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错位与归位
2023-08-21刘紫月赵健
刘紫月 赵健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学生的培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负重任。然而,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负担较重、部分辅导员专业化能力不足、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和其他的外部环境挑战等因素,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生“错位”。本文针对“错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帮助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顺利归位,更好地完成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归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31
0 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当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和价值诉求,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供给主体,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正逢其时,肩负重任。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扭转当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错位”困境,将更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高校学生能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地位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价值引领;第二部分是日常事务管理。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模块的具体工作。因此,首先应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并非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而是一个“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的工作系统。在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定位中,不能 陷入“单一化”陷阱,单一地认为辅导员只是负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应从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也不能片面地将辅导员定位为学生学习、生活上的“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辅导员无关。这样的单一化思维割裂了辅导员各项工作的联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错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辅导员的专业化意义并非在于某项职能的突出,而是体现为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统领,各项日常事务性工作协同联动,有效运行。在这之中,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是辅导员工作职能的核心职能,这一要点应贯穿于其他工作任务中,其他工作的完成都应聚焦于思想工作、体现于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辅导员工作的最终去向——立德树人。只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养、政治觉悟都走向正确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2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错位原因
2.1 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负担较重
辅导员除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承担外,还负责高校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在当下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都围绕着九大职能展开,总体来说,高校辅导员承受较为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细化来看,纪律管理、学风建设、评奖评优、就业指导、危机应对等各项工作不仅分散了辅导员的精力,更是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必要性,使辅导员逐渐把日常事务管理作为自己的工作核心。泛化到与职能部门的对接,如就业部门、保卫处、宿管部、教务处等各行政部门,辅导员分饰着不同的“中间人”“传达人”“指令人”等各种角色。久而久之,辅导员的价值认同感减弱,事务的完成度逐渐成为工作的重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被日常事务性工作“挤占”,没有突破口和着力点。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注重逻辑的一贯性和理论的持久感染力。在辅导员角色一度缺失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愈下,难以取得成效。
2.2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
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近年陆续出台的有关辅导员和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中,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为热词。在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工作的九大职能分别都对应着不同的专业岗位和技术,如心理危机方面对应心理规划师,就业指导方面对应就业规划师等。业务范围过广也桎梏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使得辅导员在自身能力提升方面“顾此失彼”,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水平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工作规划。同时反向来看,正因为专业化职业化步入加速赛道,辅导员的“提速升级”意识显著增强,更迫切地希望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成为专业型人才,更好地“履约尽责”。在这样的急切期待下,辅导员拥有了更强的行动自觉,但也同时对繁忙无休的日常工作有了倦怠感和焦虑感。不过可以发现,随着国家和各级部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很多优秀的辅导员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理念和品牌。这说明一定程度上,辅导员在自身专业化职业化的提升方面下功夫,拥有了更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储备,这不仅不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反而会双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2.3 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会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养成,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并且面对不同个体有着多样化的实际困难,难以体现出具体的实效。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属于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因为其作用的发挥难以被量化,也难以总结出工作亮点和工作成效。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效果较弱。相對而言,日常事务的处理由于已有既定的成文性规定,更容易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更容易得到工作方面的肯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相对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正反馈效果。举例来说,如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实践育人工作,实践育人不仅在于实践活动的完成,更多的是将其与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家国情怀,提升道德素养。如果辅导员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并没有对精神培养传达方面的度量指标,辅导员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背后的深层次,而只在意形式的完成,任务的下达,就无法体现实践育人应有之义。反而在学生群体中,学生无法感受到实践关怀,认为自己在僵硬地执行任务、完成工作,无法享受实践过程的精神熏陶,育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和学生都在实践工作的组织、开展、总结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隐形化和难以量化,实践育人无法达到期待的效果。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
2.4 辅导员工作外部环境的挑战
随着网络环境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加丰富的渠道接触和了解新形势、新事物。以江苏省为例,最新的《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江苏省网民规模达6566万人,全省互联网普及率77.2%。在这之中手机网民规模占比99.6%。再加之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及居家网络办公的工作方式、在线授课方式等影响,2021年江苏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7.62小时,相当于每个网民每天上网5.4个小时。由此数据也可以看出,网络思政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以“短平快”信息载体为主要特点的网络思政功能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更加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拓宽育人渠道。
