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地市级传染病医院为基础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应对机制研究

2023-08-19李文坚陈敏戴虹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院感传染病应急

李文坚,陈敏,戴虹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办公室,江苏常州 213001

自1970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共有新发传染病40 余种[1],新发重大传染病具有暴发频率增高、发病急、流行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诊疗难度高、后果严重等特点。新发重大传染病常常是突然、非预期、紧迫发生的,时间上存在着难以预测或不可预测性,以及高度的意外性和不确定性。新发重大传染病在暴发后,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将严重危害生命和公众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甚至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2]。近些年的各类新发重大传染病对我国造成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影响和损失均极其严重。

作为地市级传染病医院,在重大传染病暴发后,处于我国卫生医疗系统中关键的医疗节点,在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中,各个地市级传染病医院基本发挥了定点救治医院的作用,完成防控任务,但也有较多不足之处,未能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应急作用。本研究以某地市级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为例,结合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以传染病医院为基础的新发重大传染病预警、应对和运营优化机制和方法,并进行应急演练评估效果,以期望为相同性质的医院提供参考,为国家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事件的应对提供技术储备。

1 传染病医院应对新发重大传染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 缺乏科学的应急预警监测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对危机意识的重视仍然不够,医院虽然按照政策制订了危机预警的方案,但预警监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差,实用价值低,预警系统并不能真正发挥警示作用[3]。

1.2 应急组织仍显混乱,应急演练不足

传染病医院基本都有针对传染病的应急预案,但大多是套用了国家、省、市级卫生部门的预案模式,缺乏针对不同类别疾病与当地实际情况的针对性措施,实用性较差。此外,多数医院对应急预案的演练重视不够,医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4]。

1.3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不足

医院购置设施设备及医疗物资时,常围绕多发病、常见病等需求而储备的,在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危机时所需要的用于应急救援时的疏散、隔离、检测、防护等物资往往因为日常使用率低所以装备不全或是更换不及时,造成危机突发时资源短缺[5]。

1.4 应对新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化支持不足

目前国内大多传染病医院缺乏对新发重大传染病预警、应急应对、诊疗模式、院感防控等专业软件及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对疫情防控的组织协调、各类信息的有效沟通、疾病诊治的效率、院感风险的减少均有着明显的影响。

1.5 专业化的应急医疗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突发、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且呈现多样性特点,对作为传染病防治中坚力量的传染病医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包括内外妇儿等全面的学科门类,又需要ICU 等重症医学,还需要专业的影像学、医学检验等辅助学科支持[6]。

1.6 缺乏疫情期间医护患人员的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机制

总体来说,多数传染病医院缺乏专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也没有针对疫情期间医护患人员的心理健康预警与应对机制,这就造成了突发重大传染病暴发后,医护及其他一线人员极易产生心理危机,影响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

1.7 对医院疫情期间运营管理与优化有待提升

传染病医院在平时除了承担普通传染病的诊疗工作外,多数都有综合门诊及病房。突发重大传染病期间,医院困惑如何在做好疫情应对的同时,合理地进行运营管理和优化,确保医院运行正常,各类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同时减少医院运营压力[7-8]。

2 以传染病医院为基础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应对机制构建

2.1 构建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立足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分别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数据库的资源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期刊杂志及学者著作加之历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所获资料进行选择和整理。

2.1.2 访谈研究法 针对相应主题,召开相关专家研讨及应用德尔菲法,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访谈并加以记录整理,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为构建相关模型关键指标及理论机制奠定基础。

2.1.3 粗糙集理论 数据挖掘方法,对医院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对初始指标体系进行属性约简,提取高概括性和高敏感性的指标,最终建立适用于模型的指标体系。

2.1.4 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是通过对新发重大传染病患者到来及服务时间的统计研究,得出数量指标的统计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来改进医疗服务系统的结构或重新组织被服务对象,使得系统既能满足疫情应对的需要,又能使机构的费用最经济或某些指标最优。

2.1.5 输入/输出吞吐量模型 基于排队论产生的医院应急管理模型,模型由3 个变量组成:到达率、服务时间和服务器数量。在紧急情况下,到达率是病人到达的频率;服务时间是指特定患者的平均服务时间;服务器数量是指病床、医护人员等的数量[9-11]。该模型可用于传染病医院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管理系统的构建。见图1。

2.1.6 数据包络分析法 根据传染病医院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12-13]。研究传染病医院疫情期间运营机制及优化方案,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图 1 医院传染病应急管理系统

2.1.7 实景验证法 利用医院特有场景,组织突发重大传染病应急演练,尽可能按照真实事件发生时限、地点、人物来设计、组织、完成应急演练,通过实景演练验证基于本项目成果建设的新发重大传染病预警系统、指挥系统、应急预案、诊疗模式、感控机制的功能和性能[14]。

