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国的本质要求与实践遵循
2023-08-21王利清曾天择
王利清,曾天择
(内蒙古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农业强国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强国体系建设的基础,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里程碑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党中央审时度势求真务实,精准把握新时代发展脉络和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农耕文明、国家发展战略等优势,因此,必须切实依据中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随着农业强国战略的提出,学界对农业强国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建设逻辑、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就其概念内涵而言,当前研究主要从国际比较和建设目标两个视角进行阐释,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强国是基于多个农业关键指标的国际比较,若一国农业整体或农业优势部门的现代化水平占据强势地位、具有引领作用,则能称为农业强国,且其内涵会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1];另一种观点从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着手,认为建设农业强国要基于国情农情,建设农业强国应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2],以保供强、科创强、生态强为抓手[3],并通过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的乡村振兴[4]、农业高质量发展[5]等推动农业强国的建设。就其基本特征而言,从当前世界农业强国的共性特征进行概括,大体可归纳为“五强”,即: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与产业链延伸能力强[2]。就其建设逻辑而言,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内容,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1]。就其实践路径而言,主要聚焦于比较层面与宏观层面[6],在比较层面上,总结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经验和普遍规律,分析中国农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基础条件,并与世界农业强国发展相比,研判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7];在宏观层面上,从全局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农业强与农村美、农民富的内在逻辑,强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布局考虑农业强国的建设。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振兴的周密战略部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了系统布局。当前有关建设农业强国的研究热度高涨,但对于建设农业强国本质要求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理论层面缺乏系统全面的概括,且缺少从宏观层面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实践遵循。本研究基于国情农情对农业强国建设在理论层面提出守正创新、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与以农为本的本质要求,在宏观层面提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践遵循。
二、建设农业强国的本质要求
(一)守正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导向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重要法宝,农业强国建设同样要科学运用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意味着不迷失方向,保持底线,“创新”意味着引领时代,勇于开拓,守正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指引和行动导向。
首先,守正是农业强国建设之本。建设农业强国要保障粮食安全与粮食供给,树立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底线思维。其一,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保障粮食生产数量与质量。保障粮食生产数量,必须在统筹耕地数量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粮食产能,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加大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粮食稳产保供。保障粮食生产质量,进一步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中国人民端稳、端牢、端好中国饭碗,在发挥中国农业生产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二,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的科学发展模式,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农业稳产保供,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实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农业强国的内在底色,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当前我国农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要坚持农业绿色转型和农业可持续集约化,建设绿色农业和低碳乡村[3],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污染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8]。
其次,创新是农业强国建设之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建设农业强国微观主体可便捷获取的要素,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一,创新农业发展理念,秉持新发展观。传承优秀的传统理念,摒弃过时的旧发展观,结合现代的新发展观,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顺应天时,约取节用”的哲学观下,树立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优先等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2],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涵。其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创新效能。一是引入科技新要素,推动农业现代发展。科技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根本驱动力和决定力量,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变革与升级,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创新发展要高度重视并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创新,研发农业机械装备质量的稳步提升,推动农产品全面提档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9]。二是延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创新体系效能。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有助于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的韧性,因此,不断完善延展农业产业链,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建立并优化系统、完整、高度协同的农业产学研用全产业链[10],在增强农业抗风险韧性的同时,实现提高农业产业链效益的目标。构建农业创新链条,推动农业发展创新生产、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创新生产有助于夯实品质根基促进价值增值,成果转化有利于推动要素流动实现高效配置,应用推广有益于变革农业生产推动经济升级,由此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党的领导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政治保障
作为世界人口第二而人均耕地资源极为短缺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政治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功跻身世界农业大国行列,党的领导对中国农业强国建设方案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化农业强国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中国在建设农业强国时具有领域广、行业多、群体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有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能够强化主体责任、协调部门配合、调动社会资源,具备不同于其他国家特殊的政治制度优势。因此,发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优势,立足农业强国建设整体布局视角,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发挥我国农业规模化比较优势和独特资源禀赋竞争优势,搭建农业强国建设整体框架,重点突破农业发展的难点与盲点,稳中有序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农业强国。
其次,加强党对农业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组织领导体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构建“职责清晰、分级联动”的责任体系,加强农业强国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农业强国协调平台[11]。改进服务工作机制,建设服务型基层组织,以党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业强国建设人才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农业发展人员的素质建设,打造一支政治正、本领强、作风好的干部队伍,派驻高素质优秀人才服务乡村一线,并完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与资源落地工作机制。
(三)以人为本、以农为本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原则
