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击溃”时间:弱技术决定论下的国际空间新闻生产及其影响

2023-08-17杜宇凡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国际传播

杜宇凡

【摘   要】时间与空间是人类社会也是新闻传播的两个基本维度,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认为“时间完胜空间[1]”,将研究的关注点过多地放在时间维度上。近年来,随着研究思路和范式在空间上的转向,以往的信息传受过程也发生了变化。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产生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云端合作的生产模式催生了“空间新闻学”,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其对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新闻;国际传播;新闻生产;弱技术决定论

一、弱技术决定论下“空间新闻学”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一)“空间新闻学”的提出

长久以来,人们在关注新闻领域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放在时间领域上——即新闻发生的时间,而空间则容易被忽略。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空间的物质属性,忽略掉其生产与再生产能力,把它当作是新闻实践的一个自动组成部分[2]。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经济学命题曾被长期当做传播学的信条,近些年来空间逐渐成为学界的“新宠”,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与生产力也息息相关,如同其他事物一般,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3]

201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Amy Schmitz Weiss博士提出了“空间新闻学”的概念,即一个将空间、场所、位置融入新闻学生产实践的理论框架[4],是对此前新闻以时间面向为主导的有力补充。她认为空间新闻的概念起源于新闻理论、移动技术、网络理论以及适地性媒介(Locative media)这四个领域的有关研究,为我们观察新闻学术理论与业界实践、理解世界各地的传播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

Amy博士认为在这个数据时代,地理位置的概念对于每个人有了不一样的内涵与意义: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设备大都嵌入了GPS功能,因而打开了一扇充斥着各种地理信息的新世界的大门。这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显示得尤为明显,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数字通讯技术手段来寻找他们附近的资源:外卖递送、物资递送、附近核酸检测点位置、疫情情况等,空间数据以媒体技术作为中介构建与新闻信息之间的联系。

Amy Schmitz Weiss指出,当前新闻机构正处于一个“自我反省和动荡”的时刻,空间新闻的出现或许为我们改变主流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当我们从基于地点的相关知识与定位数据来切入时空中,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及其覆盖与连接方式都可能受到影响。Oppegaard等人[5]的研究表明,新闻事件离移动消费者越近,他们对新闻的参与积极性与满意程度就越高。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新闻消费者会以距离、地域和时间为标准来对新闻进行排列或过滤[6]。

王沛楠、史安斌[7]也在《2022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一文中指出,技术正在搭建一种新的规范,云端建制延伸了整个新闻业的空间观念,帮助新闻从业者融入地方社群之中。走向空间压缩的新闻生产将会改变新闻工作者对工作场域的理解、提高新闻媒体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改变新闻编辑部在物理意义上的体量和形态,进而对未来的新闻事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白红义[8]指出新技术的发展完全颠覆了编辑室内部的生产与传播流程,推动了新闻业内容生产多元化革新化、职业边界与行业壁垒模糊化。其从场域(field)、生态(ecology)这两个隐喻出发,以社会空间理论的视角切入,拓宽了新闻研究者看待新闻业的视角。

总的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业发生了剧烈变化,将视角局限于新闻业内部势必无法准确理解新闻业的现在和未来,将业界所产生的变化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中去进行观察与研究成为应有之义。

(二)技术决定论与弱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最早由凡伯伦(Thorstein Veblen)于1929年在《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中提出,此后日渐兴盛,受到海德格尔、鲍德里亚、托夫勒等人的支持。其理论分为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認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9],否认或低估了社会发展对其的制约作用,又被称为极端的技术决定论。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奥格本学派[10],他们致力于对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研究,纯粹地把技术看作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力量。

而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产生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即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所以也被称为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其主要观点为“技术的历史就是人类行动的历史”,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制约下对社会变化产生影响,对后来的社会建构论有着重要的影响。空间技术的发展源自社会进步,“云端交往”的连接建制又推动了空间新闻的产生,因此接下来的讨论都将放在弱技术决定论的范畴之下进行。

