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2023-08-21陈仕榜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陈仕榜

摘 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建构育人大格局的重要举措。在诠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在开展两者协同育人实践中所存在的体制欠缺、意识淡薄、能力不足三大现实困境,最后结合高职外贸类专业,探索从机制协同、课程协同、师资队伍协同等有效路径助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高职外贸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69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1年,教育部决定组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下,探索具有高职特质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现路径,有助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就高职外贸类专业而言,如何开展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思政教育系统性融入专业建设全程,这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贸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结合学科专业特征,深度挖掘、系统梳理、高度凝练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并将之融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实现课程德育价值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思政课程指的是在高等教育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作为“大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育人方向与功能上具有同向性、同行性以及互补性,这为构建两者协同育人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这些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单纯依靠“孤岛式”的思政课程将难以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一方面,思政课程要充分发挥它在思政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作为创新性教育理念,它能够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中,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统一,从而充分拓展思政课程的育人载体。只有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进行有效协同,“共下一盘棋”“打好组合拳”,共同发挥育人功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才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1.2 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必然选择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是从全域性视角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深化“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首先,两者协同能够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相互协作,发挥多个育人主体合力,统筹协调思政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育人到全员育人的转变。其次,两者协同能够综合衡量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规律、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及学科专业特征等系列因素,设置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的思政育人目标。它既注重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核心作用,又强调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价值引导相融合的育人功能,从而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时间段,实现全程育人。再次,两者协同能够更加高效发挥各自在思政教育上的优势,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促进课堂教学、课外实习实训以及多元育人平台相对接,从而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

1.3 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和课程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思政课程只专注于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缺乏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有效载体;专业课程只局限于开展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职业精神、道德素养等方面的价值引导,从而导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能够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征以及社会导向,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系统接受思政教育的引领,帮助学生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推动德育与智育相统一、育人的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实现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当前,虽然众多高职院校都在快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程创新,并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是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构建诉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两者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协同育人体制欠缺

健全的體制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先决条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构的思政协同育人体制仍不完善,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思政协同育人涉及众多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需从学校层面进行统一部署和整体规划,搭建组织架构,推动各部门实现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才能发挥集成合力效果。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中,要么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部门为主体来统筹全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么是以教务部门为主体来制定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使得在学校层面、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之间难以建立层级分明的责任关系,各层面之间缺乏协同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也经常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二是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设计,未能充分体现思政协同育人价值。首先,很少有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工作真正纳入院(系)层面和教研室层面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之中,也并未将对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的考量与有关激励措施相挂钩。其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科研成果和所获奖项为主,对于教师开展的思政育人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未能将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效果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再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仍然是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缺乏全面客观的考量。此外,师资培训机制不完善也将深度影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开展协同育人的效力。

2.2 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1)在高职院校管理者层面,一是受传统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模式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依旧只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就业率等各种显性指标上,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由于高职院校管理者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理解不透彻,对于开展两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知不到位,从而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将协同育人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2)在专业课教师层面,不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价值缺乏明晰的认知。这主要体现为:一是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的思政化,或是在专业课基础上额外附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思政教师的工作职责,而自身只需做好专业知识讲授和职业技能培养即可。这些认知上的偏差使得专业课教师育人责任意识淡薄,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通常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实效性。三是在思政课教师层面,虽然思政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但是也有许多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固守自身课程体系,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和投入,尤其是未重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对授课对象所处专业的性质特征、发展趋势、社会需求等方面缺少研究意识。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开展思政教育的认知偏差,是导致协同育人意识淡薄的主因,这也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否能够持续有效推行。

2.3 协同育人能力不足

作为思政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是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两者开展协同育人的成效来看,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还存在较大不足。在专业课教师层面,主要表现为“挖”“融”“度”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不足。(1)在“挖”方面,虽然有些专业课教师已具备协同育人意识,但是受到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并且缺乏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理论指导,导致对专业课程所涵盖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欠缺,往往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难以凸显思政资源的引领功能。(2)在“融”方面,有些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不能精准抓住教学情景切入点,导致思政元素不能有效地、顺其自然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存在表面化、硬融入等现象,这不仅难以让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方面达到共鸣,而且还影响了专业课授课效果。(3)在“度”方面,有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把握能力不到位,对于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设计,过于追求思政元素覆盖面,难以把控思政元素展现的适度性和针对性,导致将专业课打造为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师层面,协同育人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阐述的思政知识理论性过强,而且很少能够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性质和特征来整合授课内容,缺乏与专业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使得在开展思政课程时往往缺乏针对性、感染力以及说服力,难以满足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需求。

3 高职外贸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高职外贸类专业要直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通过在机制协同、课程协同、师资队伍协同等方面开展改革创新,才能将思政育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程,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3.1 机制协同

