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8-20韩会宾刘晓伟
韩会宾,刘晓伟
(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培养人才的“应用性”[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以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匹配性,进而体现应用型教育的培养价值。施工技术课程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主要是运用土木工程知识和项目管理技术,解决施工现场的实际问题。施工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学好此课程是学生未来胜任工作的基础,更是获取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资格的保障。因此,以教师讲授为主,单纯依靠施工技术知识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力要求和行业需要[2]。
1 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需要甄选
施工技术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仍是传统教学方法,与行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在内容选择上,应因材施教,确保能力培养的精准性。如工程管理专业,应侧重现场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应侧重于计量和计价。但在教学中,相同院系相同课程的授课内容基本一致,并未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不利于促进不同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多、课时短,无法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施工技术课程为40 学时,其中32 学时为理论教学环节,8 学时为实践教学环节。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施工技术课程开设在本科第五学期。该课程涵盖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包含分部分项工程的工序工法,另一部分包含进度计划、网络计划等项目管理技术。用40 学时完成全部教材的教学内容时间紧、任务重,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创新,不利于课程能力目标达成
施工技术课程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以现场施工图片、视频和动画为辅。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理论讲授的方式[3]。在单一的教学手段下,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如果缺少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只采用讲授和视频演示,教学效果欠佳,不利于施工技术课程能力目标的达成。
1.4 考核方式落后,缺少关键能力培养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考核形式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而施工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目前仍较单一,通常以卷面考试为主,侧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无法真正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施工技术过程考核也不够深入,过程考核往往采用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大作业等形式进行量化,缺少对课程知识点运用能力的考核,学生关键能力无法通过成绩体现。
1.5 选取教材具有一定滞后性,与行业能力需求匹配性差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而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长,教材在出版时往往已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新的教材仍然需要遵循出版周期,导致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施工技术教材内容面临相同的问题,其内容无法及时跟随行业发展而更新。另外,教材中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规范、规程和定额等行业工具资料部分的内容,同样存在滞后性,无法匹配建筑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4]。
1.6 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施工技术课程课内实践只有8 学时。施工工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现场观摩或实际操作,但建筑工程工期长、工序和工种多,无法保证学生在观摩课上学习全部内容。同时由于现场安全隐患多、经费限制等诸多因素,也难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学习,导致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7 青年教师现场施工经验不足,较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师资匹配不足时,施工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会由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少现场实际施工和项目管理经验[5]。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主要依据教材和线上视频资料为讲课内容,偏于理论,未能与实践有效结合,较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科学甄选教学内容
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但学时有限,应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行业能力需求,科学甄选教学内容,坚持“核心能力+学习方法”的原则,即培养核心能力的同时,也讲授行业规范和规程等内容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规范和规程的习得能力[6]。其次,应对行业人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行业需求和培养目标,分别制定教学目标,科学甄选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准性”。
2.2 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
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7],如项目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在甄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教学内容模块化、精细化[8],有重点地开展教学。在课内实践环节,实践成果应综合反映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此外,也可以模拟项目制的形式,将班级划分为多个“项目部”,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科学设置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施工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解决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两部分内容进行评价。第一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量化。第二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是以任务导向来培养的,可以在考评机制中加入大赛考核点,如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BIM 应用技能大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开阔学生视野[9]。
2.4 与企业专家合作,定期更新与开发实践类教材和案例集
教材的编写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为了与行业能力需求紧密联系,可以定期与企业专家沟通交流,合作开发实践类教材或案例集,并定期更新。以实践类教材作为补充和完善,既保证教材的合规性,又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对校内教师而言,在与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的过程中,自身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进而反哺了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对校外专家而言,可以积累职称晋级材料,提升社会声誉和知名度,达到双赢。
2.5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具有涵盖信息丰富、呈现效果多样、内容系统、更新及时等特点[10]。一方面,教师可以与BIM 基础课程组联合,针对传统讲解存在困难的内容,利用BIM 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巡游模式”讲解,使学生直观掌握该部分内容[11]。另一方面,由于现场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对于通过传统讲解方式难以理解的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可以推荐学生进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结合教学进度,完成对应的虚拟仿真实验[12]。
2.6 线上线下混合,打破学习时空界限
为了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教育部积极推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13]。由于施工技术课程存在课时不足、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授课形式,线上引入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要求学生线下在课前完成对应的线上任务点和考核。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达到了课程预习和知识延展的目的,提升学习效果。
2.7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校企合作,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理论和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相互衔接,以实训平台为载体,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巩固理论知识。实训平台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与定位,加强校企合作,甄选对口企业,拓展实训基地,多样化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工程类不同岗位对能力培养的需求。探讨校企合作的模式,深化实训基地等建设,保证课程实践教学效果,达成能力培养目标。
2.8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做好价值引领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施工技术虽然是一门技术基础必修课,定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也是育人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在的技术逻辑关系,也要对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关联思政元素,将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14]。
3 结语
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前置学科多、内容广、实践性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当前施工技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施工技术课程的改革思路,希望为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