从业界的角度来看,空间新闻学使本地或地方新闻生产机构把社区与附近空间的有关信息连接起来,从而使得为用户创造意义成为了可能,是一种工作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空间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空间新闻学,在地球村空间压缩的背景下,许多核心概念都得到了新发展,新闻真实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实体性的真实,而将引入虚拟的空间,对新闻传播在空间层面的思考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际传播视角下的“空间新闻学”实践与影响

(一)于新闻受众

一是远方的声音有了“归属”,身边的世界更加亲切。梅罗维茨曾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1]中提到:“电子媒体将物理和社会空间分隔开来,使得使用者模糊了对于地域的理解。”空间新闻的引入把地理位置信息融入新闻呈现之中,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条“地理沟”。国际上发生的大小事件都能以全新的方式被受众所理解接受,这就拉近了“地球村”村民的距离。如《纽约时报》的研究与开发团队于2021年专门开发的空间新闻专区,使用混合现实(MR)技术致力于让读者无论在何地都能看到栏目中的新闻报道,实现了新闻情景化;Breaking News创始团队打造的Factal公司在创立之初就使用名为Truelmpact的地理定位技术,依托用户真实的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机器学习等手段计算每个突发新闻事件所辐射的影响区域,从而实现为需求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心理上的“随意注意”——即更倾向于关注自身或离自身最近的、与自身紧密相关的事物,在空间新闻学的实践中国际传播的效度被降低,近距离的人际传播效度大大增强。

二是自主選择性的增强。未来空间新闻与AR、VR和3D投影等技术的结合成为必然,这赋予了受众更大的选择权[12],受众不用再跟随记者的叙事逻辑来了解整个新闻,全景式的视角扩大了感知范围,传统的蒙太奇叙事淡化,转而被不常见的长镜头叙事代替[13],地点空间的“真实性”被无限放大,用户能够在“宏大语境”中捕捉各种细节,深化对新闻事实的理解。这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受众克服偏见去理解新闻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促进了媒体的中立性,同时也削弱了国际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与传播能力问题,传播变得更加平等化,打击了国际上的“假新闻”现象。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在央视网利用无人机作为VR报道员拍摄的《“疫”线VR报道》系列纪录片中,用户可以一键切换不同城市:南京、太原、昆明、长沙……跨地域联动的报道模式使得疫情后各地的城市风貌得以呈现荧屏,受众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任一场景空间,实现从新闻的“旁观者”向新闻的“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其感官也得以延伸。但事件信息以及叙事线索的过载与记者叙事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受众的失焦,受众主体看似有了主观理解信息的机会,但也会受到多元纷繁内容的影响,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造成国际社会范围内的统一认知分化。

(二)于新闻主体与新闻生产机构

一是国际主流媒体议程设置能力的削弱。空间新闻是立体的新闻,在提升媒体客观性与中立性作用的同时,无论是传播信息的过载、传播主体的泛滥还是受众选择的扩大,都容易使得传递的信息产生歧义,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媒体引导社会讨论与社会关注的能力减弱,但传达国际声音的能力却在增强。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警醒我们,在空间新闻学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共识分裂的问题。

二是摆脱了宏大的国际叙事框架,转而深入地方社区。新闻报道的空间转向推动了新闻从业者们融入地方社群当中,他们更多的以地点位置等数据为基础,以空间叙事作为报道和连接的方式[14],这在新冠疫情暴发或反弹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个体与地方连接的方式正在逐渐虚拟化,这也推进了“超本地新闻(Hyper local news)[15]”的发展,从而改善“新闻荒漠[16]”中本地新闻发展乏力的状况,将当地新闻机构的焦点从较大的视域聚焦于周遭的环境,更好地报道本地事务、动员地方参与。一方面,“超本地新闻”能够使本地用户如临现场,重新思考理解与此刻所处城市地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超本地新闻”的内容大多以本地社区实事为基础,能够根据当地用户的兴趣与偏好,利用大数据筛选机制推出相关的新闻内容,实现与本地服务信息无缝衔接,进一步拓展新闻的实用性,激发用户的参与与分享行为。

