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性发展

2023-08-21利爱娟董茹艺王凌宇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公众融合

利爱娟,董茹艺,王凌宇

(内蒙古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一、引言

随着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新特性随之呈现。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中央主流媒体与高度市场化的主流媒体都在尝试由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融媒体因其传播形式多样化、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社会工作也随着社会要求和公众需求,进行自身创新与升级,融媒体与社会工作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努力在价值观、职责、组织治理等方面进行嵌合,通过合理分工有效配合,推动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对比“非典”时期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传播的差异发现,融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不断深入的作用。“非典”时期,受限于传媒技术发展水平,公众只能通过无线电广播、电视台、短信接收等单向的、时效性较低的传统传播渠道获取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地区甚至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公众急需来自官方权威的信息及积极的情绪引导,不正规、不畅通的信息传播过程会导致信息真实性受损。一旦消极情绪在社会蔓延,就会影响公众及时响应官方指引,进而阻碍疫情防控工作推进[1]。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政府官方媒体、非官方的民办媒体以及来自多个领域的自媒体平台在防疫信息的传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官方媒体先将科学的防疫信息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相结合进行报道;各大非官方媒体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转发宣传;自媒体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对防疫信息进行二次创作,以实现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做到最大范围、最有效的的信息传播[3]。

基于融媒体的自身特点和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社会工作特征,探索融媒体与社会工作的嵌合性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公众认知不足、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一)融媒体与社会化媒体

媒体平台可以联结人们的社会关系。融媒体的概念源自“社会化媒体”“媒体融合”等概念。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用户成为绝对的主导者。依据以上特征,目前互联网上很大一部分的应用程序都能被当作社会化媒体或具有社会化媒体的属性。

媒体融合是社会化媒体诞生并兴起的主要背景。媒体融合过程中新的媒体传播渠道被拓展,并与原有的各种媒体传播渠道互连互通。这样的连通不仅是信息在多个平台、渠道的简单重复,而是利用信息在各种渠道间的自由流动,结合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实现信息的相互关联与补充,更好地实现为用户提供服务。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社会化媒体取代了报纸、电视频道等传统的、公共化的媒体渠道,成为新时代人们信息消费的“入口”,这个“入口”相较于以往更具个性化与私人化。

早期研究者们对“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两个概念多混用,但经过后续研究发现二者也有细微差别[4]。对“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发现二者在概念形式上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补结合[5]。本文认为“媒体”对“媒介”有包含关系,媒介只有信息传播的载体或渠道的意义,而媒体在媒介意义的基础上还包含着多重信息,其指代范围更广,由此融媒体被看作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其具体含义会随技术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持续更新。

就本质而言,融媒体是不同媒体形式间的持续互动与相互影响,是各种媒介形态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功能等要素的融合,也是为实现传播技术、内容、平台,甚至组织利益最优化的动态趋势[6],并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即时性与交互性。融媒体的即时性体现为用户在信息发布的即刻就能接收到。尤其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实时高效的特点利于迅速缓解社会不良情绪。融媒体的交互性体现在信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播者已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中心。如今,公众能及时反馈接收到的信息,对信息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甚至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融媒体颠覆了以往单向型信息传播形式,公众也因此成为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主动参与者。其次,传播媒介的多样化。随着技术革新,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呈现出互补态势[7]。媒体融合的过程令多个不同媒介传播渠道的信息传播与表达形式得以融合,使得传播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平台报道信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平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众多需求。再次,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以受众的角色转型为基础,比媒体产品层面的丰富与融合意义更为深远[8]。这意味着传统媒体时期信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清晰界限被打破,撼动了传统模式中主流媒体对信息传播的绝对主导地位。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或传播者,使公众权力得以提升。最后,内容个性化与传播受众群体化。得益于技术不断发展,融媒体以“定点推送”的传播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独特需求,彰显了内容个性化。传播受众群体化是指打破大众传播对象的局限性,传播途径的增加能促进宣传力度的加大和认知范围的扩大。例如,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之初,其相关报道信息的受众仅限于相关从业人员或接受过社会工作服务的少部分人群,利用融媒体高效传播后,社会工作传播受众的范围能够迅速扩大,趋于群体化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嵌合性发展

