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诊断价值
2023-08-17石三利李世英
石三利 李世英
(1.西安市第八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市红会医院医学影像诊疗中心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54)
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引起的免疫抑制性临床综合征。由于艾滋病患者的CD4+细胞计数下降,导致免疫功能急剧下降,为此容易出现肺炎感染[1]。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是由卡氏肺囊虫引起的一种急性肺炎,起病隐匿,易发于免疫力功能低下者,发展迅速,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2]。肺炎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导致患者艾滋病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此加强其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3]。CT为胸部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特别是当前高分辨率CT(HRCT)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病变边缘及内部结构特征,能提供了更多的定量指标和分析工具,从而提高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4]。本文旨在分析螺旋CT对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不同分期的影像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平均年龄(44.38±3.85)岁;平均入院体温(38.15±1.48)℃;平均体质指数(21.22±0.84)kg/m2;平均病程(8.37±0.24)d;临床分期:Ⅰ期90例,Ⅱ期3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符合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标准(经PCR确诊、HIV检测呈阳性);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在检测过程中无发生死亡情况;患者知情同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使得进行螺旋CT检查者。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严重脏器受损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调查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
1.2螺旋CT检查 所有患者都给予螺旋CT检查,使用GE公司的OPTIMA670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时全身放松,深吸气终末屏气,以肺尖至肺底肋膈角为扫描范围。CT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100 mA,螺距1,层厚5 mm,准直10 mm,5~10 mm间隔,5~10 mm层距,1 mm准直。重点观察肺脏部位,纵隔窗窗宽300~350 HU,窗位30~35 HU;肺窗窗宽1000~1600 HU,窗位-500~-600 HU。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采用美国BAYER公司Stellent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经脉注入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70~80 mL,流速2.5~3.0 mL/s,延迟25~30 s扫描。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的病灶分布特征(左肺、右肺、双肺上叶与下叶等);观察两组患者的常规CT特征(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及气囊样改变、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将所有CT扫描图像的原始数据传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绘制感兴趣区(ROS)中,取病灶周边前、后、内、外方向上1 cm范围内3个感兴趣区,测定与记录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CT灌注参数。上述所有图像处理都由2位影像科医师(1名中年资医师、1名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讨论协商得出一致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2 结 果
2.1病灶分布特征 在120例患者中,病灶分布在左肺上叶24例,左肺下叶26例,右肺上叶28例,右肺下叶22例,双肺上叶11例,双肺下叶9例。
2.2病灶CT常规特征 在120例患者中,CT常规特征显示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及气囊样改变、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分别为56例、46例、36例、42例与51例,分别占比46.7%、38.3%、30.0%、35.0%、42.5%。
2.3CT灌注参数对比在120例患者中,CT灌注参数显示BV、BF、PS值分别为(24.02±1.58)mL/100 g、(15.02±1.84)mL/min/100 g、(56.02±3.18)mL/min/100 g。
3 讨 论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咳痰、干咳、低热、呼吸困难等,此时如果疑诊为卡氏肺囊虫肺炎,应及时通过PCR法、痰涂片等方法检测卡氏肺囊虫病原体。不过当前对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血气分析、临床表现、血常规特异性不高,其在临床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检出。本文结果显示,在120例患者中,病灶分布在左肺上叶24例,左肺下叶26例,右肺上叶28例,右肺下叶22例,双肺上叶11例,双肺下叶9例。CT常规特征显示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及气囊样改变、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分别为56例、46例、36例、42例与51例,分别占比46.7%、38.3%、30.0%、35.0%、42.5%。螺旋CT可设定亚毫米层厚扫描,具有亚毫米层厚的多排探测器,能清楚显示微小病变,还可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有利于临床诊断[5]。有研究显示CT观察可更进一步帮助对卡氏肺囊虫肺炎病理改变的理解,CT特征主要为肺部多发毛玻璃样不透明区伴有肺血管影,尤其是高分辨率扫描能够更好地观察肺小叶、支气管、小叶间隔的改变,在晚期表现为肺泡实变影或肺小叶间隔增厚[6]。
有研究显示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常见机会性感染,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7]。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常可见在肺门周围下肺后段网状浸润病变,然后可逐渐发展为肺部弥漫性实变。如果合并其他致病原的混合感染,在X线上可表现为混合性实变影。螺旋CT检查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人体的辐射较小,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监测[8];并且螺旋CT可逐步发现病灶内小空洞和小钙化,了解肺部小结节形态、密度和轮廓,准确了解空洞壁的情况。本文结果显示,在120例患者中,CT灌注参数显示BV、BF、PS值分别为(24.02±1.58)mL/100 g、(15.02±1.84)mL/min/100 g、(56.02±3.18)mL/min/100 g。不过螺旋CT诊断毕竟为一种间接性诊断方法,应结合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鉴别,同时还要取得病原学诊断进行确诊。
综上,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螺旋CT影像具有典型表现,其鉴别诊断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具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