析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和限制条件,只有使其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有限的社会资源制约本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职业发展

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多数属于师范类专业,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社会、接触教学实际,在大量丰富的实习、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民族院校大多开设在少数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地理位置受限,较为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同内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高校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等各类社会资源有限,走出去、引进来困难,能够提供的见习、实习等机会少、平台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有限的社会资源也不利于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就业岗位的供给等,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2.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模式有待优化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多数课程设置依然遵循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比较陈旧、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交叉型”人才。知识结构不全面,专业技能不突出,跟不上时代步伐,不适应市场需求,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壁垒,可替代性强,这也是制约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

2.3专业教师的就业育人意识和指导能力不强

多数民族院校仅靠就业指导课程老师以及辅导员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远远不够。在针对专业和市场实际、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专业教师拥有优于其他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这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很有益处。但是从目前来看,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就业指导往往表面化、事务化。另外由于各方的忽视,致使专业教师就业指导实战经验不足,专业指导质效不理想。

2.4学生素质与职业要求存在差距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较高,由于享受加分政策或者属于民族预科学生,基础薄弱,知识、能力、结构和社会就业需求不能很好匹配,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

2.5学生就业意向单一,区域选择过于局限

从就业意向上看,大部分毕业生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作为首选就业方向,而将私企作为就业备选,即便部分毕业生初次就业暂时选择了私企,但后期也会离职投身到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考试中。这种就业心态和实际毕业去向的状况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求稳”心态依然突出,就业形式单一。

另外,不管是从就业意向还是实际就业去向上看,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生源省份就业。尽管许多优质的外地单位来校招聘,但真正愿意去其他省份就业的毕业生却不多。尤其民族学生,由于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倾向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2.6受地缘限制,传统民生与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矛盾突出

民族院校的生源结构中老、少、边、穷地区占比较大,受地缘限制,传统民生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新理念格格不入,矛盾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

2.7家庭就业观念落后

调查显示,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铁饭碗”岗位和考研是他们的坚定选择,支持学生在考取理想就业岗位前不急于就业。家庭的高期望也是限制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2.8用人单位对民族学院学生怀有偏见

由于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时也会有优惠政策,导致有些用人单位认为,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不太愿意招聘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3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对策

3.1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毕业生质量,促进职业发展

民族院校应积极寻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开发和利用高校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等各类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见习、实习、实训等机会和平台,在提高毕业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的就业指导水平,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促进专业的长远发展。

3.2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模式有待优化

目前多数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目标规格雷同,遵循传统、守旧单一,毕业生同质化严重,不符合社会各行各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多种需求。专业教师对高等教育需要创新的新时代特征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敏感。几乎“一个味”的课堂教学,只会专不会广,忽视全面教育和特色教育,致使毕业生知识面狭窄,职业适应能力不强,科研潜力不足。

我国各行各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但从就业结果看,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供需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凸显专业方向、打造专业特色,重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及模式,重视实用性教育进课堂,培养知识结构全面、专业技能突出、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且职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3.3增强专业教师的就业育人意识和指导能力

3.3.1专任教师应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专业教师首先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目前多数专任教师在学生就业认识上的高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普遍认为毕业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毕业班辅导员的事,是行政管理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与专任教师无关。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范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三全育人”。专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责任感,强化学科育人实效,应将就业育人作为教学大纲中学科育人的重要内容,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将就业育人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把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摆在教学的突出位置。

3.3.2学校须重视对专任教师的培训教育

民族院校应结合民族地区和民族高校实际,重视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将就业指导由以往相关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兼任拓展到压实专任教师责任。但是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服务指导的制度有待健全,没有形成更深层次、更有力度的全员联动促就业的机制,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学生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专任教师实战经验少,专业化程度低,因此就需要民族高校重视对专任教师的培训教育,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领域教师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师资,提高专业教师就业指导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效。

4拉近民族学生素质与职业的距离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生活习俗、语言障碍、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影響,知识基础薄弱且对民族地区以外的世界不甚了解。因此不管教学还是管理人员在就业服务过程中,应重视民族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从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实施教学、就业指导及帮扶,让学生认清差距,提升知识、能力和素质,自信面向社会,顺利立足岗位。

5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圈,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方面可替代性较强,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更愿意回生源地就业,缺少走出去的勇气和能力,但事实是由于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很多汉语学生也在转向民族地区就业,民族地区就业岗位在被挤占。民族高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自入学起便引导学生逐渐认清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求稳和逃避就业压力不是出路,应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走出舒适圈,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打破区域限制,敢于走出去,拓宽就业范围,另外还要帮助毕业生转变攀高求稳的就业观念,调整不合理的就业期望,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6家校联动,尤其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民族院校应做好家校联动,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的同时,也应帮助家长转变孩子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必定要锁定在考公务员、当教师等“铁饭碗”岗位就业的传统思维。民族院校应做到家校信息双向互通,重视就业指导进家庭,尤其对于慢就业、懒就业、缓就业、不就业、就业观念狭隘等困难学生家庭,应采取家校一对一帮扶等途径,针对主要矛盾,进行问题分析、就业指导、岗位推送等,努力凝聚家校就业共识,共促使毕业生积极顺利就业。

7立足优势,化用人单位招聘偏见为理性接纳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但由于教育环境、人才培养中强调的民族特色等,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民族高校应千方百计宣传推介毕业生,为毕业生和企业搭建双向选择平台,让企业客观全面地看待民族毕业生,看到学生身上的多元文化、靠得住、下得去等特点和优势,化招聘偏见为理性接纳。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老牌专业,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民族高校的汉语文文学专业,更应该增强危机感,坚定信心,强化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深挖社会资源,加强多方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助力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民族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1,12(5):136-137.

[2]李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152-153.

[3]刘焕芳.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市场,2016,902(35):200-248.

[4]冯海英.困境与对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3):98-100.

[5]余俊乐,侯睿,张文俊,等.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20,153(31):58-60,64.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族高校就业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研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