科学研究的嵌合指两个物体间嵌入性结合的状态[9]。社会工作领域对嵌合概念的应用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分析我国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和发展时强调二者要合作共生即嵌合共生[10]。有关疫情防控的研究中也指出多方主体间有序合作的必要性,特别是社会工作实践如何有效与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相嵌合[11]。在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工作中,嵌合体现在多元行动者的存在,如政府、各种专业力量、社区和居民、志愿组织等都是治理的参与者,并以一定逻辑团结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来应对问题。同时,在危机事件治理结构上表现为随着事件发展不断找准自身位置,明确自身角色和任务。具体事件中,不论是发展前的宣传者和维护者还是发展中的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作为治理系统中的一份子,与其他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发挥好作用的关键之一即为做好嵌合。当然,嵌合需要适当,特别是与其他多方治理者建立合作关系时,嵌合得当才能使社会工作顺利发挥作用。嵌合的基调是各方在基本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这种嵌合是动态的,所以社会工作必须注意在事件发展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当下时局、情势以及其他嵌合主体间的关系,合理发挥嵌合作用。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尝试用嵌合概念研究社会工作与融媒体的关系,尤其是讨论融媒体与社会工作的嵌合性如何体现和发展。

二、基于CiteSpace的社会工作研究变化分析

疫情的暴发不仅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也使得社会整体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的前线领域,必须敏感察觉变化,应对变化。通过CiteSpace的统计和结果分析,讨论疫情前后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方面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融媒体与社会工作的嵌合内容和过程随之变化,产生新的嵌合进展和讨论方向。

(一)CiteSpace分析结果

疫情前后社会工作研究主题对比。在中国知网以“社会工作”为主题,以2020年1月15日第一篇与“疫情”“社会工作”相关的论文为分界线,分别检索在“2020年及以前”和“2020年及以后”这两个时间段内发表的期刊论文,各收集到2500篇,共计5000篇。将文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得出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图像,结果显示,在2020年及以前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的主题词前五位为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和社会工作发展;2020年及以后主题词则为社会工作专业、疫情防控、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通过比较发现,差异体现在疫情发生后社会工作领域不仅更加关注对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探讨,同时对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等社会“大事件”也开展了更多的研究。由此可以发现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志愿服务、党建工作、乡村振兴、困境儿童等,嵌合的平台可以是社区或社会组织,嵌合的治理方向包括伦理困境、发展困境、本土社会工作、健康中国或社区服务。

2020年起社会工作和疫情研究主题。以中国知网发文作为数据来源,进入高级检索界面,对“社会工作”与“疫情”主题进行CSSCI期刊、核心期刊论文库等进行搜索,排除会议与报纸,将发表时间限定在2020年1月1日后,对检索的文献进行逐篇筛查,最终得到有效的99篇研究性文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筛选出的99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通过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了解到“社会工作”和“疫情”关键词相关的文献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后,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内容发生改变,融媒体可以协助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危机的干预服务及其具体措施,也可以在医务社会工作渗透力量,还持续坚持对社区治理领域的作用,为当前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和验证,也说明融媒体与社会工作的嵌合随着疫情变化和社会工作发展产生新进展。

社会工作与融媒体研究主题。关于融媒体、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方面的研究主题大多集中在传播学理论或是融媒体平台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12]。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社会工作”分别与“融媒体”“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两两搭配检索文献,共得7篇有效文献。其中也有部分研究探讨了媒体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作用,但其关注的重点多偏向传统的新闻媒体。讨论关于将融媒体的优势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相关内容的文章数量较少。说明重视融媒体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作用,但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关注转向

研究热点转向。2020年前后的社会工作研究主题变化,在疫情发生后社会工作研究出现新热点,并明显与疫情有密切关系。关键词中带有“疫情防控”的文章数量排在第二的位置;以“社区服务”“老年社会工作”“医务社工”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排序分别为第五、六、十一位。意味着在疫情发生后,社会工作已经灵敏地察觉到社会问题和需求的改变,随即将自身的关注重心转向了当前社会中更迫切需要支持和解决的领域,融媒体的关注重点也应跟随社会工作脚步而转变。

社会工作者角色多元。社会工作队伍在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和服务中已有不少经验,例如在本世纪发生的非典和埃博拉疫情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直接服务提供者、社会政策倡导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1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会工作者们同样以多样化角色参与到防控工作中。一方面,在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大多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社会工作者自然承担了社区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工作机构常驻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需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因此,作为掌握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能更有效地完成在社区环境中的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已然成为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场合和关注点之一,社会工作者正在由被动地、直接地向案主提供服务的消极角色向融入社区、主动解决、多元灵活的积极角色转变。融媒体作为帮助社会工作者树立形象,维护角色的平台,使社会工作者角色更广泛、更流行、更形式多样、更切近公众生活。

公众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增加。公众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总量增加,对社会工作服务类型的需要更多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满足疫情防控基本需要、缓解社会心理状态,社会工作的服务重点逐渐向资源整合和支持性服务转移。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弱势群体或底层群体往往更易受到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巨大,孤独感与社会孤立问题常有发生[1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期外出受限导致弱势群体比以往更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的支持[15];社会工作及时且优先关注了无家可归者、老年人、残疾人或心理障碍人群等弱势人群最紧迫、最基础的需求[16]。融媒体本身是资源整合的体现,所以当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增加后,融媒体通过广泛传播和宣传,帮助社会工作发现资源、收集资源,进而将资源传送到有需要的服务对象生活中。

