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德育创举: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
2023-08-17王云彪
摘 要: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经验,也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德育创举。“三全育人”理念可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指引,工匠精神培育也可为“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载体和路径,两者育人目标契合、育人内容共通、育人路径统一。为破解职业院校在“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面临的观念滞后、治理壁垒、文化短板和载体乏力等问题,职业院校应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文化浸润和载体重塑等方面着手,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切面的育人改革。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德育;三全育人;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工匠精神引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实现机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SC214)
作者简介:王云彪,男,台州市黄岩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7-0042-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几点本质要求,即坚持类型教育的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经济和民生功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与实施以及世界职教大会的顺利召开,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等。因此,要想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仅仅依靠职业院校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为引领,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群策群力,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攻克我国“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本研究即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我国职业院校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工匠精神培育这种德育创举的能为与难为,以期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
一、“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适切性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围绕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维度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灵魂,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应大力倡导的人才观[2],两者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内容方法等方面高度关联耦合。职业院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是新时代基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政治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逻辑
1.契合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政治需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连续两次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立德树人确立为学校教育的立身之本,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全育人”不仅只是理念引领,还具有实践导向。2019年,由国务院颁布的“职教20条”正式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引入到职教领域。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已然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教育机构的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渗透到“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这是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律,深化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需求与题中之义。
2.顺应数智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转向。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工作世界和教育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格局、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与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职业院校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劳动者为己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也使其难以回避“工具性特征突出、人文精神缺失”等社会批判。然而智能时代是彰显自由个性的时代,生产系统更加灵活,工艺愈加复杂化、个性化。技能技术工人不再是仅仅机械地完成某一个工作流程的工作任务,而是在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中都要参与协作,持续钻研;他们不仅要具备技术能力还要具备全局性思维、审美能力,甚至是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因此,职业教育也应顺应趋势,培养集知识技术与主体精神、人文精神于一身的完整的职业人。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消费升级”等国家战略行动也无不彰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推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转向。“三全育人”以培养健全人格和提升全面素养为主要目标[3],二者皆聚焦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时代特征,强调由技术的科学向度转向人文向度,顺应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转向。
3.促进职业院校类型定位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職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由制度层面上升为法律层面。类型定位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完整、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且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发展规律。在此发展机遇下,长久以来职业院校面临的办学困境出现了转机与希望。职业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在完成其就业功能的历史使命后,也发展出新的功能,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教育[4]。新时代职业院校传授的不再是简单、重复、机械的单一技能,也包括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等能力,以及道德、审美、敬业等精神品质。这些基础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品质的养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早期极为关键,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主张实现从入学到就业或升学全培养时段的“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完整育人”,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两者的核心指向一致,可以达成相辅互促的育人格局。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促进“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建立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载体,提高了工匠精神的渗透性、精准性。总之,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必将推动职业院校的实践创新,赋能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三全育人”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辩证关系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都是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但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三个教育要素上呈现出相互衔接、高度耦合的特征(见图1)。这三个维度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联动性的融合机制,有助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育人价值和功能的彰显。
