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嬗变与多元能力重构

2023-08-17孔晓亮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融媒体主持人

【摘   要】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主持人角色定位无形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从表达者向倾听者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从专业化向通俗化转变、从节目流程的推动者向全程参与的制作者转变等四大特征。进一步来看,当下主持人应当具备多元能力,包括多元语境的快速适应与掌控能力、表达独到个人见解的能力、较好的新媒体思维能力和角色化的故事建构能力。

【关键词】融媒体;主持人;角色定位;主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功能、定位和影响力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考察当下主持人角色定位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在这些变化下主持人又需要具备何种全新的能力,对于我们了解行业动向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嬗变

(一)从表达者向倾听者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定位的“第一性”是“表达者”,从出镜时长和表达内容份量来看,其在一档节目中起着引领作用。即便部分记者型或访谈型主持人在对嘉宾进行采访时也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但是其“表达者”的身份属性也应当是作为主持人角色属性的“第一性”,即大多采访画面都能看到主持人的直接提问,人们对于主持人提问质量高低的关注度也甚高,当主持人问出一个“好问题”时人们为之津津乐道,而提问质量不高时则可能被人们议论。

而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表达者”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倾听者”属性则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大量融媒体节目直接取消了主持人或记者出镜提问环节,直接以字幕的形式将相关问题打出。此举既节省了提问时话语表达的时间,使得节目更加紧凑,符合融媒体时代快节奏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受访者及嘉宾上,而不被主持人的发挥抢夺了关注焦点。这鲜明地表现出当下主持人从表达者向倾听者转变的趋向。

(二)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于主持人定位的共性特征是“主持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串播、播讲人员的异化,也就是要求串播、播讲人员对于节目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例如节目参与等形式达到一个更好更高的层次。”同时在新闻立台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工作者“传者本位”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根深蒂固。诚然,这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下应有的模式和思路,在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受众多处于被动一方,同时我国受众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处于逐步增长状态,这样“传者本位”的思想和传播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受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

但当社会发展步入融媒体时代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传统广播电视产业在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新媒体在“眼球经济”的经营理念下以各种手段“抢夺”着受众。传统媒体若还固守着“传者本位”思想,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主持人应当向“受众本位”转变。无论是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应当首先考虑受众想看的是什么、想听的是什么。

当然,在此必须要说明的是,“受众本位”不代表一味地“迎合”受众,甚至失去主流媒体应有的权威性和引领性。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当了解“媒介即隐喻”,如何合理运用媒体人自身的引导作用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全方位地使用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内容,是我们可以优化的方向。

(三)从专业化向通俗化转变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发表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创新性地提出群体大众和心理大众这一概念。勒庞认为,“一个种族中的个体一旦聚集起来进行有目的的行动时,他们就存在着某种新的心理特征。”由此展开,对群体大众的心理特点进行經验性的分析论述,他认为大众拥有着冲动、易怒、非理性、易传染等特点。面对这样的群体进行传播活动时,就只有那些符合大众心理状态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进行传播。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当下众多低俗化、庸俗化、碎片化、简单化的自媒体劣质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诸多优质的、有深度的、有质量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高效传播有些困难。

由此,当下主持人应更多地从专业化走向通俗化。只有把言论修正到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主持的节目才能够更好地影响人。但需要指出的是,主持人的专业化向通俗化的下沉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一种通俗化语言外壳包装下的专业化判断,应当视为一种更加优秀的表达技巧,而优秀的传播应当是雅俗共赏的。

(四)从节目流程推动者向全程参与的制作者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功能更多地被定位为“推动者”。无论是早些年的“报幕员”,还是电视时代随机应变的“控场者”,其“推动节目进程”的身份与功能都是首要的。但是,仅仅只是“推动进程”,其对节目的全程参与度要求较低,非常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融媒体时代,则要求主持人应当成为节目的全程参与者。从自媒体中的VLOG到融媒体中完整的节目制作,优秀的主持人应当对节目全局有较为清晰的理解。主持人此时不仅仅是节目的串联者和推动者,更应当承担主导作用。融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后台”的作用被削弱,“扁平化认知”无形中使得受众更加强化“台前”直面自己的角色,而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记者、编辑等角色似乎也很难区分出明确的边界,往往会表现出兼而有之的形态。因此,当下优秀的主持人应当成为节目流程的全程参与者。

二、主持人多元能力的重构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若要良好适应这些转变,主持人必然应具备传统媒体时代未被提出或未被强化的全新而多元化的能力。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多元语境的快速适应与掌控能力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已经脱离了传统媒体时代“板块式节目”的束缚,表现出多元化的话语空间。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动追求转型,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及“观众缘”。例如,《新闻联播》里端庄大气的主播康辉、《今日说法》里不苟言笑的撒贝宁、《新闻30分》里正襟危坐的朱广权等传统播音员、主持人,多次在综艺节目或真人秀节目中展现出他们风趣幽默、轻松诙谐的另一面。而这样的转变也使受众对传统媒体主持人产生了全新的认知,使得受众重新将目光关注到这些传统媒体主持人身上。同时,康辉的《主播说联播》VLOG、撒贝宁跨媒介参与真人秀、朱广权对新闻稿件趣味化的二度创作等传播行为都使得受众对其关注度得到提升。