2022年,第一批00后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千禧青年”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全媒体时代的影响,在自由度较高的互联网环境下,他们政治信仰多元,好于社交,有极强的分享欲和表达欲,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他们,表现出个人意识过强、抗压能力较弱的性格特征。在这样的前提下,针对当下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青年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3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如何归位
3.1 合理分配任务,强化辅导员角色意识
在上述关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错位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常事务管理的时间挤占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难点之一。从这之中体现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辅导员的身份转变意识是否需要加强,在日常的工作任务分配方面是否需要改进?因此,辅导员角色意识的转变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思想是工作的先导,辅导员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在此项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重要地位,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日常工作应双向促进、保持平衡,才能在行动中做出改变。作为一名辅导员,日常事务的完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沉浸于繁忙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忽略了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导向问题、心理问题,这个岗位的意义将不再完整,也不符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义。
另外,从思想上转变角色意识后,辅导员应当将其转化为工作中的行动自觉。在现实生活中,繁重琐碎的日常工作任务导致辅导员的精力下降、时间减少,没有合适的时机和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细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意识问题,端正思想动机。因此,辅导员应在工作布置、分工、工具的使用方面提高能力,如将某些工作细化到不同的班委或者班级组织,在数据收集方面更加灵活地使用网络工具,在平时的班会主题教育或相关活动中,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以上的思想宣传教育除了可以帮助工作顺利开展外,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除此之外,高校作为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群体的直接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以辅助于辅导员的事务完成。如在工作分配过程中,应明确某项工作的性质,确定对接人,是否必须经过辅导员才能推进此项工作,中间环节的增多是否反而会加大工作负担,导致沟通不畅。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虽各司其职,但也应当有必要的沟通协调,在任务的完成时间节点和完成要求标准方面协调规划,给予合理的工作布置。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加强沟通,互相配合,既有助于工作的有效推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辅导员减轻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
3.2 加强政策保障,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
在辅导员的选用及管理方面,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培训滞后、培养体系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未能量化的前提下,也不能起到正向的激励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可考虑首先完善辅导员的培训管理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形势,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系统地学习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宗教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支持辅导员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提升辅导员教育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成为专业性、职业性人才。定期的培训制度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紧迫感,强化辅导员对工作的价值认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进取心和上进心。各大高校也可以协同合作,举办交流研讨会、分享会、辅导员沙龙等活动,在彼此的交流讨论和案例分享过程中,增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悟,拓宽工作视野,提升工作能力。
另外,可配套构建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据实际学生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标准。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探索如何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化,鼓励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处理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于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成为辅导员考核指标之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针对辅导员不同的发展和成长阶段进行动态掌握和精准管理,保证每一位辅导员可以得到成长和工作能力的提升。结合学生工作实际的需要,此项工作实践也可同步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学风建设等方面配备专业辅导员或专技人员对辅导员进行跟踪辅导,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科学高效地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3 构建思政平台,增强思政工作时代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04后”进入高校主场,辅导员也应循着他们的成长规律摸索思政工作新模式。因此,占领“网络阵地”、把握“最大变量”、创新“网络话语权”应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的着力点。具体来看,高校辅导员除了夯实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保持新思维,成为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外外,应积极寻求并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如利用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抖音、微博、微信、小红书)等搭建沟通平台,设立个人账号或个人公众号,整合网络资源和高校资源,将通知的传达与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不再是“单一转达”,而是“多元沟通”。在网络管理方面,可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建立学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自己的固定的管理机制,强化学生网络环境使用的日常监管。在与学生的网络沟通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群体中的言论不良倾向并制止,使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意识,在网上不随意散发有害信息、不轻易被舆论所挑拨教唆发布不良言论,有助于防止网络乱象,净化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才智,2022,(19):127129.
[2]党维.浅析高校輔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8,(15):119120.
[3]张婷芳.新形势下强化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路径研究[J].祖国,2017,(06):169.
[4]黄河.浅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与应对策略[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4),1718.
[5]石蕊.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及对策思[J].科技资讯,2013,(34):211212.
[6]王迎杰.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J].成才之路,2022,(30):2528.
[7]罗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286.
[8]岳丹丹,孙盼盼,孙莉,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才智,2022,(24):147149.
[9]卢洪刚,邵建才.以网络化建设为抓手强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J].科技风,20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