1.两者育人目标契合。育人目标首先明确“培养什么人”,它决定教育的方向和路径,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只有明确育人目标,教育过程才能有方向,教育工作才能有靶心,教育成效才能有标准。从教育的时代价值来看,两者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致力于培养一批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劳动从业者大军,他们是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德技双馨、求实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大国工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三全育人”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的契合可使两者融合成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两者育人内容共通。育人内容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它是人才培养的内在核心,影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科学、正确、清晰的育人内容,才能让教育成果有保障。工匠精神和“三全育人”都属于德育的范畴,在育人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共通性。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首先,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在受教育与培训和长期工作实践过程中习得、积累、探索到的知识经验、方法原理、操作技能和手艺本领,是其赖以生存的能力,具体包括求实重道和精湛技艺两个方面。求实重道是指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正如鲁班洞悉力学规律,庖丁熟悉牛的骨骼结构一般,求实重道才能有效掌握知识经验、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提炼出方法原理。精湛技艺代表了精深娴熟的技术水准,需苦练技艺才能实现。其次,职业态度是指劳动者对待工作踏实专注、追求卓越的良好心态,是劳动者的个性品质和个体意识,主要包括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两方面。专注执着是指注重产品生产、服务过程的细节。精益求精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极致追求和创新,不断推动产品、工艺、质量、服务等方面质的飞跃,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进化迭代。最后,职业道德是指劳动者不仅能够以法律依据作为行事准则,还会以职业道德作为自我约束规范,体现了劳动者对本职工作的敬畏,具体包括敬业坚守和责任担当两个方面。在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跳槽现象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高达45%[2],难以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某个行业、产品、技术、工艺或服务领域的发展和改进。没有坚守,何以传承?何谈创新?只有个体的坚守、积累与传承才能赋予行业、企业、国家极大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声望价值。职业道德从个体层面上升至职业共同体层面,才能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辩证过程,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三个维度缺一不可。职业能力是根本基石与载体,个体的职业态度是职业能力习得、职业道德养成的动力保障,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的方向引领。三维度分别代表了工匠精神的静态起点、动力源泉和教育使命,在其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整体的、螺旋上升的指向性发展属性[5]。“三全育人”改革工作也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且职业院校的“三全育人”工作必须围绕职业性和实践性来展开。因此,在育人内容上的共通可以使两者高效融合,共同转化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融入到课程与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育人内容的精准性。
3.两者育人路径统一。育人路径回答了“怎样培养人”,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直接影响育人内容的完成程度和育人目标的实然成效。缺乏正确科学的育人方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很难完成预定的任务,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契合人才培养目标,适配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法,让职教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持续提升自身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使“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事半功倍。
“三全育人”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工作思路,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首先,全员育人从主客体角度出发,既包括学校专兼职教师、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实训教师、后勤保障人员,也包括学生朋辈群体、家庭、校友、社区人员,强调全体育人成员的育人意识。其次,全过程育人从时间轴角度出发,包含从入学到就业或升学的各个时间段,并向后延伸至终身教育,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授课、教学评价在内的教育准备、教育實施和反馈调控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工作闭环。最后,全方位育人涵盖空间场域和育人内容两个方面。从空间维度来看,要求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维空间锁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育人途径的多样性,构建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格局。从内容维度来看,要求通过载体创新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与校园文体活动、集体精神和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教育,通过增强育人内容的丰富性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方位育人要求职业院校整合开发与优化各种育人资源,构建起政校企协同、现实与虚拟并用的育人平台,确保育人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三全育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育人体系,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其中,全员育人是根本前提,贯穿于全过程、全方位;全过程是桥梁纽带,服务全员和全方位育人,融入到各个环节;全方位育人是平台载体,确保全员和全过程育人有序推进,落实到各个部门,贯穿于各项活动和环节的始终。
“三全育人”体现的方法论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高度统一。一方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可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实践空间、制度与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可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改革提供落实载体,从而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改革路径。
二、“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但由于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之间存在偏颇,导致“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
(一)观念滞后:认识深度存在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普遍面临“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首先,对两者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长久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口号导致职业院校工具理性、唯功利主义的思想盛行,重技能培养轻人格塑造、重政治轻道德的问题突出[6]。从属于德育范畴的“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被视为边缘化、可有可无的点缀。职业院校时常陷入“趋易避难”的思维泥潭,甚至出现“重心偏移”“环节断裂”的问题,使技能培养与德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味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次,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解都有所偏差。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改革普遍以普通教育为模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而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机械地重复”“慢工出细活”的认知误区,没有意识到新时代注入的新内涵。最后,对“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认同较低。职业院校往往将“三全育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应对,尚未深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导致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孤立化、割裂化、碎片化、应景性问题突出,也造成了人财物和资源的重复浪费。