线上社会工作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不再是困难反而十分贴切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因疫情防控隔离工作的要求,人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减少、强烈缺乏互动,所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成为适合当下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综合利用电话、视频、社交软件等线上渠道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并完成接案、预估、计划、介入等服务环节,向案主提供个案、小组甚至社区工作等全方位专业服务。线上社会工作是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最好的证明,融媒体有利于社会工作服务的全方位发展,既适用于疫情期间也适用于类似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后的不确定情境,打破时空限制,服务灵活性强。

(三)融媒体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的挑战

基于CiteSpace分析结果发现社会工作研究已随着疫情期间的社会转变而发生了转向,融媒体也顺势改变了相关的关注点。但在社会工作转向过程中仍有诸多挑战需进一步应对,同时也是对融媒体嵌合社会工作的考验。

首先,社会工作的价值虽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公众认知度仍不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不断强调社会工作的价值,许多一线社会工作者也都积极加入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但在更深入的具体服务中,公众难以将专业导向的社会工作者与社区中传统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明显区分,社会工作者似乎也难以突破场景束缚发挥出更为专业的能力。这一现象表明政府和公众虽然意识到了社会工作的部分价值和功能,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完整、不全面,社会工作也并未能真正地发挥出自身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作用。由此可见,当前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专业特点等还停留在较浅显的理解层次,虽然社会工作组织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且已有相当数量的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持积极态度,但由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地域差异、服务限制等因素,真正认可并接受社会工作价值,愿意主动寻求社会工作帮助且信任工作者的人还十分有限,表明社会工作的公众认知度有待提升。融媒体也存在服务性问题,融媒体由于媒介多样化的特点,容易忽略公众的诉求,公众接受了繁多复杂的信息,难以筛选和信任,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也就不系统,所以融媒体的媒介多样化对社会工作认知度有利有弊。

其次,伴随公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逐渐增加,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难度也随之上升。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个体人际交往机会减少程度变得不可控,焦虑、恐慌、抑郁等消极心理的情绪体验增强,社会和公众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因此社会工作的潜在服务对象数量也顺势剧增。由于个体生理、心理存在差异,对于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但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匮乏的实际难以全面应对公众迫切的需求与困境的变化。与此同时,高度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与困境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极大挑战。宏观层面上结合社会环境,在公众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剧增的同时,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难度也处于飞速提升的趋势。融媒体偏向线上和网络,有许多需要面对面和实地接触的社会工作服务受到阻碍,也可能出现工作人员依赖媒体,躲避实务工作的现象。

再次,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仍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导,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形式,资源获取途径较为简单和单一,需进一步丰富。一方面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来自政策的支持保障了社会工作的基础发展;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政府的支持可能会造成社会工作行业的惰性,会一定程度地减少社会工作内生力提升的速度。要想拓展资源获取途径,社会工作需继续提升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在充分运用政府提供的优渥条件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用市场规律引导社会工作的良性竞争与创新活力,通过获取足够社会认同和发挥积极有效专业价值,从市场中获取更多资源,形成专业发展和市场活力互相成就的良好态势。融媒体的资源整合虽然广泛但对于政策的推动力不足,不能以主流力量影响政策制定,且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功能发挥,难以帮助社会工作改善资源获取情况。

最后,线上社会工作服务快速发展,考量对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和效果的继续探索,需要辩证地看待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公众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来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公众对社会工作线上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工作借此机会拓展新的、依托于线上平台开展工作的服务模式,以适应公众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工作服务出现了向线上转移的明显趋势。但是,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第一,服务对象隐私面临泄露的风险。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意味着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较以往会被更多地通过网络方式记录、存档,以至增加被机构、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以外的陌生人接触的可能,这既会影响服务对象对工作者的信任,又阻碍了社会工作服务关系的进一步推进。第二,与线下面对面开展服务相比,社会工作者在线上服务中更难察觉到服务对象真实的细微感情变化,使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判断服务对象的情况变化变得更为困难,甚至可能出现不能根据服务对象状态改变来及时调整服务的应对策略,致使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的判断偏离实际,影响最终服务效果。第三,依托线上平台进行成效评估意味着需将服务中更多评价指标设计为可量化的评价方式,机械地将各项服务条目操作化评价,对服务对象的细微变化会出现评估不足的问题。同时,形成并高质量的使用一整套量化评估体系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求也非常高,这一能力的建构和提升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时空限制,对服务对象重要他人及生存环境等重要内容的评估难度加大也成为对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重点考量的问题。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问题需持续讨论和验证,既要反思嵌合不恰当又要创新嵌合新途径。

