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贴近幼儿发展的课程环境
2023-08-19陈荣芬
文 陈荣芬
幼儿园周边资源蕴含着反映地域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积极、健康的内容,其中既包括物质性内容,也包括非物质性内容。我园注重发掘园所周边资源,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幼儿带进真实、丰富的课程环境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一、以环境为支点,撬动课程
(一)户外混龄区域打造
我园因地制宜,致力于“优化每一寸地、打造每一步景、用好每一个点”,充分利用社区、家长等资源,添置了攀爬器械、体育软垫、沙水池等游戏材料,设计并建造了符合幼儿特点、引发幼儿参与的户外游戏体验区,如体能区、野战区、沙水区、音乐区、涂鸦区、骑行区、攀爬区等,吸引不同年龄段幼儿自主参与。户外游戏体验区促进了异龄幼儿的互动交往,提升了幼儿的游戏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与发展的需要。
(二)公用长廊空间打造
我园不断拓展教育空间,各班在走廊墙面上创设了适宜本班的签到墙、生活墙、区域墙等。除专用活动室以外,我园利用公共长廊创设了建构区、纸艺坊和木工坊。教师站在幼儿的视角,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幼儿利用薯片罐、曲奇罐、废纸、报纸、木块、木板、树枝等材料大胆创作,尽情遨游在创造的海洋;在建筑外墙上创设音乐管道,在入口处新增金属琴,在各拐角处放置课程故事书。幼儿园处处是景,处处有趣,处处凸显教育价值。
(三)整合周边资源
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生活,对周边地域和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将周边社区纳入课程活动资源,形成了一系列社区资源库。幼儿先后参加了“绿色小天使社区环保宣传”“宜家环保袋绘画”“参观奶牛场”“远足”等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各班还充分发挥家长资源,邀请交警、医生、消防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来园与幼儿互动交流。幼儿园和家庭资源共享,和谐共处,促进了家园合作。
二、以培训为支点,点亮课程
(一)书籍引领式培训
在“管理人员观察教师、教师观察幼儿”的观察模式下,我园收集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阶段性必读书籍,如《0~8 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游戏部落——幼儿园活动指导手册》《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等。为避免教师“浑沦吞枣”式的阅读,我园引导教师“读后行、行后思、思后再读”,建立集体引读导读机制,包括分章节进行专人导读、集体反思读、大组交流读,将“读后的启示及行动计划”作为落脚点,将所读理论与案例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解决课程游戏化推进进程中的一些难题及误区。
(二)问题实践式培训
我园围绕课程游戏化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开展专题式问题研讨。例如,针对“教师一对一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班幼儿自主入园难”等问题,结合理论梳理思维导图,解决存在问题。
(三)交流式培训
“走出去请进来”是课程游戏化理念生根生长的重要形式。我园先后组织教师观摩多家幼儿园,通过撰写观摩手记、小组研讨、大组交流等形式,在“观”与“摩”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行为的一次次变革,着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三、以研讨为支点,丰润课程
(一)课程建设的框架思路
课程是园所发展的命脉,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导向。我园课程主要由基础课程、特色课程、生成课程融合而成。其中,基础课程主要以《幼儿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为蓝本,依据实际选择相应的主题及内容,并将其定位为园本课程的生长石;特色课程主要立足幼儿园科学特色,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开展相关活动,并将此定位为园本课程的着眼点;生成课程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在一日活动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价值点,生成一些班级特色活动,此课程成为园本课程的融合点。经过多年实践,我园获得市级园本课程建设评比二等奖、区级园本课程建设评比一等奖、区级自制玩教具一等奖。
(二)课程审议的研讨模式
我园在专家引领下,结合《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课程审议,不断完善幼儿园课程审议制度。每周二由各年级组组长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年级组课程审议研讨会,重点审议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例如,基础课程的二次删减与调整,生成课程内容是否有价值,目标界定是否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地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不同领域的关键经验发展等。我园还通过微课、活动框架设计研讨、课程经验介绍等形式,在研讨、审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更贴近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幼儿。我园将继续探索适宜的发展性课程,不断转变相关理念,着力挖掘资源,努力打造“处处是资源、时时有教育”的自由、自主的开放式活动环境,用行动诠释“课程游戏化”的核心内涵,促进每个幼儿快乐成长、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