当下诸多传统媒体主持人,长久习惯于广播电视主持的语态,一旦转向网络平台则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在与新媒体主播的较量中处于下风,很容易被新媒体碎片化、泛娱乐化浪潮所淹没。这恰恰是因为这些传统媒体主持人没有把握准不同平台受众不同的接受习惯。

反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孕育而出,一定程度上承担主持人角色功能的口语表达者,也应当具备在传统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例如,网络带货主播李佳琦,在网络平台拥有极高的人气。同时李佳琦也多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传统电视平台参与直播或演出。这样的跨媒介传播能力使得其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自身适应能力和传播价值。而网络自媒体传播者若只具备新媒体传播能力,也很难在当下传播环境中长久发展。所以,对多元语境的快速适应和掌控能力,是当下主持人急需掌握的一种能力。

(二)表达独到个人见解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经常提到一个词是“内容为王”,当下的传播环境中受众非常期待有共鸣的内容输出。同时,根据《乌合之众》一书中的观点来看,摇摆的大众也很容易受到暗示力量的影响。因此,优秀的主持人若想在融媒体时代被大众所接受,势必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内容输出能力。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表达独到的个人见解。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往往是“以个人形象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主持人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节目组乃至整个传播平台的意志,主持人一旦出现错误承担责任的绝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个群体。所以不难发现,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自身的观点、想法很大程度上被淡化甚至消解,群体的意志应当放在首位。

而融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加入,个人角色意识得以凸显,群体意志被淡化。虽然从大的方面看,新媒体平台出现问题时平台应当担负一定的连带责任,但是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这一特点会被淡化。人们不会因为新媒体平台上某些博主言语的失当,而把责任完全归结为新媒体平台。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平台的口语传播者大多对自己的言论负直接责任,同时也往往是主播本人受欢迎。所以,传播平台特点的变化,对主持人的个人见解的表达有了全新的要求。当下,见解独到、解读丰富或具备趣味性、与众不同的内容或表达方式极易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因此,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应当具备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三)拥有较好的新媒体思维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板块式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流形式,其多以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形式、固定的人员播出相对固定的内容。在这种传播方式下,逻辑链条的清晰明了,节目内容前后的串联和衔接是主持人需要格外注意的内容。而这种表达方式下,节目的完整性、表达的完整性、逻辑链条的完整性就显得较为重要,甚至一度这也成为评判广播电视节目优劣的重要标准。

然而,这一传播特点在当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表现出极强的碎片化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受众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短,当人们习惯于以秒为单位来计算信息量时,所谓的完整性自然就被消弭。虽然多数学者认为这并非是一个良好的现象,但面对当下的传播环境,优秀的主持人应当了解并把握新媒体思维,向新媒体受众进行精准化传播。

例如我们熟知的《主播说联播》节目,就是一档可称典范的新媒体思维下应运而生的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基础上,通过抽取其中的重点新闻事件,用简短、精准、口语化的传播方式在网络平台推出,与《新闻联播》节目相呼应同时又突出亲和力,紧扣网络化表达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原有的大气,让这一节目大受好评,多次上“热搜”。这样的新媒体思维值得主持人学习借鉴。

(四)角色化的故事建构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传播过程中首要看重的是“新闻性”,信息的及时准确是最重要的。同时,由于在传统媒体时代习惯于媒体占主导而受众相较之下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媒体传播格局呈现出“传者本位”的特点。融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提升,拥有了信息选择权。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收获较好的传播效果,实现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故事的建构能力或许是当下主持人急需加强的能力之一。

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拟剧理论”,对我们理解主持人故事建构能力或有帮助。拟剧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都可以当作舞台上的演员来看待。他们以语言、文字或肢体、表情等符号为道具,提前设想或策划自己的表演形象,并努力追求良好效果。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便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出现,其也会有形无形地有一定的“人物设定”。同时由于新媒体时代大众存在的信息获取碎片化和感性化等特点,主持人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势必会带上感性化的表演色彩。例如湖南卫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主持人被“村长”一词取代,配合原主持人李锐诙谐幽默的语态,使得这一角色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同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主持人”也被“001号讲解员”“国宝守护人”等取代。融媒体时代,视听媒介已经走向全面的融合,角色化的故事建构势在必行。不难看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拥有角色化的故事建构能力,可以增强信息传播的故事性,提升节目的趣味性与可视性。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出从表达者向倾听者的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从专业化向通俗化的转变;从节目流程的推动者向全程参与的制作者的转变。面对这样的传播局面,主持人应当具备全新的多元化能力,如:多元语境的快速适应与掌控能力;表达独到个人见解的能力;拥有较好的新媒体思维的能力;角色化的故事建构能力。明晰当下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变化和多元能力重构的要求,可以使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站在潮头,发挥媒体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为时代发声。

参考文献:

[1]常江,王雅韵.审美茧房:数字时代的大众品位与社会区隔[J].现代传播,2021(01):102-109.

[2]邓丽君.融媒视域下我国传播主体功能和角色的延拓——从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称谓的转变谈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8):62-65.

[3]孔晓亮.融媒体时代我国播音主持的困境与机遇[J].视听,2019(11):155-156.

[4]李莹.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分析与展望[J].青年記者,2023(04):57-59.

[5]王贞.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68-69.

(作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融媒体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