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减压操作技术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2023-08-19邵明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脑干小脑面神经

邵明辰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区,河南 焦作 454000)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属神经外科常见病症,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HFS 起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多认为因微血管压迫出脑干区面神经,造成神经髓鞘缺失或缺损,神经纤维间出现冲动短路所致,若未及时解除神经压迫,随疾病进展,可影响患者面部功能,严重者可累及颈、肩部肌群。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痉挛性抽搐,临床症状可因患者自主运动、疲惫、精神紧张等因素而加重[1-3]。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临床治疗HFS 患者常用术式,可通过移动受压面神经血管,减轻根出脑干区压力,从而阻碍不良神经信号传导,达到治疗目的[4,5]。但仅通过传统MVD 治疗HFS,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面神经全程减压操作技术的应用可弥补上述不足,避免压迫血管遗漏。该术式术中常用减压操作技术包括面神经中枢段减压、面神经全程减压等,但不同减压技术对患者整体手术效果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临床报道甚少,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比不同减压操作技术应用价值,从而为提高HFS 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2年6 月期间于我院接受MVD 治疗的102 例H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头颅MRI 平扫、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等检查证实的原发性HFS。排除标准:神经肌肉病变史者;自身免疫性病症者;近3 m 接受过肉毒素治疗者;严重恶性肿瘤者;既往面部肌肉、神经手术治疗史者;凝血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 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1 例,女性30 例;病程:1~7 y,平均3.94±0.82 y;年龄32~56 岁,平均43.84±4.27 岁。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31 例;病程:1~7 y,平均4.01±0.83 y;年龄32~54 岁,平均42.93±4.1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MVD 手术。术中,患者取健侧卧位,全麻,头部下垂15°,并朝前屈曲颈部,取4~5 cm 手术切口于乳突后发际处,作乳突根部骨窗(2.5 cm×3 cm),乳突气房以骨蜡封闭,显露乙状窦后缘,倒“T”形切开硬脑膜,剪开并悬吊,释放脑脊液(小脑半球),降低颅压。

1.2.2 减压操作

对照组采用面神经全程减压,骨窗正对乳突根部,小脑半球外侧中部牵开后,打开角脑池(桥小脑处),待面神经全程显露后,探查颅内段(面神经)池段、出根点及根离点,寻找压迫责任血管,自脑干、血管间垫入Teflon 棉。

观察组采用面神经中枢段减压,骨窗对应乙状窦末端及乳突尖,打开小脑延髓池(自小脑半球外侧下缘实施),显露后组脑神经,探查责任血管(面神经中枢段),自脑干、血管间垫入Teflon棉。两组均间断缝合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通过人工硬脑膜补片或肌肉片实施),无张力缝合头皮,加压包扎,若患者术后头痛明显,则复查头颅CT,脑脊液经腰椎穿刺释放,并依照具体情况予以止痛、脱水等对症支持。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效果

显效:抽搐完全消失;缓解:偶见轻微抽搐;改善:持续性中度抽搐;无效:未及上述标准;显效、缓解、改善计入总有效率。

1.3.2 术后头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评估,分值区间为0~10 分,VAS 评分≥4 分为明显或剧烈头痛;VAS 评分<4 分为轻微头痛[6]。

1.3.3 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眩晕、听力障碍、小脑挫伤水肿、颅内感染,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先采取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确认其是否具备方差齐性与近似服从正态布,对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技术提高手术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例(%),n=51)

2.2 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技术缓解头痛

观察组明显头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头痛情况(例(%),n=51)

2.3 面神经中枢段减压减少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出现眩晕3 例、听力障碍2 例、小脑挫伤水肿3 例、颅内感染2 例,总发生率为19.61%(10/51);观察组术后出现眩晕1 例、颅内感染1 例,总发生率为3.92%(2/5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045,P=0.014)。

3 讨论

HFS 起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多认为因微血管压迫出脑干区面神经,造成神经髓鞘缺失或缺损,神经纤维间出现冲动短路所致,若未及时解除神经压迫,随疾病进展,可影响患者面部功能,严重者可累及颈、肩部肌群[7,8]。

本研究数据中,观察组明显头痛发生率(9.80%)明显较对照组(31.37%)低,可见,HFS患者MVD 术中应用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技术治疗于降低明显头痛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较对照组(80.39%)高,并发症总发生率(3.92%)较对照组(19.61%)低,由此说明,HFS 患者MVD 术中应用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技术治疗于提升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既往,临床针对HFS 患者多采用MVD 治疗,可通过移动受压面神经血管,减轻根出脑干区压力,阻碍不良神经信号传导,达到治疗目的。但HFS 患者由于受压神经根血管并非均匀分布,责任血管压还可压迫出根点区、联系段区、脑桥表面,同时神经根脑池段及出脑干区等位置均可能出现,长期刺激可造成神经元冲动,自核内扩散、放大,因此,仅通过传统MVD 治疗HFS,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9]。而面神经全程减压操作技术的应用可弥补上述不足。但该减压技术会增加小脑牵拉程度及次数,造成对非责任血管过多处理,对第Ⅶ、Ⅷ脑神经过度牵拉,继而易引发小脑挫伤水肿等并发症[10]。面神经中枢段减压与面神经全程减压区别主要在于牵拉小脑程度及位置、相关血管减压范围、骨窗位置及对第Ⅶ、Ⅷ脑神经侵扰程度,其关键步骤是于后组脑神经尾端锐性分离蛛网膜至头端,使后组脑神经充分分离。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操作技术的应用,可对桥脑及桥延沟进行减压,将外侧桥脑延髓膜充分耐心锐性剪开,同时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电凝脉络丛(通过低功率进行),使之稍皱缩,继而更有助于显露术野深部,便于术者对责任血管移动,另外,将责任血管抬起后,往往可于面神经表面、脑干处见到相对应压痕,因此,自此位置垫入Teflon 棉丝,完成减压操作更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避免对非责任血管过度处理,对第Ⅶ、Ⅷ脑神经过度牵拉,降低患者术后明显头痛发生风险,减少并发症。

综上,HFS 患者MVD 术中应用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技术于提升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明显头痛发生率方面优于面神经全程减压操作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干小脑面神经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动动小手和小脑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颅内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