(二)治理壁垒: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体制机制普遍尚未形成,使育人工作的开展缺乏坚实的保障。首先表现为制度层面的缺失。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机制健全之魂。尽管“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推进职教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培育工匠精神也被多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甚至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也有所强调,可以说国家层面就建立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改革和工匠精神培育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当前职业院校关于两者的制度建设仍存在与政府政策文件趋同化、格式化、悬浮化等问题,导致了实践的空洞化。其次表现为机制的协同乏力。综观当前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改革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构的实际情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时有出现。以“三全育人”理念引导的、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职责分明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也亟待建立。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给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治理壁垒,导致育人工作难以落地,从而产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乏实效等问题。
(三)文化短板:校园文化仍需加强
“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是长期系统化的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革的难度大、阻力多,且短期内难以凸显成效,更不会带来明显的绩效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层面和教师队伍层面推行改革的意愿和可能性都比较小,再加上职业院校长久以来的“技术功利性”价值导向,学校普遍在文化建设上力度不大[7]。表现之一为校园文化缺乏职教特色和时代特征。弘扬传统的普适性价值理念仍然是当前职业院校园文化的主题,对于新时代发展特点和工匠精神的新内涵都缺少创新性的内涵拓展。实际上,“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和精益求精、专注执着、求实创新、责任传承等精神气质能够巧妙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在維持校园软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守正创新,并为校园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表现之二为校园文化品牌效应不突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软环境的文化建设是学校灵魂之所在,是学校的特色名片。但目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缺乏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缺少融合文化活动的创新,导致学校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明显失谐,未能有效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
(四)载体乏力:实施载体孤立零散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载体是实际落脚点,主要包括课程、师资与平台。能否充分发挥实施载体的效能是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但当前职业院校实施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普遍面临孤立零散、协同乏力的困境。表现之一为课程体系缺乏一体化设计,强调多样性但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同育人主体、育人场域、育人时段所教授的专业课、理论课、通识课、思政课等各类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碎片、零散问题,或者是内容的简单嫁接与杂糅,且课程内容偏向固化守正,缺乏针对性,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其创新性也略有不足。表现之二为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横向联动不足。一方面,教职员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存在教育政策和精神传递层层减退的现象;另一方面,缺乏理论框架、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的融合课程体系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主要职责不够明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主管,专业课教师、教辅及行政教师不管的错误认知。专业教学、党建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部门教职员工分散在不同的岗位,由于缺少交流与通力合作,存在内耗和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没有得到最大发挥。表现之三为育人平台的建设零散孤立。一方面,像企业历史展览馆、区域职业体验中心、工业展览馆等校内校外的线下实习实训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发展服务平台有待拓展,联动不够,平台资源共享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慕课、云课堂、学习强国、易班等线上教育的平台资源未能得到高效利用,而这又将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面临的必然发展趋势。为此,急需强化整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一切平台和资源,为育人工作提供有效载体。
三、“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策略
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需要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整体改革、协调推进。因此,可以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资源整合、载体重塑、方法契合等方面着手,通过多元化育人主体、多样化育人场域、动态化育人环节、多态化育人方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切面的育人改革。
(一)理念重构:创造育人新理念
新时代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更加强调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致力于培养拥有完善人格和全面素养的时代新人,将德行与人格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彰显“立德”对“树人”的价值引领、过程管理和方法指导作用,有效契合了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3]。工匠精神在智能化、知识社会、创新驱动等时代背景下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与“三全育人”理念内涵十分契合。用“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能够打通思想品德与个人知识增长、技能进步、职业精神养成的内在关联,丰富职业院校的价值目标,增强新时代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全面性。为此,有必要重构育人理念,坚持以整体性思维谋划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全局,把握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方向、主线和重点,从系统出发设计细节,掌握各要素、各内容、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制度创建:提供育人强保障
制度建设立足根本与长远,是落实“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有力保障。当前,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是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坚持以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将“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方针政策中,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育人体系,为职业教育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首先,要确立共同价值,建立责任清单。教育者是德育内容的主要传授者,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效果。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其思想行为的引导和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确立共同价值就是要为全员育人奠定理念和认知根基,将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培育确立为全体教职工共同认可的育人目标和价值标准。建立责任清单就是要根据“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结合全校教职工不同的岗位属性、工作内容,建立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责权分工清单。
