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全球”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3-08-21房雯钟周
文_ 房雯 钟周
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融入多元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逐渐成为服务本国建设、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和保持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在此形势下,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全球视野与国际意识的培养,造就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高校必须肩负起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顶尖高校纷纷探索符合国情及校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和模式。其中,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建校300 余年来,培养了多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人才,包括美国总统及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获得者等。哈佛大学凭借其政治、经济、学术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全球性大学”教育理念,积极推进大学国际化。在成为全球性大学的过程中,哈佛大学秉持面向全球的理念,以培养世界公民和全球领导者为目标,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本科生是哈佛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的核心群体。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哈佛大学第25 任校长博克(Derek Bok)就在其提出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八个教育目标”中特别强调了“适应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素养”。进入21 世纪,哈佛大学第27 任校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进一步指出让“哈佛所有的本科生都具有国际经验”。同时,哈佛大学在其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培养世界公民”,并将其确立为哈佛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哈佛大学开设了“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两个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不同民族的信仰体系,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价值观的差异,成长为立足民族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和未来意识的世界公民。
为了让本科生尽早积累国际经验,哈佛大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学校通过与国外大学(机构)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多样、多选择的海外学习和生活体验。每年夏季学期,哈佛大学都会通过海外研修项目为本校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提供深度接触海外学术研究的机会,以让他们感受不同的人文历史、社会哲学和自然科学氛围。在学校的海外研修计划中,学生有机会申请的海外交流目的地涵盖:欧洲地区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西班牙、希腊、克罗地亚、格鲁吉亚、捷克等国家,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另外还有南美洲、非洲等地的交流项目。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几乎都有海外研修的经历。通过海外研修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深度了解目的地国的语言、文化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获得令人难忘的学术经验。这种经历和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还通过组织管理改革、人员结构优化和开展国际化活动,打造国际化的校园。哈佛大学成立了多个服务于国际事务的正式组织机构,包括50 多个国际中心和20 多个办公室,支持学校的全球布局,服务于学校的科研合作、学生实习实践等海外活动:早在 1944 年,就成立了国际办公室(Harvard International Office,HIO);随着国际学生的增加,学校又于2006 年构建了以OVPIA 为主的管理体系,负责审查重大全球性政策,监管全球各地的国际办公室和区域中心;设立国际支持服务办公室(Global Support Service,GSS),主要负责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对外交流项目服务。哈佛大学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还得益于多元化的人员构成,其学生、教师和校友来自全球180 多个国家。哈佛大学还专门设立了“哈佛教师暑假出国学习项目”和“校长创新基金”,以此资助教师前往海外交流、学习。
此外,哈佛大学“零点项目”(Project zero)团队与PISA 合作,开发了《全球胜任力测试框架》。在此基础上,该团队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学习主题,基于现有学科课程开发了全球胜任力课程的基本框架,全面覆盖小学至高中学段,每学年提供5 节“培养学生改善世界”的课程。根据关于全球胜任力的多个教学实证研究,从学习目标、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和学习评估四个方面提出四条全球胜任力的教学原理。上述研究成果引领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世界各国制定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经验在于:树立清晰、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承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勇于应对全球问题并能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命运相结合的世界公民和全球领导者。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哈佛大学在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组织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大学运行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