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16伏成秀鄢文光杨济达刘树芳万思琦董云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3年3期
关键词:普洱茶标志云南省

伏成秀 鄢文光 袁 媛 杨济达 刘树芳 万思琦 董云峰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昆明650205;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昆明650205)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 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2020 年和2022 年, 云南省分别成为首批和第二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省份。 截至2022 年7 月, 云南省拥有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480 个, 居全国前列。 其中, 茶叶是云南省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重点培育的优势特色产业,地理标志建设促进了云南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了云南省在全国茶叶主产省中的竞争优势, 推动了茶叶主产县(市) 产业增效、 茶农增收, 助力了数十个帮扶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进一步推动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全省由“茶业大省” 向“茶业强省” 转变, 本文对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开展梳理分析, 提出推进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现状

(一) 茶叶地理标志成果丰硕 在系列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保护政策的实施下, 云南省各茶叶主产州 (市)、 县 (区) 积极申报地理标志。 截至2022 年7 月, 云南省茶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有6 个(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查询系统), 分别为回龙茶、 白竹山茶、 勐库大叶种茶、底圩茶、 云龙茶和老姆登茶。 云南省茶叶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的共35 个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其中白茶1 个、 青茶 (乌龙茶) 1 个、绿茶6 个、 红茶4 个、 黑茶 (普洱茶) 23 个, 所在地区主要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市、 临沧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 (市)。 另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原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公告信息, 云南下关沱茶、 普洱茶和昌宁红茶等3 个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经统计分析得出,云南省涉茶农产品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的6.98%、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的10.48%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的5.00%(见图1), 位居全省纳入统计年鉴的农林牧渔数十个主要产品类之首。

(二) 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云南省不断完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已形成包含白茶、 乌龙茶、 绿茶、 红茶、 普洱茶等不同茶类, 由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 企业标准组成的茶叶标准体系。 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普洱茶为例, 自2003 年原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地方标准 《普洱茶》 以来, 至2022 年共发布了20 项国家、 行业和地方标准 (含6 项已废止标准), 其中国家标准1 项、 地方标准16 项、 行业标准3 项, 涉及茶叶品种选育、 栽培种植、 茶园管理、 生产加工、 质量追溯、 仓储规范、 出口生产、冲泡方式等[1]。 在普洱茶标准不断修订、 完善的过程中, 地方学 (协) 会发挥作用建立了团体标准,如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起草发布了《年份普洱茶质量保荐追溯技术规范》《普洱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规范》 等团体标准, 勐海县茶业协会发布了《勐海茶普洱茶》 等团体标准, 极大提升了普洱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2021 年3 月1 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正式生效, 普洱茶成为我国首批受双方市场保护的100 个地理标志之一, 出口欧盟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可以申请使用欧盟的地理标志官方标志, 为普洱茶进入欧盟乃至全球市场提供积极稳定的保障通道[2]。

(三) 数据平台创新示范运用 2022 年, 在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全国地理标志检索系统& 认证评估系统” 开发上线, 是全国首个3 大地理标志数据集成的信息化数据平台, 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更多省域在地理标志信息服务上提供便利,也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发掘、 登记认证和品牌培育提供科技支撑, 有效解决地理标志管理手段单一、 信息化程度低、 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3]。 此外, 云南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资源系统已入网应用, 针对老姆登茶、 云龙茶、 底圩茶、 勐库大叶种茶、 回龙茶等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茶叶, 就其品质特性特征、 地理分布、 特定生产方式及产地生态环境因子(光、 温、 水、 土) 等信息资源情况进行了梳理整合。 同时, 茶叶地理标志溯源认证应用示范不断深入, 目前已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六大茶山普洱茶、 凤庆滇红等地理标志茶叶开展了农产品时空编码与数字认证试验, 在临沧市永德县进行普洱茶的产品溯源及数字认证应用示范, 初步形成了“区块链+时空信息” 的双重数据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溯源与数字认证系统[4]。

(四) 地理标志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凝聚效应, 能够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该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区域聚集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促进农业经营方式集约化转型升级, 增强县域农产品竞争优势[5]。 例如, 勐海县、 凤庆县、 昌宁县、 永德县、 云县等县连续数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 带动全省出口茶叶竞争力有效提升,2021 年云南省茶叶出口单价为114.33 元/kg, 高于同期全国茶叶出口单价水平183.69%[6]。 通过实施茶叶地理标志登记和保护, 能有效实现茶叶质量安全和品牌战略, 不断提升云南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2022 年云南省普洱茶、 滇红、勐海茶等地理标志均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 前25 名。