3.1.1 加强顶层设计

对于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党委应负第一主体责任。高职院校党委要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性角度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统筹规划,构建“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协同育人组织模式,确保协同育人在学校层面、职能部门以及院(系)层面能够在意识上做到统一理念,在行动上做到统一协调。同时,在横向组织构建方面,高职院校要推动思政课程主责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课程思政主责部门(如各院系)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等)的协调配合,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和定位,打造多院(系)和多职能部门为一体的横向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在纵向组织构建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为一体的多层级纵向联动协同育人组织机构,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抓紧抓实思政协同育人工作。

3.1.2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首先对于院(系)和教研室的考核评价,要将思政协同育人的落实和成效列为重点考核指标,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日常教学诊断、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其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将结果性和过程性相融合。对于结果性考核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学业绩,更要突出思政育人成效;对于过程性考核评价,要着重将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把握、对协同育人的贯彻程度以及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能力的提升等納入考核评价范畴。再次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要以“德技并修”为原则,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获取,又要聚焦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价值观的培养。要完善“多主体、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并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制定相匹配的“思政+专业”考核目标,比如对于高职外贸类专业一年级学生,侧重于学校开展专业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等考核评价;对于该专业三年级实习学生,侧重于企业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考核评价,从而科学全面的对学生开展考核评价。

3.1.3 优化激励制度

在科学的考核评价基础上,对于在思政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和绩效奖励,并在选派培训、课题申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争先评优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持续提升教师参与思政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于在思政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组织部门,要在经费划拨和教育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组织部门将思政协同育人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思政协同育人实践。同时,还要将思政协同育人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科研立项、学科专业重点培育等重要工作中,并对此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和组织部门参与进来。

3.2 课程协同

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协同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一是根据课程性质,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明晰各类课程的育人定位,联通与衔接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其中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显性育人功能,它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通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在人文情怀、道德素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它在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中发挥辅助功能。专业课程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发挥着隐形育人作用。高职院校要探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和特色,并将其与专业资源融合展现,发挥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撑。对高职外贸类专业来說,要挖掘、凝练、融入、展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比如《报关报检实务》中的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外贸单证实务》中的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外贸业务》中的爱国主义、爱岗敬业以及吃苦耐劳等,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二是根据课程实施形式,构建“学科课程+讲座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从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等多个结合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协同育人活动。其中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强调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同时将与学科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知识脉络中。讲座课程的主讲人以行企业杰出代表、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为主,通过聚焦行企业热点、社会焦点、学生关注点,比如中美贸易摩擦、外贸企业用人标准、“一带一路”下对外贸易的机遇和挑战等,开展专业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不同专题系列讲座,以端正学生思想认知、提升学生辨识能力、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实践课程主要涵盖校内实践、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三个部分。通过开展实践课程,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和实践机会,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够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理想信念、陶冶学生情操情怀,从而发挥实践课程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对高职外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开展校内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开展外贸企业工作岗位观摩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严谨务实工作态度、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顶岗实习,有助于在真实的外贸从业环境中提高抗压受挫能力和提升爱岗敬业精神。

3.3 师资队伍协同

作为协同育人的关键主体,高职院校要全力提升师资队伍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1)在强化师资队伍协同意识方面,高职院校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各类教师主动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协同育人意识。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要明晰和理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从高度、深度、广度上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扭转思想认知上的偏差,主动提升同各类专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意识。

(2)在提升师资队伍协同能力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常态化、系统性的思政育人培训,拓宽教师提升思政能力的途径,通过学习交流、专题比赛、教学观摩、学术研讨等实践形式,固化培训成效,促使教师对思政协同育人从无意识转变成有规划,从零碎性提升为完整性,从“单打独斗”上升到“集体作战”。二是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交流机制,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强化各类教师的互联互通。一方面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互进课堂,打破不同学科专业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组建思政协同育人教研室,通过共同备课、共同制定专业育人方案、共建课题项目和资料库、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提升思政育人技能,促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思政协同育人发展模式。三是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正确把握思政育人规律和思政教育方法方式,为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深度挖掘思政资源、高效融入思政元素、适度呈现思政信息做好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储备,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专业育人要求,强化课程思政能力运用,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对于具有明显“涉外”特征的高职外贸类专业,专业课教师除了要不断在“挖”“融”“度”上下功夫,向学生传授彰显专业特点的思政资源外,更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道德情操,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四是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深入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精准提炼不同学科专业的核心价值,并结合学科专业学习规律和授课对象职业发展需求,对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度整合,加大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度,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此外,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推动辅导员、企业导师同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协同育人职责,打造健全的思政育人共同体。

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理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外贸类专业应以机制协同为前提,课程协同为依托,师资队伍协同为主体,构建凸显专业特征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融,进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贸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罗亚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9):143148.

[2]楚国清,王勇.“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03):1015.

[3]王增芬.唯物史观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四重维度[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4146.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