罗萨曾就“空间异化与社会加速”提出“个体是无法与所居住生活的环境建立亲密的联系的,空间只是暂时的住所,是没有意义和归属感的‘沉默空间”[17]。从这个意义上看,空间新闻学在让新闻媒体摆脱国际视角下的重大叙事结构同时,也让游离的个体更好地与客观世界建立了联系,从而与所处的空间或地域发生了关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归属感。

三、总结与反思

空间新闻学的发展,为我们透视世界各地的传播现象与新技术对新闻实践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与视角,它试图展示地理位置对个人与社区的重要性,作为桥梁纽带连接起了新闻编辑室和新闻发生的地点,让千里之外的“在场”成为可能。具体的地理位置信息能够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空间创造不同的意义,但也有可能造成现实的扭曲:在数字地图上,一些诸如偏远乡村等偏僻的地方往往无法被精确地以一组坐标进行标记,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无人问津,就应该在数字记忆上被抹除吗?它们在数字领域的“不被认可”是否就意味着对于未曾抵达此地的人们来说不具有实际意义?当地的新闻还具有实践必要性吗?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在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空间新闻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并且努力解决的问题。

福柯曾经指出:“空间总是被当做僵死的,刻板的,静止的东西;而时间却被认为是丰富的、多产的、辩证的”[18]。全球化视野下,空间问题逐渐成为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力量冲突的异质性场所[19]。随着人们的关注重心逐渐从时间转向空间,传统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随之发生变化,国际传播秩序也受到了冲击:人们越发愿意了解接近自己的“世界”,更注重“活在当下”。在微观层面,其是否会对个人的伦理道德信念产生冲击;在宏观层面,我国新闻理论能否从空间转向的角度切入,实现范式层面的变革创新都有待商榷。如何辩证看待“空间新闻学”的影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正如Amy教授在尼曼实验室中对新闻业所预言的那样:“空间新闻学终将迎来属于它自己的曙光。”[20]

注释:

[1]喻国明 等.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基于“时间——空间”多维研究范式的定量考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4]Spatial Journalism: A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Reporting[EB/OL]//EDGY_Labs. (2019-12-26)[2023-03-08].

[3]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Wiley-Blackwell, 1991, p.130.

[5]Oppegaard, B. & Rabby, M. (2016). Proximity, revealing new mobile meanings of a traditional news concept. Digital Journalism, 4(5), 621-638.

[6]Schmitz Weiss, A. (2018b). Journalism conundrum: Perceiving location and geographic space norms and values. 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13(2), 46-60. DOI: http://doi.org/10.16997/wpcc.285

[7]王沛楠,史安斌.2022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J].新闻记者,2022(01):57-65.

[8]白红义,张恬.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新闻业:场域和生态的比较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1,43(04):109-132.

[9]曾玉慧.数字时代的欢乐颂——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2009.

[10]李硕.技术决定论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27-28.

[1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13]贺涵甫,窦锋昌,王玉.“VR+新闻”空间叙事逻辑的探究和实践——以广州日报“VR+新闻”最新实践为例[J].新闻战线,2021(20):107-111.

[14]陶文静.转向空间化思维的新闻研究——近十年欧美新闻研究领域空间知识扩散分析[J].新闻记者,2021(02):80-96.

[15]Jarvis,J.(2004).Hyperiocal.BuzzMachine,https://buzzmachine.com/2004/02/23/hyperlocal-im-proud-of-what/.

[16]彭增军.稻草人与看门狗:作为体制存在的新闻业[J].新闻记者,2018(09):32-36.

[17]关巍,王善善.哈特穆特·罗萨论时间的规范性及其作用机制[J].宜宾学院学报,2022,22(02):92-101.

[18]Michel Foucault."Questions on Geography"in Michel Foucault and Colin Gordon.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M].New York: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1980:63-77.

[19]刘洁.空间转向与新闻理论重构[J].传媒,2020(09):15-16+18.

[20]Spatial journalism will see its day in the sun[EB/OL]//Nieman Lab.[2022-03-08].https://www.niemanlab.org/2021/12/spatial-journalism-will-see-its-day-in-the-sun/.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責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国际传播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