二、 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品牌建设差异化明显 (1) 高价值茶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较少。 参考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云南省44 个涉茶地理标志仅有3 个入榜, 分别为普洱茶、 滇红和勐海茶。 其中, 普洱茶的品牌价值78.06 亿元, 仅次于西湖龙井, 约为入榜的勐海茶品牌价值 (37.73 亿元) 的2 倍, 较未入榜的其他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则更加明显。 (2) 不同茶类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参差不齐。 地理标志属于区域内的公共资源, 各类申报主体重申报、 轻宣传,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社会知晓率高低不一, 普洱茶、 滇红等品牌整体推广较好, 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大多数已登记的绿茶、 白茶、 青茶类地理标志产品仅在省内、行业内甚至县域内有一定知名度。 (3) 同一区域同类茶叶地理标志品牌认知度差异显著。 以勐海县为例, 当地于2018 年分别以勐海茶、 勐海班章茶、勐海曼糯茶、 勐海保塘茶等16 个茶叶名称申请注册了17 个证明商标, 属于“一地一品多名”[7], 受茶叶消费市场的偏爱、 小农户参与品牌建设的作用、当地农产品的保护强度等影响, 消费者对勐海县众多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范围局限于勐海班章茶、 勐海贺开茶、 勐海班盆茶等少数, 多数茶叶地理标志产品认知度不高。

(二) 内涵文化价值挖掘程度低 笔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临沧市等州(市) 调研中发现, 已申报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均是有 “故事的产品”, 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习俗、 宗教信仰、 茶祭祀习俗、 礼教观念以及茶歌、 茶神话、 茶传说等方面息息相关[8], 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以回龙茶为例, 其名称来源于梁河县大厂乡回龙寨, 与当地德昂族、 阿昌族、 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史已紧密形成命运共同史, 当地 “雷响茶”“腌菜茶”“竹筒茶”等德昂族史说、“土司二道茶”“竹筒茶”“笋叶茶” 等傣族史说、 阿昌族茶翁茶婆的传说[9], 为回龙茶注入独具特色的地方人文内涵。 云南多数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是传承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目前未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 绝大多数仅为简单的讲解与宣传, 与乡村旅游、 教育、 民族文化、 康养服务等结合程度不高, 没有及时顺应新消费时期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人文价值的诉求, 致使未能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三) 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 (1) 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标准制定率偏低。 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登记中以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主, 较农产品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 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报中没有对技术标准、 生产规范等方面作要求。 根据查询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云南省35 个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仅有普洱茶、 凤庆滇红茶、 昌宁红茶、 梁河回龙茶、 勐海茶5 个制定发布了地方或团体标准, 其余30 个尚未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标准制定率仅为14.29%。(2) 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 云南省茶叶生产主体较为多元化, 主要有茶农、 合作社、 初制所、 茶企等, 各类生产主体在种植、 加工、 包装、 销售等环节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一, 造成区域内地理标志茶叶质量参差不齐、 品质特征不一, 如初制所生产的毛茶在全省茶叶产量中占有较高比重, 但全省茶叶初制所规范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茶叶初制所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10], 对茶叶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制约了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的提升。

(四) 专用标志使用率低 云南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率整体上不高, 据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 全省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中, 平均每个产品用标主体不足1 个, 涉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率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相比茶企数量而言, 用标比例依旧很低。 以普洱茶为例, 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用户有128 个, 但2021 年全省共有茶企9 万余家、 县 (市) 级及以上茶叶龙头企业348 家、 获得SC 认证的茶叶加工厂1 332 家, 相比省内普洱茶生产的企业来说, 用标比例不高。 此外, 不同茶类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性, 如白茶、 青茶 (乌龙茶)、绿茶、 红茶等茶类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基本上是区域内少数几家实力较强、 规模较大、 信誉较好的龙头企业经授权后在使用; 而普洱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缺乏普洱茶龙头企业的使用, 这是因为普洱茶产业已是成熟的产业, “大益”“中茶”“陈升”“六大茶山”“雨林古茶坊”“老同志”“下关” 等普洱品牌在行业内已经拥有极强的品牌影响力, 终端市场基本“认品牌而非认地理标志”, 因此企业申报使用专用标志的意愿不高。

(五) 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1) 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地域保护区域基本为经济欠发展的山区, 除云南下关沱茶所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可外, 其余茶叶地理标志所在地区均为国家级、 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 配套设施规范化程度较低等要素制约了茶叶地理标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1]。 (2) 产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和红茶、 绿茶、 青茶等不同茶类产业发展上。 梳理2020-2022 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选的十大名茶, 其中普洱茶类有25 项,占3 年十大名茶30 项的83.33%。 在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产值上, 2022 年, 昌宁红茶、 白竹山茶农业产值分别为6.99 亿[12]、 0.4 亿元[13], 而勐海茶农业产值则达到了20 亿元[14], 差距较为悬殊。

