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的成长,精神的扩容

2023-08-18李燕玲

李燕玲

摘 要:《简·爱》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作品。对于这部成长小说,如果只抓住人物的“成长”节点来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无法凸显人物的精神,教师可以抓住小说的情节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处,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自我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并作出评价和阐释。

关键词:《简·爱》;整本书阅读;思维成长;精神扩容

从发表之日起,《简·爱》就处于一种奇特的畅销和流行当中。作为初中阶段推荐阅读的唯一一部外国长篇爱情小说,加上多个版本影视作品的加持,《简·爱》吸引着学生阅读。既然把《简·爱》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教师就必须思考:对初中生来说,这本书有何种阅读价值,可以发展学生怎样的思维能力,接受怎样的精神滋养?

一、 《简·爱》的阅读价值探析

简·爱的故事听上去像是一个19世纪版的灰姑娘的故事,有评论甚至说其内核不外乎“霸道总裁爱上我”;但就其原作来说,其结构、意义、表达丰富且复杂。不同的人可能对《简·爱》有不同的界定,如女性小说、成长小说、爱情小说。定位不同也就意味着择取不同的阅读元素,读出不同主题,比如成长、女性觉醒、爱情等。但不管是探讨简·爱人生中的成长节点,还是聚焦“出走”或简·爱的爱情观展开讨论,都离不开对终极生命追求的探讨:简·爱一次次出走,究竟在追求什么?

我们固然可以把这部小说视为爱情罗曼史,但因为嵌入了女性成长这一元素,小说的罗曼史部分产生了不同的意味。对简·爱来说,爱情是她生命与成长的重要经历,但并非唯一。简·爱真正追求的是自我的实现,是生命的自由状态。不论是离开红房子、洛伍德学校或是后来离开桑菲尔德、沼泽山庄,都体现了简·爱一以贯之的人生选择——维护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平等。她不能顺从,不能容忍“我”不再是“我”;所以,她不甘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也不愿嫁给罗切斯特成为附庸。

从这个角度审视简·爱的人生历程,就读洛伍德学校或许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如果不去洛伍德学校,她就无法接受现代教育的洗礼,无法在内心植入对自由、平等、正义、公正的渴求。

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身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对“大英帝国的属民们”乃至无缘享受公民权的女性说来,意味着昂扬向上的激情、无比开阔的世界以及敞亮的未来视野,这令简·爱这样的“弱女子”变得自信、刚强、充满激情。可以说,正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让一部披着罗曼史外衣的小说,勾勒出了时代的精神肖像。简·爱的追求恰恰体现了时代的价值取向——每个生命都应极力追求个体的存在价值并使其他生命对“我”保持应有的尊重。

简·爱的出走与回归,都是源于对平等爱情的追求。小说设置了大团圆结局,其实已是对男权的冒犯:简·爱重返桑菲尔德固然出自神秘的隔空傳音,但与罗切斯特重聚的前提却是经济自主、桑菲尔德焚毁、伯莎死亡、罗切斯特眼盲断臂。到小说结尾,精神的平等之爱获得了现实支撑,而且向简·爱大幅倾斜。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疆域;具体到夏洛蒂·勃朗特这里,是对于男权主导的时代规约。

《简·爱》的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的空间,无论是人文主题的探讨还是女性视角的观点,抑或是成长小说的写作框架,都足以给学生精神的滋养。读什么、用什么方式读,就越发考验教师的功力了。

二、 《简·爱》可以怎么读

那么,《简·爱》可以怎么读?一位年轻教师以“成长”为主题,以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为情境,推动《简·爱》的深度阅读,主要包括以下6个阶段:

1.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八传”公众号的小编,如何设计一期“追问成长”的专栏?学生把问题分解为专栏设计目的、专栏内容、专栏板块、专栏呈现形式等小项进行讨论。

2. 学生讨论形成评价量规。

3.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列出任务清单、细化任务日程表,收集素材、汇总素材、筛选调整素材,完成专栏文章第一稿。

4. 学生根据评价量规,从主题、素材、呈现形式等角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价交流。

5. 学生根据建议修订成果。

6. 公开发布成果。

在阅读交流课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如下任务:

任务1:浏览各小组的公众号文章,发现、总结不同小组阅读成长小说或小说的方法。

任务2:浏览各小组的公众号文章,比较不同小组作品中聚焦的简·爱成长的重要节点,明晰阅读成长小说的基本路径。

任务3:看完大家的公众号文章之后,有同学在留言区留言:“别忘了简·爱最终还是靠叔叔的那笔遗产,才获得了经济独立,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的。这算什么独立自主呢? ”面对这样的发问,你将如何应对?

