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心理趋向研究

2023-08-17杨智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浅阅读阅读方式新媒体

杨智

【摘   要】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行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图片等传统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阅读心理。本文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特征,对新媒体时代下读者阅读方式和心理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心理;阅读方式;浅阅读

阅读是出版时代的产物,文字是该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出版媒介经历了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竹简到纸媒时代,再到数字时代各种形式的电子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阅读史就是出版媒介的发展史。时代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出版媒介的发展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出版媒介渐渐被数字化的移动出版所迭代。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数字阅读成为了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对读者的阅读心理需要重新加以认识与思考。

一、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

(一)阅读视觉化

出版媒介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演化和变革,已从传统的印刷时代步入数字化时代。出版物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催生读者阅读心理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追求阅读的视觉化。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文本和图像出现在现代读物中,如漫画、图册,甚至短视频等。阅读视觉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平台的多元化,二是消费主义思想对出版物的影响。视觉化最主要特征为信息传播广、传播速度快。在阅读视觉化环境下,读者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审美模式重新构建,阅读方式也实现了从“读文”到“读图”再到“读视频”的转变。

(二)阅读娱乐化

阅读内容的娱乐化,是指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阅读平台阅读,而且所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在日常休息间隙的阅读倾向于娱乐消遣类内容。阅读的娱乐化是数字技术和生活节奏变快两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形式上通过色彩、符号信息多方位刺激读者的感官,使读者获取愉悦感,增强阅读兴趣;从平台上看阅读娱乐化还体现为视频、音频等平台的发展。这些平台的产生离不开读者的娱乐需求和这一需求的不断被强化。在后现代语境下,读者的阅读也由深度阅读逐渐转向“浅阅读”,甚至不再只关注读物的知识性传播,更多关注的是内容的娱乐性。

(三)阅读多元化

互联网环境下,多种阅读平台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方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随着多媒体渠道的不断形成,读者的阅读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在信息技术还未普及时,读者主要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移动阅读平台的兴起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第一时间获得。同时,信息量也呈几何级数增加。读者阅读的渠道愈发多样化,无论是选择纸质媒体,还是通过移动性阅读平台、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机移动端,阅读的多元化不仅是指阅读载体的多元化,也包含受众阅读体验的逐步细化。

(四)阅读大众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报纸的图像化和视觉化转向,降低了大众阅读的门槛,阅读开始呈现大众化特征。在读图时代,读者不再被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对书内容的理解能力所束缚,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快速进入到阅读环境中去。同时,因为数字化阅读平台的扩展,使信息通过媒体矩阵对外传播,也推动了以文字为主内容的知识的广泛传播。

据央视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抖音自2016年上线以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应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孩童,都会玩抖音,充分说明新技术推动了信息的大众传播,让阅读更为大众化。

(五)阅读互动化

阅读互动化是数字时代读者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转变的显著特点。互动阅读不仅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封闭性,而且推动了阅读传播由内向传播向外向传播转变。读者在阅读平台上,不管是作为阅读主体,还是作为阅读客体,都享有互动的权利。同时多媒体阅读平台的多人参与阅读的形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取百家之长,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多人参与阅读的形式,还可以营造读书氛围,改变读者被动读书的习惯。同时,在多人阅读过程中,各個读者在参与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平台优质内容的生产,吸引更多的大众进入到阅读的环境中去,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向信息加工者和解读者的角色转换。

二、新媒体时代对读者阅读方式的影响

(一)倾向“浅阅读”

碎片化、快餐化成为了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的鲜明特征。传统的读物以纸媒为主要传播媒介,作者的作品创作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内容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纸媒时代,读者可以静下心来阅读,读者更倾向于独立而理性思考,从而获取具有价值的内容与感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多种多样的阅读平台为追求传播快,对内容进行拆解,以减少读者的阅读时间,增加读者文章的点击量。在这种阅读机制下,读者不需要去思考,对于内容只是停留于“知道”,形成了“浅阅读”状态。而“浅阅读”过程所表现出的阅读碎片化,让读者不再关注阅读内容的知识性,而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丧失了阅读读物原本的功能。

(二)阅读的自主性

新媒体时代阅读平台的开放性,使得读者在选择内容时,越来越倾向于自主阅读。在数字化的阅读平台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也可以在阅读平台上发表评论或看法。读者阅读的自主性,也催生网络平台的变化,特别是新闻发布平台的变化。如今日头条在阅读自主化的环境中,通过大数据算法确定读者阅读喜好和阅读兴趣,不断向读者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在推送过程中,强化与读者的互动,读者既可以及时留言,又可发表个人看法,也增强了读者对数字化阅读平台的依赖性。