多年来,中国农业增加值位列世界第一,并且中国连续多年实现口粮基本自给,在稳定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12]。但毋庸讳言的是,中国农业仍面临农业产出效率不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有短板等问题。随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人为本以农为本思路的确立,我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当前中国已具备了农业强国发展的基础,我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和以农为本的中国道路,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进程。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农业强国根本立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总量第二的人口大国,农业事关国计民生,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农业强国的建设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主动性、积极性,大力激发农民创造性、活力性,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建设农业强国宏伟蓝图,农业强国建设基于农民,也为了农民,农民是实现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主体力量和根基,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在农业强国建设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农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分享获益能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发展潜力、拓宽农业外部增收致富渠道,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
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强国之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情,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之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借鉴同类资源条件特征国家的基本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强农发展道路,既有世界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性,也有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农业强国跨越[13]。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坚持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农业高水平开放,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与贡献度,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三、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遵循
(一)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国家;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在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基础上稳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中国式农业强国道路。农业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将推动农业总体水平或部分领域占据全球农业发展水平中的领先与优势地位,不仅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经验,为更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互惠合作的机会,并持续为构建世界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做出突出贡献。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生产体系科技水平。以全产业链、多功能的视角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形成组织有序、业态丰富、品牌强势、市场接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突破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引领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现代农业创新技术体系,将现代科技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建立生产机械化、数字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其次,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养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融合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展复合农业经营形式[2],建立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13]。激发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活力,通过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联合当地小农、散农,实现联农带农,以多样经营和多元主体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和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法人化,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探索协作经营、联合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规模经营相适应。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压舱石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实现图景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其中农业强带动产业强,带动农村建设美丽和谐,带动农民经济增收致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对乡村振兴全局工作具有统领性,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压舱石。
首先,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推进中国农业由大转强,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成果斐然,在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强国的高楼建设打下了牢固地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把握农业强国建设总方向,落实五大振兴具体内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关键途径和重要任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过程不仅是战略认识高度的提升,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后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趋势[14]。
其次,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定盘星。站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审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建设,就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确保中国在新时代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中国工业制造2.0顺利实施,才能确保中国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保持战略定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以“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总要求,而且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发展要义,加快推进农业体制导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由大向强的转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即建设农业强国要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压舱石”。其一,乡村产业振兴是农业强国的表征。乡村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带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发挥乡村生态、经济、文化和组织功能,实现乡村产业转变升级,挖掘生态资源打造产业特色,通过精深加工农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地域文化推动产业融合,稳固乡村组织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其二,乡村人才振兴是农业强国的动力。高素质、有才干、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有助于推动乡村发展,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大力引进、优质栽培、灵活使用、有效激励人才,推动激励导向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和创新管理人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培养会创新、能创业的乡村人才。其三,乡村文化振兴是农业强国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蕴和思想根基,推动乡村文化移风易俗,推陈出新,在保护传统文化时融入现代文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精神风貌。激活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发挥乡村文化价值和功能,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其数字化传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等新产业。其四,乡村生态振兴是农业强国的自然基础。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改善乡村规划与人居环境,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化和市场化,发展低碳产业,探索碳汇交易,保护和利用好乡村生态。形成党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生态发展,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二是在社会层面,引导乡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担起乡村生态治理职责;三是在个人层面,实现农民现代化,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与绿色生活方式。其五,乡村组织振兴是农业强国的组织保障,乡村组织具有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政治性组织发挥组织和领导功能,统筹兼顾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能力,发挥好带头作用;经济性组织发挥乡村产业兴旺功能,作为乡村三产融合枢纽,强化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参与产业链,共享价值链增值收益;社会性组织发挥乡村社会服务功能,宣传教育村民、建设文化场所,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民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