这节交流课指向整本书阅读的第5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充分审视初步成果,探讨小说如何表现人物成长、成长小说如何阅读等问题,推动学生深入探讨简·爱精神成长之因。课堂的实施,有赖于学生前期的充分阅读。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梳理。梳理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诚如吴泓老师所说,如果缺乏对内容的梳理,随后进行的鉴赏、表达、交流很可能是肤浅、空洞、有失偏颇乃至错误的,缺乏深度、广度、力度甚至毫无价值[1]。在长达三周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主要情节图、梳理表格、分类摘抄,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其成长轨迹奠定了基础。

通过完成任务1,学生得以整理、提炼出若干阅读成长小说的方法,如抓住时空变化,用图表梳理人物成长的重要事件;用对比法分析、聚焦人物形象;用绘画还原作品中的人物、环境;代入情境,勾连人物与自身的关系,等等。但客观来说,任务1仅起到回顾梳理学生已有学习成果的作用,既未生成新的发现,也未能激发深度思考,其必要性值得商榷。

任务2围绕如何阅读成长小说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包含3个活动,希望达成三个目的:第一,引导学生回顾阅读过程,反思自己梳理简·爱人生节点时是否有所遗漏;第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长小说的概念;第三,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成长小说的基本路径(梳理主人公成长的重要节点→分析主人公在重要节点上的精神成长→发掘精神成长的延续性)。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1】 比较不同小组的梳理结果,找出共同的成长节点。

教师的预设是:红房子事件(反抗约翰·里德)、罚站(石板)事件、重返盖茨海德府、告白事件、疯妻事件、遗产事件、求婚事件。

【活动2】 请思考,在这些重要节点上,简·爱真的成长了吗?

教师的预设是:简·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没有这些事件,简·爱会成为不同的人。

【活动3】 讨论:既然这些重要节点都推动简·爱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去掉某一节点或者调换顺序合适吗?

教师的预设是:这些节点保证了情节的连贯性,在推动情节发展上不可或缺;简·爱在这些重要节点上反抗的对象不同:暴力、通行标准(好孩子、外在形象、财富地位、传统爱情婚恋观)、情感、信仰。她的反抗是从身体到精神、从浅到深、从外到内、从易到难的。

在活动1中,学生能够找出简·爱的成长节点,教学目标在预期范围内达成。活动2中,学生多关注红房子事件、罚站事件、疯妻事件,且只能复述事件,看不到人物心理变化,无法建构节点与精神成长的关联。活动3中,学生在小组内聚焦某一事件分析,思维散点化;全班交流时,多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不断追问下用只言片语回答,无法形成完整表达,也未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更多是教师阐述个人解读。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其思维过程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更多停留在简单理解层面,他们的讨论交流更多是事实层面的信息互补,而非对事件本质的辨析,也未能形成具有抽象意义的、可迁移的概念。学生认识了简·爱生命中一系列重大事件,但这些事件只是“成长”这一主题框架内的特定知识片段,被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情境中,学生无法从中抽取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概念。

据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上升一个层次,提炼出“冲突”这个可迁移的核心概念。深入分析简·爱人生重大事件的根源,学生将会发现:简·爱因为经济不独立所以饱受欺辱,红房子事件體现的是经济地位的冲突;因罗切斯特有个疯妻而决然离开,体现的是感情与自尊的冲突;拒绝圣约翰的求婚,体现的是观念的冲突。每个节点背后都有人物内心或与外界的冲突,每个冲突都导致一次选择,每次选择都源于价值判断与取舍,而价值倾向显然具有时代的烙印。

比起成长节点这个关联点,“冲突”更具聚焦性、贯通性、开放性,而且“冲突”是阅读小说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福克纳曾说,人类的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也提到:“情节就是人物处在压力之下”,所谓“压力”,也不妨理解为“冲突”。冲突带来选择,简·爱的生命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历程。她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虽然呈现出冲突的不同样貌,但其选择始终以独立、平等、尊重为标准。

如果教师聚焦情节冲突,改变设问方向,就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经历更加丰富的思维过程,如图2所示。如此,学生进行了复杂多元的心智运作,勾连了人物的时代背景,能够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再看任务3,设置了一个质疑探究的情境。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发现颇具洞见性,他们认为:这部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的英国社会风貌,男权至上,作者让简·爱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已经是种突破;留言区的这个问题,混淆了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的界限,让简·爱成为简·爱的,不是金钱,而是人格。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突破了原有认知,深刻理解了“独立自主”的内涵,真正读懂了简·爱这个人物的独特性与价值性,进一步认识到时代背景对小说创作的框定。

当然,该任务更多指向内涵分析和人物理解,如果能在“成长小说阅读策略”建构这一任务链上纵深发展,就会使课堂的逻辑链更加完整;形式要求也应再清晰一些,比如“你将如何应对?”这个设问,“你”是何种身份,与之前的角色设定是否一致?“如何应对”是指在留言区回复吗?等等。

在这节阅读交流课上,我们看到了师生的共同努力。稍有遗憾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内容理解层面,而整本书阅读的优势在于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在于思维的成长、精神的扩容。对于《简·爱》整本书阅读,应该进一步抓住情节冲突,让学生在知识积累、语言学习、读写训练的同时,实现思维的提升、精神的滋养,进而获得精神生活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泓.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