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应用探究
2023-08-19姚凌霄
姚凌霄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现状分析
1.1 政策发展阶段
自1997 年以来,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对粮食种植的热情持续减退,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也相应持续下降,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不断被拉大的城乡差距中,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三农”问题越来越显著。工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业的发展进程带来阻碍,因此,国家开始更加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于2004 年正式提出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最大的扶持政策,是政策的核心和基石,是当前农机化发展最大的利好政策,也是对农机化发展力度最大、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扶持政策,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1]。
当前新的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周期为2021—2023 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粮食生产质量并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江苏作为我国农业机械生产的重要地区,其农业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完善。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必须在全面贯彻党的各大会议精神和新发展理念下进行,要认真落实国家“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精细化、标准化及便民程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量高效率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机械化产业链的现代化进程,有效保证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1.2 政策执行重点
对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农业机械化工程项目研发资助的形式促进科技创新,也可以采取税收政策、创新补贴等激励政策推动科技创新[3]。2)突出对主要农牧产品的稳定生产与供应的支持,巩固和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突破特色化农业机械发展瓶颈,支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会通过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对污染性农业生产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环境[4]。因此,要突出支持农机设备智能化、绿色化,着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当前发展需求,将更多优质高端机械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备案。对保有量明显过高、技术相对落后的机械设备,逐步减少补贴,直至退出补贴范围。3)防范风险和提高服务效率。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技术,加快整个补贴流程的办理。加快补贴资金的发放,减少中间环节的阻碍,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和大数据信息优势,严格查处各类补贴政策实施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对骗取补贴资金的生产、销售企业处以罚款,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并及时进行公示。
2021年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申请资金84 797.688 1万元,补贴机具4.973 1 万台,一共有2.747 3 万户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受到政策补贴的益处,其中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0.175 7 万户,销售总价为319 942.78 万元。
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 对农民购机意愿及行为的影响
得益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机械化作业的范围越来越大,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在利于生产的情况下,农民更愿意使用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操作设备代替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加持下,购置机械设备有了政府的补贴可以降低生产资金的付出成本,农民个人或组织的购机意愿加强。在资金承受范围内,甚至会考虑更加优质高效的设备帮助生产作业,大型农机装备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
但是上述情况更多出现于生产规模较大的个人或组织,他们有较多的机械设备需求,也有较多资金准备,而对一些不宜机械化操作的地区或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户而言,他们的购机意愿并不会产生太大波动,仍旧保持原有的生产方式,辅助配合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在经过长期补贴政策的作用后,农民满足基本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后,若政策没有较大变动或创新,农民购机意愿及行为也会随着设备技术的饱和而逐渐减少。
2.2 对农机使用效率的影响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使用效率有两方面影响,包括增加补贴导致机械设备存量过多而降低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以及改善农机市场的供应结构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阶段性改进,农民强烈希望使用农机设备参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首先选择的便是效率相对较高的先进的大型或中型农机设备。因此,那些生产效率不高、成本高且无法带来收益的农业机械设备被逐渐淘汰,农业机械水平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普遍,农机市场中大多是补贴机械设备的身影,农机设备逐渐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对设备的需求不会再增加,供求市场出现不平衡状态,补贴政策对农机设备的结构性改善作用将逐渐减弱。农机设备投入难度加大,农机设备使用效率再次下降。
2.3 对收入及产出的影响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增加收入及提高粮食产量有正面积极影响。农机购置补贴初期,农民优先选择使用机械设备投入农业生产环节,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及时间,在良好的农机使用效率的引导下,在农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总体粮食产量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及产量是逐渐增多的,劳动生产效率自然处于上升阶段。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设备发挥的作用对农业生产进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了农业生产环节中机械设备运行的供给量,从而降低了市场的服务价格,即便没有通过补贴而购买机械设备的农民也能因为价格的下降产生一定的收益。不同规模的农户对待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效果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因为成本投入较多,补贴的力度并不能对收益的结果产生明显的效益影响。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民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承担多余的机械设备,在现有基础上加入机械作业只会提高其生产力与生产效率,那么收入的增加是顺其自然的。农机补贴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5],在机械化水平提高以后,农民自然会选取新的投资方式,促进收入的增加。
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3.1 补贴信息公开不及时
2021 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进行抽查,结果发现部分地区信息公开不及时或不完整。同时,咨询投诉电话的核查结果反映部分地市咨询电话无法接通。以上两项检查的内容对农民在了解及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的过程中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农民本就容易出现信息闭塞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关注相关政策,身边也接收不到此类信息,在不完全了解政策的状态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无法最优化呈现。在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环境中,容易使得部分人员钻空子,进行违法违规交易,对正当补贴政策造成损害。
3.2 补贴力度不到位
