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2023-08-18唐洁张春华

关键词:教—学—评课堂教学评价一致性

唐洁 张春华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三者的联动,是在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和评学一致的有机融合中达成预设目标。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是难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然后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活动,最后根据学习任务形成评价工具。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一致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编号:C-b/2021/02/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三者的联动,是在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和评学一致的有机融合中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和“评”都必须指向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统筹安排。“评”是对“教”与“学”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评价标准和评价任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确立标准,树立规范。如果说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清楚“到哪儿去”,那么,教学评价就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才算到达那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能让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1]。下面谈一谈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如何设计。

一、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主张教什么、学什么,评价就评什么,做到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高度一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和呈现,因此,要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发挥课堂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观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独特的体验和思考。[2]这三条目标指向学生在文学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进行审美创作,是形成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同一个学习任务群针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人物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阅读感受;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学提示”中专门针对评价提出了要求:“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3]

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学段学习内容、教学提示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要求,宏观且笼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具体内容及独特的教学价值进行个性化的细化分解,形成具体的评价目标。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孤独之旅》为例,这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讲述了杜小康辍学后被迫离家与父亲放鸭的故事,主要以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有诗化小说的意味。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两篇教读课文《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一篇自读课文《孤獨之旅》,综合性学习《走近小说天地》。教材编排既兼顾主题体裁组元又强调读写结合,主题涉及少年成长。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尝试创作,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以及单元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孤独之旅》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可以设定为:

1. 能够从多个角度梳理情节。具体角度包括:从小说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角度梳理情节,故事情节梳理要完整,包含四要素;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故事情节;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情节。在前面三种方式的基础上,高度凝练文章主要故事情节,概括出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能够通过小说中的诗化语言,细读景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借助“景语”还原“情语”,补白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真切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

3. 能理解“孤独”的深刻内涵,比较杜小康承受的极致孤独与“没有朋友”“人老了没子女陪伴”的世俗孤独,与张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和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大孤独有何不同。

4. 能结合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完成情境式的创意表达。具体要求为:结合具体情境写一段好书推荐语,把文本编入《中学生必读小说精选》,并思考应该放在哪个栏目等等。

以上评价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梳理情节,审美体验;语段细读,审美鉴赏;联系现实,审美透视;主题升华,审美创造。

可见,立足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与课文内容,确定评价目标,在评价目标的引领下设计学习活动,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有效教学。

二、 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活动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教师应把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的组成部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4]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思维、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将学习活动设计成可视化的评价任务,让学习过程可观测,学习成果可测量。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自评或互评,尽量以学生的作品为依据,通过学生作品来评价学生相应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

任务1:《诗经》小讲座。

自学《诗经》注释①和《诗经》简介,请你介绍《诗经》。要求:① 围绕《诗经》的名称、分类、内容、手法、地位进行介绍;② 语言简明、要点清晰、内容全面。

任务2:《诗经》白话诗创作。

仿照教材“积累拓展五”余冠英《诗经选译》翻译《关雎》《蒹葭》中任一小节,并进行白话诗创作。要求:小组合作,每人一句;七字一句,符合原意。

任务3:想象画面,描述《诗经》故事。

(1) 自由选择《关雎》中描写君子和淑女的诗句,想象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

(2) 《蒹葭》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请你描述这个故事。要求:① 既叙述故事,又描绘画面;② 突出画面感,用优美的语言体现《蒹葭》的意象特点,再现诗歌的意境;③ 发挥想象,符合诗意。

任务1将惯常采用的学生听、教师讲或请学生朗读PPT的学习活动设计成《诗经》小讲座,检测学生对《诗经》文学常识的掌握。讲得出来、讲得清晰、讲得完整即学会了,填补了“学生明白了吗?积累了吗?”的评价空白。此环节可放在上课初始阶段,知识的积累环节,此时学生对诗句还没有深入理解;也可放在结课环节,结合学生学习的真实体验,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归纳提升,由一文到一本,从而达到对《诗经》的深度理解。

任务2要求创作白话诗,让学生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仿照创作,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帮助其理解诗意并将理解呈现出来。这样的设计既是学习活动,同时又是评价任务。教师据此诊断学生对诗句理解到什么程度?能够翻译吗?翻译出来是否符合原意?对于学生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学习的难点和堵点在哪里,教师就可以依据小组作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合作学习便于“观察小组成员的分工方式、讨论程序和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关注学生在发言和倾听时的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5]

任务3要求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叙述故事,学生通过审美创造表达对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理解,对君子和淑女的认知,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师借助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度学习。比如,描述《蒹葭》画面时,引导学生质疑“艳阳高照”“金黄的芦苇”的恰当性,体味诗歌意境与主旨的密切关系,比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画面的不同(前者朦胧、凄迷、神秘,后者清晰、美好、和谐);帮助学生发现,正是这样的景物组合形成了符合诗歌主旨的意境,情景交融,更好地表达了主旨。在揣摩意象特点时,引导学生思考《蒹葭》不选择绿树、红叶、青草,是因为这些意象不能展现“伊人”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正是因为蒹葭的这种朦胧感,才让“伊人”的形象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深藏于《诗经》的教学价值是学生解读古代诗词的密码,通过评价互动生成。

这三个任务指向积累与梳理、审美与鉴赏、表达与创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既是学习活动,又是评价任务,将评价有机嵌入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达到对古诗的有效学习。

三、 根据学习任务形成评价工具

“教—学—评”一致性体现多元主体的特点,特别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通过自评和互评促进有效学习。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评价,课堂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这与课标提出的“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6]的要求相一致。

课堂教学中,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价量表(或称学习评价单),一般包括评价具体内容、能力水平描述、参与评价者等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知道“怎样才算到达那里”,教师借助评价工具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有效学习。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近小说天地》为例。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注意整合听说读写,鼓励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7]的“教学提示”,针对单元内的课文如何整合、读写如何结合,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教学尝试。根据本单元阅读经典小说的积累,以及展开想象的翅膀,神游小说虚构的世界的教学要求,我们设计了“故事新编与故事续写”的写作任务。

为了更有效地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九年级上册第76页和第82页第五题,归纳总结故事新编和故事续写的写作要求。新编要求重新设计人物命运,续写就是课文内容的发展和延伸。不管是新编还是续写,都要符合小说续写的原则:同一性,即主题的同一、人物的同一、语言风格的同一;完整性,即所续之文与所给材料要能结合在一起,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衔接要自然,前文交代的情节,后面要照应,结构不能残缺等。

学生参照要求进行独立创作后,课堂中就相同写作题目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评价,邀请相应的学生代表,梳理不同走向的故事情节,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写作,以及蕴含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小说续写关涉的情节、人物、环境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师生可以共同讨论评价标准,围绕核心素养细化能力水平的描述,思考、制定评价量表(如下页表1所示)。

评价量表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故事新编与故事续写”的写作任务本身就有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将评价标准的制作融于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一开始就细化评价标准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时,不仅要判断作品的质量,还要比较作品和未完成作品的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促进学生反思总结形成经验,促进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进程和不同内容也可设计多张检测思维能力的评价量表。“根据语文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问题或任务设计,可以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充分展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8]总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借助评价工具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从而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5][6][7]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26,28,48,48,28.

[4] 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63.

[8] 张秋玲,牛青森.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初中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0.

猜你喜欢

教—学—评课堂教学评价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微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