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注气法压迫止血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末梢氧饱和度的影响

2023-08-19王思思曹扬张艳芳韩金荣王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末梢桡动脉气囊

王思思 曹扬 张艳芳 韩金荣 王超

(1. 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漯河 462000;2. 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行PCI 需要经皮引入动脉鞘管,通过鞘管使导丝经桡动脉、肱动脉或股动脉进入血管系统,再成功达到患者血管阻塞位置。既往股动脉为动脉鞘插入的首选路径,因其血管直径大,成功率高,被广泛应用[2]。但临床实践发现此方法止血难度较大,术后穿刺部位疼痛、出血、血肿等都是加重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的重要原因[3]。部分学者将经股动脉路径和经桡动脉路径做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手术时间和成功率无显著差异,且经桡动脉路径患者入路部位并发症较低[4]。因此,2016 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推荐桡动脉入路为首选路径[5]。为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CI 术后桡动脉穿刺点止血方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注气法压迫止血,具有较好止血效果,但常规注气法压迫止血应用过程中压力不易控制,患者疼痛程度较高,不利于末梢循环。而个体化控压注气法能够给予患者符合其个体状态的止血压力,或许能够进一步提高止血效果。因此,本研究现将常规注气法压迫止血与个体化控压注气法压迫止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止血策略对两组患者有效止血率、疼痛程度、末梢氧饱和度和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期间107 例行PCI 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3 例,其中男30 例,女23 例;年龄51~73 岁,平均年龄61.24±5.92 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8~32.1 kg·m-2,平均BMI 25.54±4.22 kg·m-2。观察组54 例,其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龄52~74 岁,平均年龄62.51±5.10 岁;BMI 17.0~30.5 kg·m-2,平均BMI 24.36±3.88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此项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标准:具备PCI 手术指征[6],成功完成PCI 手术;患者术前Allen 试验阴性;依从性好;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腕部结构不适合气囊加压止血器固定;合并其他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精神状态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急诊手术。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PCI 手术。

对照组给予常规注气法压迫止血,PCI 术后展开日本泰尔茂气囊桡动脉压迫器中的止血带,将压缩球囊中心的绿色标记对准桡动脉穿刺点,然后将两端粘扣固定于手腕部,采用专用注射器将13~18 mL 空气注入加压气囊内,使球囊膨胀同时后撤出桡动脉鞘管,观察穿刺点止血器标记处不发生渗血。

观察组 给予个体化控压注气法压迫止血。具体操作为:PCI 术后,采用日本泰尔茂气囊桡动脉压迫器止血,首先鞘管退出2~3 cm 时,将穿刺点与压缩球囊中心的标记点对准,将带子使用可调锁扣固定于患者手腕部,完成后安慰患者并测量术侧桡动脉收缩压(此结果为有创收缩压),间隔1 min 后再次测量,若两次测量结果差>4 mmHg 则间隔1 min 后再次测量,

直至两次结果差≤4 mmHg,取两次结果平均值。采用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注气,该装置由软管、三通管、充气注射器、压力测量表组成,如图1。压力测量表精准监测气囊压力状态,注射器缓慢向气囊内注射气体,缓慢加压至患者有创收缩压15 mmHg 以上时停止注气,观察患者仍存在出血倾向则继续加压注气至22.5 mmHg,后关闭三通管,将注气仪和气囊分离,去除所有鞘管,再次观察并确认穿刺部位无出血。

图1 气囊控压控容充气仪结构图[7]

放气操作在术后进行,2 h·次-1,2 mL·次-1,连续3 次后等待至10 h 完全解除压迫装置,在此期间若观察出患者有出血倾向可延长放气时间或重新注气。

1.3 评估标准

1.3.1 有效止血率

一次止血操作后患者穿刺点无出血为止血成功;若止血操作完成后,在压迫过程或减压期间,需要延长放气时间或重新注气加压视为止血失败。

1.3.2 疼痛程度

临床实践发现,前4 h 是患者疼痛、氧饱和波动较大的时间段,4 h 后患者疼痛和氧饱和几乎恢复正常。因此本研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2、3、4 h 术肢疼痛程度,VAS 分值范围0~1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1.3.3 末梢氧饱和度

采用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深圳市誉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YF-X12)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3、4 h 术侧拇指氧饱和度水平。

1.3.4 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压迫止血期间穿刺点渗血、血肿、穿刺点皮肤损伤、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工具

数据使用SPSS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²校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校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止血率

对照组有效止血50 例(94.34%);观察组有效止血49 例(90.74%);两组患者有效止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疼痛程度

两组患者术后1 h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 h、3 h、4 h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疼痛程度对比(,分)

表1 两组患疼痛程度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末梢氧饱和度

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1 h、2 h、3 h 末梢氧饱和度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4 h 末梢氧饱和度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1 h 末梢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2 h、3 h、4 h 末梢氧饱和度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 h、2 h、3 h 末梢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末梢氧饱和度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末梢氧饱和度对比(,%)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4 并发症

对照组发生穿刺点渗血3 例(5.66%),血肿1 例(1.89%),皮肤损伤3 例(5.66%),桡动脉闭塞5 例(9.43%);观察组发生穿刺点渗血5 例(9.26%),血肿1 例(1.85%),皮肤损伤1 例(1.85%),桡动脉闭塞1 例(1.8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PCI 术后穿刺点疼痛因素包括穿刺痛和局部压迫力度过大造成的神经疼痛、肌肉缺血性疼痛等,剧烈的疼痛将严重影响患者后续操作的依从性,影响患者康复速度[8-9]。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2 h、3 h、4 h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有效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与传统注气法压迫止血相比,两组均能够有效止血,但个体化控压注气法在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更具优势。个体化控压注气法能够以患者个体的有创收缩压为标准,利用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实现对输注气体的压力精准控制,尽可能以最小的气体压力实现最佳的压迫止血效果,既保证了止血的有效性,也降低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实用性较高。

PCI 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力度过大可能影响压迫侧末梢循环状态,导致末梢氧饱和度降低[10]。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1 h、2 h、3 h 末梢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说明与传统注气法压迫止血相比,个体化控压注气法能够更好保证患者压迫侧末梢循环状态。相关研究指出,肢体动脉血管壁受到持续的与血流相等的压力时,即可达到止血效果[11],个体化控压注气法通过对患者个体有创收缩压的检测,以高出患者有创收缩压15 mmHg 的安全压力范围进行止血,能够以最小的气体量达到止血效果,避免压迫力度过大,影响压迫侧末梢循环状态[12]。

本研究发现,对照组穿刺点渗血、血肿患者数低于观察组,皮肤损伤、桡动脉闭塞患者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血肿、皮肤损伤、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传统注气法压迫止血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易出现压迫力度过大的情况,而个体化控压注气法能够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同时,有效平衡不同患者所需要的压迫力度,同时本研究样本量选取不足对本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行PCI 患者,个体化控压注气法与常规注气法止血效果相当,但个体化控压注气法在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保证压迫侧末梢循环状态方面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末梢桡动脉气囊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高田气囊案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采用末梢血快速测定血糖值的临床价值分析
气囊助浮大型导管架下水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