财政补贴是推进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有效工具[6]。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地区的土地产生了快速流转的现象,部分农民认为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现有的大中型农机价格普遍偏高,农民的资金不足以强大到靠补贴就能满足购买力。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但事实上,地方财政对农机的购置补贴并不多,实际得到补贴的机械设备也不多,对中、大规模的先进农业机械以及长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3 农机存量增加使市场饱和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机具购置补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7]。在没有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前,江苏省省内农业机械设备也是有一定数量的,经过多年政策的实施,有部分机械被列入补贴范围,同时也有不再享受补贴政策的机械品目。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对整个购置市场而言,农民会更加倾向于购买有补贴的农机设备,逐渐闲置或淘汰部分不适用的农机设备。此类存量设备对整体农机使用效率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在越来越多的低效农业机械被淘汰后,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市场将越来越饱和,补贴政策的继续实施会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结构产生影响,政策效应也会逐渐减弱。长此以往,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率难以得到提高,进而造成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降低,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只会对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阻碍。
3.4 地形因素与产品质量问题
就地形而言,并非所有农村地区都有稳定的土地条件,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商的生产工艺也各不相同。在平原辽阔的地方,适合机械化生产作业,农民对机械设备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更优质的而淘汰劣质的机械设备。但在一些丘陵山区,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在本就没有很多类型的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要求将更高,可能存在补贴设备不能实现良好的生产作业,农民只能购买适当但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来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一些厂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在生产农机设备时,替换价格更低的原材料,抑或偷工减料、没有精细的制造工艺,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长期使用,导致农民更换机械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设备的购置数量越来越多,在达到一定数值后,导致农民无法享受补贴政策,对农民的信任度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损害。
3.5 售后与监管问题
在售后和市场监管问题上,农业机械制造商和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农机售后服务质量偏低,无法及时有效地跟踪农机设备的状态是否仍处于良好情况。许多生产商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方面的投入较少,特别是在农业作业最忙的时候,不能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另外,很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机构不重视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售后工作,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宣传不到位,农民有时自认为机械设备能够产生良好收益就不会轻易更换,但事实上,有更适宜生产的机械设备未被知晓。或者只是出于对农业机械设备本身利润的考虑,而没有考虑它们是否与生产作业相匹配的问题。缺乏监督和管制,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4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路径
4.1 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信息对称
各地区要结合地方特点,深度找寻适合推广宣传的路径。利用宣传海报、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同时,也可以依靠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方式,加强信息公开,必要时可以采取入户宣传方式,全方位对农村农民及组织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内容的宣传解读,让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各部门自身及时更新信息动态,掌握政策动向,才能更好地将政策落实下去。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农民个人都要加强培训学习,才能突破旧有模式的束缚。采取新型职业农民带动生产的方式,解决根本性的技术问题。在农民购置机械设备时,经销商要对农民有基础性操作的培训。对于农业机械,必须要农民亲自学会如何操作才能对生产作业有帮助,否则那些设备只是一堆被闲置的机械,不恰当地使用机械设备,极易出现安全事故。更深层次的使用机械设备是农民要学会简单修理机械设备,一旦机械出现故障,农民却只能看着等着,降低了生产效率,这些都需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及培训力度才能实现。
对于在补贴政策执行中违法乱纪的行为,要及时在补贴黑名单中体现,并及时告知农民个人及组织。各地区要保证信息公开及电话咨询等渠道的畅通,主动公布补贴操作流程及补贴资金去向,保证信息对称,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避免其利益受损。
4.2 加大补贴力度,调整补贴结构
第一,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增加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资金管控。将农机购置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并加大资本投入力度。第二,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及更换,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先进技术水平,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高效且优质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第三,重点抓好农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广先进高效、经济安全、智能化的农机,特别是在省内的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条件,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较为有限,应考虑推广灵活的小型农业机械,以确保其适合本区域的发展。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非常不同,给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造成了重大阻碍。因此,在新时期,必须重视先进农业机械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机械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的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还应注意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的监督,排除不合格设备,确保市场流通的农业机械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并提高常用部件的质量,特别是易损耗、更换的零件。
为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生产,需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率和效益[8]。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申请门槛,做好后续补贴工作的管理。完善购买农业机械并申请补贴的操作程序,以减少中间繁杂的环节,规范补贴资金的发放,定期抽查资金落实情况。通过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优质农业发展视为一条完整的链条,将补贴政策与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农民受益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产品。从长远来看,它可以改善农业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前提是系统的农业支持政策为其提供可靠的保障,并最终成功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农业发展的目标。
4.3 加强管理服务,完善监管制度
在各地区政府内部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要建立实施和监管机制,有效加强组织协调,密切沟通与合作,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完善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规章制度,协同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各项工作。提高各类从事补贴工作部门人员的从业素质和管控能力,加强工作培训,严格惩治不良工作行为并对他人进行告诫,鼓励发扬优秀工作人员事迹。严格执行相互监督机制,完善分工制度,深入剖析政策问题所在,不舞弊任何违规行为,落实反馈机制,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严格按照绩效考核指标,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9]。
政府对经销商、生产商及农民个人加强管理,严厉打击购置机械市场强行推荐购买或捆绑销售等不良行为,净化农机补贴市场环境。适当增加举报平台,积极处理举报投诉,由三方相互监督管理,避免两方私下勾结,损害第三方利益。设置一定的规范及标准,落实自查制度,及时修正不妥当的行为,避免造成进一步损失[10]。
5 结语
随着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减少和老龄化的加深,农业机械化将在确保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农业机械化全面、优质、高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政策,具有推动和指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第19 个年头,要确保2021—2023 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的有序执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益,利用更有效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力,在提升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