其次,需建立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校内校外、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育人主体在“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侧重、价值引导、形式效果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若要充分发挥各个参与主体的资源禀赋,实现相互兼容,使育人功能效用最大化,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方面,应成立由校级和院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牵头组成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一体化的运作管理机制可以有效促进系统合理的顶层设计,提供及时精准的政策支持。领导小组可以通过工作的定期沟通和动态反馈机制,以确保分工有效、合作有力。另一方面,还需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因此,需分解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纳入到过程性考核评价中,保证共享机制和责任清单落实到实处,以防过度分工和主体缺位现象的出现。
(三)厚植文化:强化育人软实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要想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硬件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建设,赋予教学场所以活的灵魂。为此,职业院校应抓住“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契机,巧用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营造以“三全育人”为引领的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坚持以文化人,增強育人情境中的隐性传递。其一,打造文化品牌。一方面,可通过在“一训三风”中注入“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的元素,树立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可创设活动周来开展与弘扬理想信念、核心主义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相关的话剧活动、征文演讲、合唱比赛、知识讲堂等,举办大国工匠、先进劳模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这有利于给职校学生直观且强烈的精神文化震撼之感。其二,可利用“重要他人”力量[8],将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训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先锋,线上线下相结合给予宣传报道,利用朋辈群体“重要他人”力量营造尊师重道、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教育自觉水平。其三,可将展板、校报、广播、校园雕塑和景观布置作为载体,打造有助于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景观,将工匠精神的元素渗透在校园景观之中,产生时时处处陶冶师生,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载体重塑:促进育人多联动
对于任何一种德育工作而言,创建实施载体都是关键一环。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将其转化为教育内容,通过教师传授和平台传播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首先,课程体系设计要处理好“规范性逻辑”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三全育人”引领下的工匠精神培育是要将社会价值理念、职业精神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而维护和推动职业世界与社会价值秩序的再生产,其本质是一种“规范性逻辑”,其内容和标准是由国家、社会和职业共同体所决定的。而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培养工作又有一定的专门性和自主性,教学内容和方式要遵循技术知识体系和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规律,即“知识的逻辑”。为此,职业院校需改变过去将德育课程、工匠精神培养和其他课程割裂开来,单独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一门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的做法[9],整合知识、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突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在目标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将其融入到通识文化课、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培养体系。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育人工作的關键。合格的教师首先本身就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理想信念、专业的职业能力、敬业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优秀的教师还要做到以人为本。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要正视、重视、理解、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既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也要关注学生思想健康、人格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在教学、服务、引导过程中增强人文关怀,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以“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日常教学+指导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新途径、新谋略。
最后,要着眼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和战略要求,推进工匠精神育人工作的系统化和常态化。学校要积极开拓与整合育人的协同场域与平台,使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种课程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在互补、互动、综合的基础上,产生融合效应,实现目标、资源、策略等多要素的融通,形成多方互动和良性循环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39-45.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4]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21,42(4):118-127.
[5]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67-73.
[6]蔡泽寰,詹杏芳.新时代高职德育的价值维度和发展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4):23-28.
[7]王鹤.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9):68-71.
[8]韦莉莉.“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5):73-76.
[9]李美清.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调查研究——以成都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4):41-45.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Moral Education Initia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Lead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with "Three-wide Education"
WANG Yunbiao
Abstract: To lead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with "three-wide education" is the scientific experience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initiative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an also provide the carrier and pat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of "three-wide education", and the two education goals are consistent, the education content is common, and the education path is unifi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cept lag, governance barriers, cultural shortcomings and carrier weakness fac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led by "three-wide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guidance, system guarantee,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carrier reunion, and carry out all-round, three-dimensional and multi-faceted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hree-wide education; the spirits of the craftsma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