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加持
2023-08-18吴宝平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图书馆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想充分发挥图书馆对新课改的促进作用,智能化改造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图书馆需要智能化的加持,可从打造舒适现代的阅读环境、配置智能便捷的借阅设施、充实丰富前瞻的馆藏资源、构筑功能合理的学习空间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升级;课程改革
一、 图书馆需要智能化的加持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无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学校课程建设,都离不开图书馆的参与和支持。《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现代化建设,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图书馆的环境越舒适、馆藏资源越丰富、功能越完善、服务越全面,对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贡献也就越大。目前,图书馆建设普遍面临一些问题,如图书馆建设资金不足、馆藏数字资源匮乏、阅读活动开展较少、学习空间设计落后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图书馆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几乎所有学科都涉及对图书馆的利用。如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物理学科明确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与考试评价等服务;各种科技图书、期刊和报纸是物理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学校要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分类推荐各种重要的科技文献。历史学科指出:文献资料、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以及通识性、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学校应当尽量配置构成系列的历史书籍、期刊等,为师生的历史阅读与历史探究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
可见,新课改对教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封闭走向开放,不能将知识強行灌输给学生,而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学习。由此,学生的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其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作为学校信息知识中心的图书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想充分发挥图书馆对新课改的促进作用,智能化改造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二、 智能化图书馆服务升级的创新探索
学校抓住新课改的契机,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完成了对图书馆的智能化改造,使其成为新课改的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和阅读中心。
(一) 打造舒适现代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改造时,配置了中央空调、塑胶地板、沙发、透明玻璃大顶、全自动饮水机,营造了“家”的感觉。在家具选用上,关注的不是书籍的容纳量,而是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书架的样式、排列就像是承托菜肴的餐桌,便于拿取、整理。这样,学生身处图书馆,仿佛在自助餐厅,敞开式的阅读架、带有轮子的书架,让书籍成为可供自主挑选的“主食”和“甜品”。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阅读沙发区域,在地板上摆放一些懒人沙发、坐垫,为学生提供能够自由伸展身体、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包括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环境。图书馆还专门开辟了阅览自习区域、学习互动区域,既保证了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在图书馆找到最舒适的学习位置,又为希望参与互动讨论的学生提供了不会打扰他人的区域。改造后的图书馆,成为除了教室之外,学生去得最多的地方。
(二) 配置智能便捷的借阅设施
我校的图书馆实现了“藏、借、阅、咨、习”一体化的智能服务模式。师生凭借校园卡就可以实现全面、便捷的馆内图书检索、查询、借阅服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网上检索、查询、预约、续借和电子文献的浏览、在线咨询等服务。我们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师生的阅读需求和系统服务资源等数据加以实时监测,合理调度分配,从而促使图书馆系统和师生需求无缝衔接。我们在分析师生阅读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师生对校本课程,如生涯规划、编程设计等的资料需求很多,增设了校本课程专用书架。由于新高考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考查,图书馆针对性地补充了历史、人物传记、古诗词等方面的优质书籍。此外,高中生课程多、任务重,课余时间相对有限,与其等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图书馆,不如主动把图书馆“送”到他们身边。为此,学校在每栋楼都配置了微型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机和电子书阅读器,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师生阅读的自由度,实现随时安全借还和阅读。此外,我们还采用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3D智能导航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和远程服务,便于师生在虚拟空间找到需借阅的图书,再回归现实,根据指引,快速找到图书。如此便捷精准的服务,极大地优化了师生的图书借阅体验。
(三) 充实丰富前瞻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是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资源保障的地方。我校图书馆在改造时就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搜集和购买各种书刊资料。其中,既有服务于教师教科研需要的教育理论、教学参考书刊,又有满足学生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的课外读物;既有各学科知识读本,又有针对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和审美情趣培养的知识信息载体。目前,我校图书馆藏有20万余册图书,并做到每年新添图书5000册以上,还配备有网络阅览室和现代化检索手段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如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超星图书馆等。师生在图书馆即可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资料,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从网上获取免费信息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在校园网图书馆主页上开辟图书馆信息专栏,通过编写信息快报,如新课程改革动态、新书介绍等形式,积极向广大师生宣传有关信息。学校图书馆还十分重视图书资料的收集工作。每年文献采编前都向全体师生发放文献需求调查表,请大家推荐书目;统计借阅图书的流通率,供购书时参考;拿到采编目录后,邀请各科学科组长和部分教师代表参与讨论决策购书目录。如此,丰富前瞻的馆藏资源“垫起”了师生成长的新高度。
(四) 构筑功能合理的学习空间
学校把阅读课搬进图书馆,各班按照阅读课程表,轮流到学校图书馆上课,由任课教师全程带班并指导。我们专门设置了三个功能教室(场馆),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
一是“青春剧场”,作为整本书阅读课程中心、活动项目演出中心。目前,依托“青春剧场”的《围城》课本剧演出已成为特色语文实践项目,每年由高一年级学生改编演出,班班参加,人人参与;高一年级的辩论赛、高二年级的《模拟政协》,高三年级的《模拟联合国》已成为政治学科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跳出政治课本的局限,亲身体验和理解国家的政治运作和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三语话中国”课程是英语学科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中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培养学生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等能力。“青春剧场”为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是“专家”教室,旨在为“未来学术专家”提供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形式主要为学术小组活动。学校还配置了便于灵活组合的移动桌椅,以及讨论活动所需的技术支持工具,如用于调动网上资源的计算机、移动设备、白板等。
三是“展会式项目评估”教室,配备了计算机、展台、白板等,旨在让各学习小组展示最终的阅读成果。
图书馆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建设任重道远。过去,图书馆被认为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读的机构,现在我们认识到,学校图书馆能够为课程建设保驾护航,要将封闭式的静态图书馆转变为开放式的动态图书馆。智能化,成为现代图书馆升级改造的重要趋向。
(吴宝平,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