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分层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3-08-19杨蓉刘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合格率分层护士

杨蓉,刘艳

1. 湖北省松滋市中医医院护理部,湖北松滋 434200;

2. 湖北省松滋市中医医院心脑科,湖北松滋 4342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因此,临床实践强调护理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3]。然而,由于人员限制,高素质和高度专业化的护理人员数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增加。因此,为了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有必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职称、不同能力,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确保其个人能力及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进一步明确该方案的管理价值,本文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2 月于湖北省松滋市中医医院工作的120 名护士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工作的120 名护士进行研究,以管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 名。观察组中男2名,女58 名;中位年龄33(22,44)岁;学历:本科12名、大专31 名、中专17 名;工作年限1~10 年,平均(5.11±2.14)年。对照组中男3 名,女57 名;中位年龄34(23,46)岁;学历:本科13 名、大专32 名、中专15 名;工作年限1~10 年,平均(5.24±2.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20 岁以上;②在临床工作半年及以上且具有护理资格证书[3];③个人信息完善;④护理人员对管理流程可以理解,并按照规定展开护理服务;⑤护理人员了解并认可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实习护士;②研究期间请假>3 次/月,每次持续1 周的护士;③无参与本次研究意向。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人员按照医院相关制度进行工作,同时轮流值班并遵医嘱完成护理工作,各类用药严格执行医嘱,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熟悉本科室常规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执行相关应急预案。使用一次性贵重物品,实施告知制度并签字。科室定期召开护理人员工作会议,讨论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加强质控管理的办法,针对护理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修正应对预案。

观察组实施护理分层管理模式。①护理层级划分,参与本研究的护士根据职称、服务年限、专业经验和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级别。N1 代表新持证护士,工作不到1 年,具备输液、肌内注射等基本护理技能,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但其他护理工作仍需要高级护理人员的指导。N2 是工作年限1~3 年的低年资护师及护士,可熟练掌握专业护理知识及技能,亦可规范地书写各种护理文书,并配合进行抢救工作。N3 是工作年限在3~10 年的主管护师及高资质护士,熟悉各种护理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同时具有护士和患者之间具有一定水平的沟通技巧,具有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N4 是具有十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能够监督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并担任某些部门主管职能。N5 代表能够领导部门护理的高级护理人员或护士,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技能。②根据护理管理要求划分任务,N1 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学习不同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的护理技能,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学习,从而提升其工作能力。N2、N3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并对N1 级护士进行带教;N4 护理人员负责对医院中的危重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监督及管理,同时做好下级护理工作指导。N5 护理人员负责科室内护理工作的监督及管理,并展开各种护理培训及学习。③培训及考核,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制订具体的护理培训计划,其中N5 护理人员展开各项培训措施的落实,此外科室护理人员需定期展开护理研讨,同时护士长需对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护理质量进行考核。④科学规划,基于分层护理模式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规划模式,结合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和专业技能,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通过将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合并到同一小组工作,并使工作时间适应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弱势成员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确保医院内部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4 观察指标

参考医院自制“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从护理操作、工作态度、护理技能、风险意识、安全管理、病房管理、责任意识、工作积极性方面评价护理质量,每项0~100 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4]。

参考医院下发“管理满意度调查表”就护理人员对本次管理模式满意度进行评价,百分制,分值90~100 分为满意度高,分值65~<90 分为满意度一般,分值在0~<65 分为不满意[5]。满意度=(满意度高人数+满意度一般人数)/总人数×100%。

记录两组护理投诉、护理差错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记录两组护理工作合格率,包括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记录、健康教育。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护理操作91.41±6.25 80.14±6.82 9.436<0.001工作态度90.77±5.81 81.42±3.11 10.990<0.001护理技能91.14±5.05 80.34±3.99 12.998<0.001风险意识91.84±4.24 81.24±3.24 15.386<0.001安全管理91.56±6.28 78.52±2.11 15.246<0.001病房管理90.25±6.11 79.26±4.11 11.571<0.001责任意识91.45±5.27 80.41±3.82 13.138<0.001工作积极性91.34±6.22 78.42±4.11 13.433<0.001

2.2 两组护士管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管理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管理满意度对比[n(%)]

2.3 两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投诉、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4 两组护士护理工作合格率对比

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消毒隔离合格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护理工作合格率对比[n(%)]

3 讨论

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体现着医院的管理能力及治疗水平,特别是现代社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提升,在护理工作展开过程中要想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同时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6-8]。常规管理模式在展开过程中,没有根据护理人员资质、职称进行合理分工,导致各个护理人员缺乏协作,且无法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服务,同时存在人员分配不合理的情况,致使部分工作人员压力大,因此在医院在护理工作展开中需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根据各个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职称、资历等护理分工,确保整体护理质量[9-11]。分层管理模式实施中重视职责的划分,同时可对权力、利益作出合理的调整,确保各个工作人员按照组织程序完成护理工作,可有效解决护理人员不足、调配不合理的问题。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8 个维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管理满意度(96.67%)、基础护理合格率(98.33%)、消毒隔离合格率(100.00%)、护理记录合格率(100.00%)、健康教育合格率(100.00%),均较对照组高(P<0.05);护理投诉(0)、护理差错发生率(1.67%)则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护理分层管理模式的开展可确保整体护理质量。护理分层管理模式实施中可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创新,在充分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对管理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整体管理质量。在护理分层管理模式中,根据不同岗位对护理人员职责、权限进行调整,可在提高护理团队凝聚力的同时,确保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性,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分层管理模式中,根据护理人员职称、学历、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对岗位及职责进行划分,使其在工作中明确自身职责,可确保护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12-14];护理分层管理模式展开后通过建设分层管理体系,可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同时了解患者护理需求,以便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护理分层管理模式展开中,由专人对护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定期展开讨论分析护理中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优化,可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治疗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此外护理分层管理模式属于常见管理方案之一,通过综合管理、合理划分职责,可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并减少人员支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5]。

综上所述,护理分层管理模式应用在医院管理中可提高护理工作合格率,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同时确保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对该项护理管理方案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合格率分层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提高肉鸡出栏合格率的综合措施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