三、 推进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含金量” 云南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是由省内多个县域、 多种茶类地理标志品牌形成的聚合体, 高价值的云南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意味着区域地理标志茶叶具有更高的市场溢价、 更强的商品竞争优势、 更大的市场交易规模及更高的品牌知名度, 能够促进茶叶品质提升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15]。 应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制定和完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发展和培育的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 强化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品牌注册、 运用、 管理、 保护与推广的指导和服务; 统筹政府、 行业部门、 协(学) 会及茶叶龙头企业、 合作社等,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品牌价值提升机制[16], 强化品牌推广运用, 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价值; 结合云南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涉及“多茶类、 多山头” 的特征, 科学培育差异化、 特色化的云南茶叶地理标志品牌[17], 构建完整的 “初制茶品牌+茶叶企业与商品品牌+茶叶产区品牌+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云南茶叶品牌体系, 扩大云南茶叶品牌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丰富地理标志文化内涵 (1) 充实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民族茶文化内涵。 云南44 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基本与世居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甚至是部分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如布朗族口嚼茶、 喃咪茶等, 德昂族成年礼茶、 拜家神和送鬼茶等, 白族三道茶, 普米族烤茶、 酥油茶、 猪油茶和盐茶等[18]。 应深度挖掘云南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内涵的特色文化价值, 统筹农业农村、 教育、 文旅等多部门和社会多元产业主体资源, 打造云南茶叶系列地理标志产品民族文化体系[19]。(2) 从“卖茶叶” 转变为“卖文化”。 改变过去单纯销售成品商品茶思维, 将茶叶地理标志产品视为文化产品, 系统梳理云南茶叶民俗文化, 创新茶产品包装设计, 将云南民族茶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 全方位、 动态化拓展茶业功能,开发休闲、 观光茶业, 推动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共同融合发展, 将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成区域特色文化名片。

(三) 推动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1) 完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涉茶科研院所开展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研究, 推进行业部门、 协 (学) 会提升茶叶证明商标产品标准制定率, 科学合理制定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类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鼓励区域内龙头企业、 茶叶合作社示范社建立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类的企业标准。 (2) 提升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农村、 市场监督、 茶叶产业办、 茶叶行业协(学) 会等多部门应合力发挥作用, 强化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力度, 增强各类经营主体标准化管理意识, 强化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监督管理, 压实经营主体责任, 推动初制所、 合作社、 茶企在茶叶生产、 加工和流通各环节标准化规范化。 鼓励涉茶企业推行产品赋码管理,建立生产加工全程信息记录机制, 推动地理标志茶叶生产管理数字化、 智慧化。

(四)强化“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 (1) 强化对 “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的宣传推介。 主管部门、 行业协 (学) 会应结合实际, 强化 “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 地方保护措施及扶持政策的宣讲、 培训, 提高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的意愿。 利用好现代多元媒体在多种场所科普宣传, 提升民众对“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的认知。 (2) 用活“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 明晰“地理标志” 集体公益属性, 茶叶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地理标志的所有人, 应督促指导登记主体制定或完善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加大“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授权使用力度; 统筹多部门渠道资金建立扶持资金, 建立健全专用标志使用激励机制, 鼓励区域内产业主体规范使用专用标志、 销售带专用标志标签的成品茶。 (3) 强化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保护运用。 将保护地理标志专项执法行动常态化, 提升主体对“地理标志” 规范使用的认知程度, 纠正不规范使用“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的问题,严厉查处擅自使用专用标志和侵权假冒的行为。

(五) 补链强链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1) 补齐茶叶生产链短板。 落实推动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文件精神, 夯实茶园生产基础, 提升茶叶绿色生产能力, 强化奖补、 财政专项等政策引导, 鼓励各类生产主体推行清洁化、 标准化、 规范化、 设施化生产, 为云南茶叶地理标志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生产基础。 (2) 强化各茶类产业链。 客观看待云南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中特色优势茶品类及区域小宗茶品类产业发展差异, 做大做强 “普洱”“滇红” 茶叶地理标志产业, 做精做优区域小宗茶品类茶叶地理标志产业, 持续着力培育茶叶初制所、 茶叶专业合作社、 涉茶企业等各类新型市场主体发展,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重视支持本土中小型茶叶企业的成长, 推动主体装备技术升级,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内培外引涉茶产业配套专精特新企业, 为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品研发、多元包装、 个性定制、 文化衍生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助力全省茶叶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普洱茶标志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认标志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