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颞肌肿胀1例
2023-08-17郝政衡王凤伟朱青峰
郝政衡 王凤伟 朱青峰
1 病例资料
49 岁男性,因突发左侧肢体偏瘫、意识障碍15 h 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药物维持,血压控制不理想。入院体格检查:重度昏迷,右侧瞳孔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左侧肢体刺激无反应,巴宾斯基氏征阳性,右侧肢体刺激稍屈曲;GCS评分5分。入院头颅CT 显示右侧额颞顶枕叶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左移位,提示右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图1A~D)。病情分析:右侧颈内动脉或者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发病15 h,侧支循环代偿不良,已经发生右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不适合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且右侧瞳孔散大,出现脑疝表现,经过评估后,有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证,无手术禁忌症。遂在全麻下行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扩大成形术。采取标准的耳前问号切口,骨瓣大小约12 cm×12 cm。术中见硬脑膜张力较高,弧形切开硬脑膜,可见脑表面苍白,有脑搏动,10 cm×9 cm人工硬膜扩大缝合硬脑膜;颞肌颜色灰暗(图1E),未予处理,逐层缝合头皮。术后右侧瞳孔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给予脱水、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术后24 h突然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直径5.0 mm,对光反射消失;复查头颅CT 显示右侧额颞顶枕叶见大片状低密度阴影,额颞皮瓣下可见新月形高密度阴影(CT 值约42 Hu),右侧脑室受压明显,中线结构明显左偏,提示右侧颞肌肿胀(图1F~H)合并右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和家属沟通后,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图1 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前后影像表现
2 讨论
本文病例属于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右侧瞳孔散大,出现脑疝,有去大骨瓣减压术的手术指征,但术后效果不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进展性脑卒中,术中没有切除部分颞叶行内减压;二是关颅前发现颞肌颜色暗红,未予重视,没有行颞肌切除术,以至于术后发生颞肌肿胀,其占位效应和大面积脑梗死继发水肿的占位效应叠加,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影响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效果。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临床预后不良。
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颞肌肿胀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主要原因是原发创伤导致颞肌本身挫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水肿、缺血、肿胀。颞肌肿胀的CT 影像特点为皮瓣下颞肌区域新月形或双凸镜样稍高密度阴影,CT值一般小于40 Hu,而皮下血肿的CT 值稍高(70 Hu 左右)。本文病例无外伤,排除原发性颞肌损伤,术后发生颞肌水肿,可能的机制有以下几点:一是切开皮瓣或剥离颞肌时损伤了颞浅静脉或其主要分支颞中静脉,导致颞肌的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颞肌内血液淤滞、静脉性充血,随着血液淤滞的逐渐加重,局部代谢产物蓄积,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漏出性渗血,所以CT 表现为稍高密度阴影;二是去骨瓣减压术后,原本附着在颅骨上呈扁平状的颞肌,由于失去附着点而回缩变厚,直接导致占位效应,而且肌肉回缩后,回流静脉也变得迂曲,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进一步加重颞肌水肿;三是切开皮瓣时,损伤了供应颞肌的颞深动脉,导致颞肌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颞肌细胞缺血、肿胀。本文病例术中发现颞肌颜色暗红,已经有颞肌缺血、肿胀的前兆,如果切除肿胀的颞肌,也许能够避免术后颞肌肿胀。
如何预防颞肌肿胀,可能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颞浅动脉、颞深动脉、颞浅静脉常常伴行,距耳屏及耳廓的软骨膜约1 cm,所以切口要选择在在这一区域内,避免损伤颞浅动静脉;二是剥离颞肌时,要紧贴颅骨进行,避免损伤颞肌的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三是术中发现颞肌出血时,用双极电凝止血,电凝功率适中,避免热损伤颞肌血管,保持颞肌供血动脉和回流静脉的完整性,降低颞肌肿胀的发生率。如果术中发现有颞肌挫伤、颞肌缺血,则果断切除颞肌及其筋膜,避免术后发生颞肌肿胀引起占位效应。对本文这种恶性半球梗死病人,在去大骨瓣减压时,可考虑同时切除颞肌及筋膜,为后续的脑水肿提供更多代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