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2023-08-19,庾

南方农机 2023年14期
关键词:示范园云南省融合

赵 晖 ,庾 雪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理念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云南省全面贯彻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及其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部署,将全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主要载体,围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同全域旅游、教育文化、大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 年,云南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基本建立,不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控制“城市病”“有新房无新村”等问题,控制碳排放,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到2035 年,应实现城乡整体减排,建设水平全面提高[1]。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产业融合现状

2.1 优先发展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助农增收,特别将重点渗透在贫困区域。现如今,云南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2 年的4 797 元提高到2021 年的13 027 元,尤其是高原特色农业的直接贡献率达50%。云南省农业产值不断提高,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2021 年已达到1 930.3 万t,产值突破3 870.2 亿元,在全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中稳居第1 位。另外,蔬菜、肉类的产量也稳居全国前列,云南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2]。

2.2 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依托云南省特色农业优势,现已实现“千亿云茶”的发展目标,有机茶园面积全国第一,将云南的普洱茶打出了响亮的名号;云南花卉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花卉种植面积和产值增速均居全球第一,2021年鲜切花产量162.2 亿枝,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3];咖啡、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均居全国第一,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好评。

2.3 注重科技发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云南省大力整合“农科教”资源,健全完善22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37 个农业产业园探索建立“体系+基地+企业+农户”的农业科技研发应用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高地,省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达到了153 项,截至2021 年,云南省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307 kg,比2015 年增长了28.2 kg;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1%,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目前,云南省农科院正在大力进行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意在推动云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4 强化品牌建设,促进文旅融合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有着较大的发展优势。云南省旅游总人次从2012 年的2.01 亿人次增加到2019 年的8.07 亿人次,年均增长22%左右;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 年的1 703 亿元增加到2019 年的11 035 亿元,年均增长30.6%;旅游业增加值由2012 年的655 亿元增加到2019 年的1 778 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4%提高到7.7%。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3.1 区域特色不明显

在省内现有的示范园中,每个示范园的自有品牌较少,仅有临翔区示范园推出自有品牌“醉临红”,弥勒市示范园获得“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授牌,腾冲市示范园内的江东银杏村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已授牌为云南省银杏特色小镇。通海县示范园培育“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0 个,42 个农产品取得“三品一标”证书,“高原绿洲”牌娃娃菜入选2020 年云南“十大名菜”。此外,在4 个示范园中,虽然每个示范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临沧临翔区的茶叶、弥勒太平湖的花卉苗木种植、腾冲的银杏、通海的蔬菜,但是延伸出来的产业大多是第二、三产业,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参观及投资,不利于示范园的长远发展。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产业融合只是一、二、三产业的简单融合。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组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金技术密集的地区资源条件不够理想,资源富集的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又十分匮乏。生产力要素的严重错位,使优势资源不能形成优势产业,资源少的地区由于有资金、有技术,盲目发展了一批产业,导致效益递减和产业趋同。

3.2 整体环境较差

当下云南旅游在发展上还是有很大的自发性,缺少政府的引导和监管。近年来,云南逐渐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小贩随意摆摊设点,很多人不顾文明标语强行越过保护线,乱扔垃圾。在一些酒店饭馆,没有行业统筹规划和监督,存在着不少欺客宰客的现象,经营分散且卫生条件不达标。村民随意开发和粗放式管理,导致很多地方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经营且无牌无照,导致旅游公共设施破坏严重,旅游行业管理较差,极大地影响了多彩云南旅游形象。

3.3 区域发展失调

示范园等区域在农业以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四个类型的典型示范园中,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其次是旅游业。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比也从2010 年的55.6%上升到目前的78.1%,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多。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云南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是结构不合理,二是协调性较差,三是效率不高,四是差距明显、问题突出、挑战严峻[4]。2021年云南省GDP 总量为27 146.7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 870.17 亿,第二产业增加值9 589.37 亿,第三产业增加值13 687.2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35.3∶50.4。第二产业占比较2020 年有显著提升,但2021年二产增加值发展速度却最为缓慢,其中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速更高,只是这两个行业体量相对较小,对于二产的整体影响有限。三产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GDP 中的占比依然超过50%,是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3.4 区域发展受限

当下在云南省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组合大部分只是资源(土地和水)、劳动、资金、技术等的简单组合,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组合不合理。像有资金及技术的地区,资源条件不理想,比如昆明市,一个资金充足、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的地方,但是缺乏其他资源,例如自然资源;而资源富集的地区,比如一些农村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但资金、技术、人才又十分匮乏,当地农民的自身资源条件有限,不能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地区得不到发展[5]。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4.1 强化区域品牌建设

当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当地有示范园不仅能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还能得到政策、技术等的支持,示范园发展是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能提高当地的综合发展力。应在有本土优势农业和特色产业且没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地区下派一些技术指导专家,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向政府等相关部门咨询,寻求指导及发展意见,待时机成熟时,申报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样一来既可以得到政策、资金的支持,也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知名度。结合高标准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园,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工作,协同推进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6]。加强品牌建设,增加示范园的自有品牌,吸引更多的观光者和投资者,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收入;继续锚定“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4.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产业融合是必然的,也是现阶段的一个双向驱动,一方面,农业的单一发展满足不了区域发展的需求,产业有待升级、转型、扩展;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开始向往农村生活,希望回归田野。相关部门还要增强对当地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当地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质量。重视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加快转变当地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而且能够培育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当地乡村建设的永续发展[7]。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及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其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帮扶,为其排忧解难,促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4.3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政策优势,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例如,在偏远地区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鼓励资源少、没有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向资源富集、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村地区转移,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和外来资源的优势,使生产要素组合,实现1+1>2 的效果,同时也不会造成盲目发展,破坏原有的环境,减少了不必要的治理,大大节约了发展成本[8]。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原有产业及产业链的基础上创新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延伸产业,鼓励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4.4 倡导科学规划建设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体制机制,通过制度规章保证农民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部门要在不违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乡村建设的规章制度,为农民群众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保驾护航。其次,政府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给予规章制度“温度”,与乡村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充分体现当地农民群众的需求与呼声[9]。只有规章制度热起来、暖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减少政府行政命令对乡村建设的干预程度,打造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要坚持做到决策于民、决策利民。政府部门在进行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将农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到实处。最后,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过程评价机制,及时将乡村建设进程与阶段性成果向当地民众公开,邀请当地民众对当地政府开展的乡村建设措施进行评价,并根据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对乡村建设措施进行适当调整。

4.5 创新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发挥指导作用,也需要农民和企业发挥配合作用。在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多借鉴学习国外农业、农村的先进经验、管理办法和发展模式,然后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融合模式。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发展特征、资源规划来进行合理规划。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这样能避免一些盲目的发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10]。寻找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的切入点,发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区域的区位优势,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并生效之后的大好机遇,吸引国内发达省份与周边国家的农业生产要素向云南聚集。重点建设好4 个示范园(基地),培育壮大园区等新业态,创新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探索推进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与办法。

5 结语

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我国全面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其经济收入渠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云南省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示范园云南省融合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融合》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