阅读的自主性推动移动互联技术发展,而移动互联技术又加速培育了广大读者的阅读自主性。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阅读的自主性非常活跃,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不断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

(三)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是指多元化的传播路径,海量的传播内容,使得读者阅读内容远远超出自己阅读所能承受的范围。在海量的信息中,读者无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就很难培养阅读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无形的压力,担忧自己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产生怀疑自己阅读能力的消極心理。同时,繁杂的信息不仅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使得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无法对阅读内容的正确与否立即做出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影响良好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的培养。比如,如今“00后”大学生主要的课外生活是写博客、刷微信、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关注网红等,使得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读者阅读心理变化采取的措施

(一)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阅读,是目前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实现“由浅变深”阅读的重要表现形式。读者利用数字媒介,定制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服务,培养自己深度阅读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因此,如微信公众号、豆瓣、读书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和用户浏览的内容导向,向读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数字媒介在向读者推荐相关内容时,既要思考读者喜欢“读什么”,也要引导读者“怎么读”,从而培养读者深度阅读的习惯。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数字媒介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在内容制作上做到“特色、有趣、有用”,适应读者的阅读心理变化。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市场星报开设“健康365”视频直播栏目,邀请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医生参加健康问诊网络直播活动,为读者提供趣味性和有用性内容。

数字媒介发挥“人机结合”的优势,利用新媒体阅读的点对点服务,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统计并分析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心理,从而为读者提供合适的内容。当数字媒介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可以设置开放性话题引导读者参与,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读者由浏览性阅读习惯向深度阅读习惯转变,培养读者主动阅读的心理。

(二)强化对阅读的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平台改变了信息传播、接受与分享的方式,无形中减少了读者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慢慢形成“泛阅读”现象。

在“泛阅读”中,特别是青年读者崇尚的个性化、自主化阅读,多为娱乐化、浅层次的内容;而当下,新媒体为广大青年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探讨提供了空间,强化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读者在阅读中理性和非理性总是互相交织的,新媒体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培育”了读者的非理性认识,因而要强化对读者阅读的引导。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引发社会舆情时,更要加强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引导。如2023年2月江西一中学生失踪事件,引发全国关注,当地有关部门抓住公众关注的热点,第一时间启动调查,发布事件调查结果,有效地回应了公众的疑惑。因此,面对当前网络阅读现状,在强化培养读者阅读的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引导,让读者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

(三)培养健康的阅读观

在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下,形成了信息超载现象,读者在信息“挤压”下,一是对内容的真伪一时难以判断,可能会在错误的信息误导下,做出错误的事情。如2023年上半年国内某景点爆出几位年轻人相约自杀,后经公安部门调查,几位年轻人通过网络认识,经常阅读不健康内容,造成这一悲剧事件;二是对网络热炒事件的好与坏失去判断力,常常跟风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针对信息超载对读者阅读心理影响,一是读者要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对内容的甄别力;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家庭、社会应为年轻读者提供正能量的作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及时研判热点事件的舆情走势,引导公众了解事件的真伪,及时知晓事件的真相,培养对社会正确的认知。

如在2021年5月“拼多多员工加班猝死”事件发生后,针对网民普遍反映的畸形加班现象,新华社及时播发《辛识平:扭曲“奋斗观”当休矣》等评论,提倡树立正确奋斗观。稿件发布后,“新华社评畸形加班”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浏览量超1.4亿。主流媒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读者的阅读心理,及时帮助读者了解事件内容以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加强对年轻读者健康阅读心理的培养,提升他们对内容信息的鉴别力;加大向社会提供健康信息容的供应量,特别是适应新时代各类人群需求的阅读物;加快建设舆情引导科学系统等多方面,养成大众科学健康的阅读心理,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四、结语

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读者作为受众,或者称之为用户,应发挥主动能动性,在进行阅读时,积极拓展阅读边界、深化思考;出版单位要多生产读者喜爱的作品;政府等相关部门要深刻地认识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心理的变化,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助力。

参考文献:

[1]邵晓芳.新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J].人民论坛,2015(35):211-213.

[2]刘红燕.小议新媒体传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出版广角,2015(16):72-73.

[3]李宗建,程竹汝.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05):76-85.

[4]葛自发.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J].当代传播,2014(01):71-73.

[5]刘新业.探究新媒体环境对舆论传播的影响和应对之策[J].传媒,2014(04):69-71.

[6]冯伟.新媒体传播模式对于广告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4(05):127.

(作者单位:市场星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浅阅读阅读方式新媒体
浅议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
试析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导读服务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碎片化阅读
治愈“浅阅读”带来的累累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