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预警管理制度构建对医院门诊医疗质量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的影响

2023-08-19张曼华罗军张清标肖舜华庄新耘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预警医疗

张曼华,罗军,张清标,肖舜华,庄新耘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医务部,广东深圳 518000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任何一项临床活动均可能带来风险性,最终造成不良事件,影响医疗质量。随着患者医疗服务及维权意识、要求逐步提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成为各医院的重要举措,也是医院管理者日益重视的问题之一[1]。从既往医院门诊工作情况统计来看,医务人员整体医疗工作主动性、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识别能力等不高,缺乏健全的医疗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造成医疗纠纷事件较多,不利于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故对门诊常见医疗风险构建安全预警机制十分重要[2]。安全预警管理制度侧重医疗服务的主动性、连续性及高效性,对提高医院综合实力、防范医疗风险有积极作用[3]。基于此,2021 年7 月—2022 年6 月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实施安全预警管理制度构建,本研究选取40 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门诊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为医院管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 本院40 名医务人员为实施前组,男6 名,女34 名;医师5 名,护理人员35 名;年龄23~48 岁,平均(35.71±2.46)岁;工作年限3~21 年,平均(12.18±1.94)年。选取2021 年7 月—2022 年6 月本院40 名医务人员为实施后组,男5 名,女35 名;医师4 名,护理人员36 名;年龄24~47 岁,平均(35.76±2.41)岁;工作年限3~22 年,平均(12.26±1.9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医务人员管理期间均未发生离职、调岗、通报批评等情况,均神志清晰、精神正常,无心理疾病。

1.2 方法

实施前组行传统管理方法,由专科护士负责,在患者入院后简单介绍医院环境,了解其基础病情、危险因素等,行安全评估,对高危患者应于床尾张贴醒目标识,并加强对其的健康宣教,确保其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自护技能等,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风险防控措施等。

实施后组行安全预警理制度,方法如下:①构建安全预警管理体系:成立以临床医师为主的安全预警管理委员会,职责包括制定风险控制目标、风险预警记录、审查工作等,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完善监管体系、安全预警体系等,并仔细记录预警管理下存在的漏洞。对上述问题安排负责人,明确其工作职责,协调班次,此外该负责人还应分析科室日常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并及时评估记录,制定防范、改进措施。②风险评估:主要由管委会、负责人承担,工作主要内容为及时汇总分析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投诉等事件,并分析其性质与产生原因,对后续发展进行预估,划分风险等级,进行定量评价,并获取相关资料,对完全预警管理制度提供可靠凭证。同时还应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学习,使其将科室规章制度铭记于心,强化其责任心、安全意识,使其工作期间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患者提供科学严谨医疗服务的同时应注意态度和蔼、语气通俗易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大程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③风险记录:对各类型风险因素进行汇总,并严格遵循危险医嘱、操作、药物、沟通等属性划分,制定相应安全预警方案,做好相关预警记录。危险医嘱为临床特殊医嘱,包括特殊药、过敏药、输血、抢救等重点医嘱。危险操作指侵入性操作所致的危险事件,如气管插管、CT/超声引导下穿刺诊疗、内镜诊疗操作等,应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危险药物指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心律失常药、化疗药、麻醉药为代表,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监管措施,并结合药物不良反应张贴危险药物标识,临床加强动态化追踪。危险沟通指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内容,要求医师应明确、严谨,且患者享有知情权,管委会应做好治疗前沟通交流、家属沟通、危重通报等事项,做好分类汇总,并根据内容制定科学的风险预警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医院工作自评量表对实施前组、实施后组工作质量进行测评,包括医务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工作态度、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日常管理工作5 个维度,各维度100 分,由医务人员交替评分,得分越高提示医护工作质量越高,该量表重测信效度为0.758、0.761。②于实施前、实施后随机抽取医院各40 例住院患者,记录两组医疗差错率、医疗投诉率、医疗感染率。③于实施前、实施后随机抽取医院各40 例住院患者,记录医疗纠纷发生率,包括可化解医疗纠纷、危机事件、有害纠纷。④于实施前、实施后应用医院自制依从性调查表对医务人员评估,包括完全依从(各个条目均能做到)、部分依从(可做到≥3 个条目)、不依从(各条目均不能做到)。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后组法律法规意识、工作态度、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日常管理工作各维度工作质量评分均较实施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实施前组(n=40)实施后组(n=40)t 值P 值法律法规意识83.61±1.78 92.98±2.46 19.517<0.001工作态度84.96±2.15 93.45±3.28 13.691<0.001风险识别能力80.97±1.24 93.85±3.61 21.341<0.001风险防范能力81.05±1.35 94.02±3.91 19.831<0.001日常管理84.59±2.07 93.98±3.42 14.856<0.001

2.2 两组患者医疗不良事件比较

实施后组医疗差错率、医疗投诉率、医疗感染率均为2.50%,较实施前组15.00%、17.50%、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医疗不良事件比较[n(%)]

2.3 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

实施后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5.00%,明显较实施前组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依从性比较

实施后组医务人员管理依从性为100.00%,明显较实施前组9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日常诊疗及护理操作不当可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极易引发医患纠纷,不利于维持医院整体形象。部分医院由于科室人员配置不足,导致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使得医疗纠纷事件频发,此外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业务能力、安全责任意识也可影响患者信任及情绪,可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恶化医患间关系[4]。如何提高医疗质量及安全成为医院管理人员研究热门课题。

既往传统医院管理模式多对医务人员工作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医务人员被动接受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欠佳,缺乏医疗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未能及时发现并汇总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使得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不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5]。安全预警管理制度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近年来逐渐用于医院工作管理中,可对医疗服务进行动态化监控,对各类医疗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分析、预警,并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医疗干预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反应及应对事件,并通过归纳总结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预警单,确保在后续工作中医务人员能够借鉴与参考,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积极防范风险事件发生,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6-7]。本次研究在实施安全预警管理制度期间,通过建立安全预警体系,对科室工作特点进行针对性、全面性归纳,可调动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工作管理中,共同制定风险预警记录,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该管理模式可提高医务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工作积极性,使全员参与、管理医院医疗工作,利于推动安全预警管理制度适用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工作质量评分、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管理依从性均优于实施前(P<0.05),提示安全预警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医院工作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不良事件发生,还可提高医务人员管理依从性。分析原因可能为该管理模式通过制订风险预警录可为医务人员应对不良事件、医疗纠纷提供有力指导及参考,还可提高医务人员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医疗风险事件,提高事件处理效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此外管委会在制订后期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追踪,可及时了解制度不足,便于及时调整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质量持续提高[9-12]。

综上所述,安全预警管理制度构建可有效提高医院门诊医疗质量及医务人员管理依从性,减少医疗差错、医院感染,还可降低医院投诉率及医疗纠纷率,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预警医疗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