2.2 构建框架

本研究机制构建主要纳入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诊疗模式、院感防控、应急队伍建设、心理干预与社会支持、运行管理与优化6 个部分。建立多职能的、扁平化的、可扩展的事件干预指挥系统及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应急预案;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应急诊疗模式,通过研究应急诊疗主体特征等基本要素,挖掘诊疗业务使用需求,构建针对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基于院内感染传播和防控机理的院感管理制度和流程;探索建立数量可替代、专业构成合理的应急队伍建设机制;构建疫情期间医护患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与社会支持机制;构建疫情期间传染病医院运行管理与优化机制。

2.3 构建内容

2.3.1 事件干预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 针对突发复杂的传染病疫情,根据危机管理的特征及应急理论,建立多职能的、扁平化的、可扩展的事件干预指挥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由医院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下设防治应急工作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院感防控组、后勤保障组、督查监察组、思想宣传组等工作组,指派专人负责各自职能工作,抓好重点环节,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治各项举措。根据各类传染性疾病的特征及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不断制订修订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应急预案。制订简洁有效的传染病就诊流程、消毒隔离流程、人员转移流程、医疗物资流通程序和信息发布流程等应急工作流程。同时执行动态医疗资源配置制度,与相关厂家建立应急物资优先供应的协调机制。

2.3.2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应急诊疗模式 通过研究应急诊疗主体特征等基本要素,挖掘诊疗业务使用需求,构建针对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医疗服务模型。根据传染病诊疗的特殊性及医院感控要求,通过数据可视化与5G 实时在线方法,建立网络在线实时诊疗及会诊机制[15];建立了病房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推进图像监控与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建立针对特殊传染性疾病和参考文献的与医院电子病案系统匹配的智能化检索系统。

2.3.3 疫情期间院内感染防控机制 针对医院应对新发重大传染病面临的严格而复杂的院感要求,按照面向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的院内感染传播和防控机理,建立科学而行之有效的院感管理制度和流程,重点解决院内消毒、医疗废物处理、实验室检测生物安全等关键环节。建立符合传染病防治的分类分层院感培训机制,并且利用应急演练验证和改进院感防控机制的功效和作用。

2.3.4 培养和储备专业化、可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机制 针对以医疗救治为中心的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应对问题,根据我国常见传染病类型,分析其系统特征和专业需求,制订医院各类应急人员应急能力评价关键指标,建立数量可替代、专业构成合理的医院应急队伍。制订了兼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传染病防治及流行病学知识的培训工作模式及应急队伍定期应急演练方式和效果评估机制。

2.3.5 疫情期间医护患的心理健康干预与社会支持 多途径分析传染病医院医护患人员在重大疫情期间心理状态特征,基于突发重大传染病对医护人员持续影响以及医患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危机发生理论,把握医护患人员心理危机关键指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16]。研究疫情期间社会支持的组织架构和应对机制,提出了适合于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期间医护患人员社会支持的应对机制和方法。

2.3.6 疫情期间传染病医院运营优化 基于医院管理、社会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对传染病医院运营数据的连续监测和分析,采用数据挖掘、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疫情期间传染病医院的社会需求与运营难点,基于产业组织、产业生态系统、运营成本、复杂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构建了疫情期间传染病医院运行管理与优化机制。

3 结果

3.1 应急响应迅速有效

作为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点收治医院,在本市近3 年的各类传染病疫情应对中,均在第一时间启动工作应急预案,统筹协调,及时修订工作方案,资源配置到位。所有收治各类传染病患者,均康复出院,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

3.2 应急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日常培训、应急演练和防控实战,医院建立了数量可替代、专业构成合理的应急队伍。建立了动态医疗资源配置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物资等保障充分。探索建立了信息化应急诊疗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特殊医疗服务体系。

3.3 院感防控严格有效

严格执行经过验证的科学而行之有效的院感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院感培训和考核,确保人人过关,对违反院感防控实行“零容忍”,多项举措确保院感防控各项工作快速有序,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

3.4 医院运营平稳有序

在圆满完成我市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治任务的同时,医院业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院现有建筑分布及功能设置特点,应急期间实施“一院两区”管理,在保证防控任务的同时,非隔离院区维持正常的医疗业务工作,优化建筑布局及就医流程,保障市民的正常诊疗需求。医院总体业务量及业务收入无明显下降,部分指标继续优化,如2022 年医院平均住院日8.41 d,同比下降0.89 d。

4 小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围绕目前制约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事件的重要环节传染病医院应急应对问题,通过多种数据挖掘和层次分析技术,构建实用性强、可推广的传染病医院新发重大传染病应对机制,包含事件干预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应急诊疗模型、院感管理制度和流程、应急队伍建设机制和疫情期间医护患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社会支持机制、医院运行管理与优化机制。并在应急演练和防控工作实践中加以验证。为我国相同类型地市级医院的应急应对,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指南。本研究仅对特定的医院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集,数据较为不充足,具有一定局限性。鉴于医院医疗业务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所涉及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跨度,以及医院行业的特殊性,期望联合多家医院共同合作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猜你喜欢

院感传染病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院感防控 警钟长鸣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