三、融媒体嵌合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

融媒体与社会工作领域嵌合的内容多样,如形象树立与宣传、资源管理、政策机制、文化融合、利益展现等方面。融媒体使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融合。融媒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形式实现技术上的融合,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的共存,结合社会工作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社会中不同群体需求,使处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后不确定情境中的公众更适应生活,更方便生活。在此过程中融媒体借助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了社会信息在传播广度、深度都远胜传统媒体的效果,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社会工作影响力,树立专业良好形象

首先,通过融媒体平台,社会工作者能更广泛、全面地了解社会实际问题和服务对象需求,以多种工作形式主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拓展了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公众主动寻求服务意愿不足的问题[17]。在多形式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有效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工作者的优良素质被公众所熟知,社会工作影响力得以提升。其次,融媒体融合了多个传播媒介,保障了信息的权威性、传播的广泛性。利用融媒体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服务理念等信息,有效帮助扩大社会工作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知名度,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形象得以树立。

(二)提高社会工作管理水平,促进资源合理监管与运用

首先,媒体通过透明化过程将资源使用的监督权转移给公众。融媒体作为信息整合与发布的平台,帮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阶段性的资源使用情况。这些信息高度整合且来源清晰,政府和公众可以有效监管、监督社会工作服务进度和资源使用情况,公众甚至可以提出质疑,促使社会工作自省和不断改进工作,使得社会工作行业的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其次,融媒体为社会工作自身获取和运用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的社会工作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项目获取开展工作所需的资源,但政府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有限,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不仅依靠政府力量还要不断激发自身内生动力,依靠自身力量,主动寻求和链接社会中其他有利资源。此过程中,单靠从业人员依靠传统方式获取资源,其范围和效率都十分不足,如若利用融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化及传播者与受众角色高度融合的特点,社会工作就能够更快地融入公众生活以挖掘资源。

(三)推动社会工作影响政策制定机制

媒体辅助社会工作承担着对政策制定建言献策的责任。社会工作者将其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而影响具体政策的废改立。影响政策的前提是引起决策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其关键在于指出社会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实际工作中,仅通过社会工作的单一力量很难实现该目标,因此合理利用融媒体,以发挥其传播的链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新闻媒体被看作是在社会上与立法、行政和司法享有同等地位的“第四权力”,对其他三种权力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制衡;另一方面,融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也能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监督政府和审查立法,推动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政策制定并落到实处[18]。

(四)推动社会工作从“嵌入”向“融合”转变,形成社会工作文化

从“嵌入”到“融合”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19]。“嵌入性发展”可以理解为作为“外来物”的社会工作在技术应用层面介入我国的社会实践。这样的“嵌入”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工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要将其应用于我国社会的具体历史人文特点。而“融合性发展”强调从我国的思想文化背景出发,理解和运用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与我国具体国情的结合,使“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工作”相辅相成,以实现社会工作真正地融入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发挥其应有价值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社会工作行业,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其次要推动本土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共通之处被公众接纳并熟知,提高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社会认同,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文化形成。

社会工作由“嵌入”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融媒体可利用自身优势收集、整合并发布多方面信息,帮助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旨在减少甚至消除公众、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偏差,帮助社会各界更全面和完整地了解社会工作及其应用价值,认可其助人理念,实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互构性演化,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从“嵌入性”逐步向“融合性”转变,形成真正符合中国社会特点的社会工作文化做出贡献[20]。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2020年前后的社会发展特点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新变化,以及融媒体的运作特点,思考将融媒体应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可能性,即融媒体与社会工作嵌合性发展的可能性。融媒体作为媒体技术发展产生的新兴事物,其传播的双向性、消息的即时性、传播渠道和形式多样、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模糊及内容个性化与受众群体化特征帮助社会工作能更快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

融媒体与社会工作的嵌合性既体现在融媒体本身的大融合,融媒体在社会工作发展和服务过程中更细致的渗透和合作,还体现在融媒体对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制度、规范等形成的积极作用。一是作为信息交换的平台,融媒体可深度连结公众与社会工作,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在扩大社会工作对于公众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社会工作链接更多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融媒体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公众权力,公众能够参与到对社会工作行业的监督中,提升社会工作行业的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影响政策制定机制的形成。三是融媒体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能够帮助社会工作建立专业形象,进而获得社会认同,使社会工作深入群众内部,帮助公众、相关从业者相互理解,以此推动社会工作文化的形成。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融媒体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比如,一方面融媒体模糊了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这必然会导致信息数量剧增,消息质量参差不齐,对信息监管造成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融媒体虽然提升了公众权力,但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公众行使权力的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舆论失控的隐患。

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深刻且长远,而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社会工作有必要了解并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对自身的发展做出积极调整,通过与融媒体等新方式方法的嵌合性发展以适应不确定情境中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公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公众号3月热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融合》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