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与思考

2023-05-31朱加虹潘明正胡桂仙赖爱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3年3期
关键词:猕猴桃浙江省高质量

朱加虹 刘 岩 潘明正 胡桂仙 赖爱萍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杭州310021; 2.浦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金华322299)

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省内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猕猴桃。 近年来, 浙江省通过实施“一县一品一策”、 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项目, 有力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本文对浙江省猕猴桃产业发展形势进行总结, 分析制约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发展建议, 以期为新形势下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 浙江省猕猴桃产业发展优势和现状

(一) 发展优势 浙江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较为丰富, 有16 个猕猴桃属品种[1], 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中西南地区山地或丘陵地带。 其中, 江山市是浙江省猕猴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种植面积1 633.33 hm2, 年产量1.9 万t, 产值约1.71 亿元,最有名的品种为徐香,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仙霞岭山脉;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猕猴桃种植每公顷产量最高的区, 种植面积966.67 hm2, 产量1.26 万t,主栽品种为红阳, 主要分布在章镇镇、 上浦镇和丁宅镇等南部低山丘陵地区; 温州市泰顺县和丽水市遂昌县均地处山区, 泰顺县猕猴桃种植面积933.33 hm2, 产量9 000 t, 主栽品种为红阳、 布鲁诺和华特, 主要集中在罗阳镇、 泗溪镇、 三魁镇、 司前镇、 筱村镇和百丈镇等地区[2], 遂昌县猕猴桃种植面积略小, 约666.67 hm2, 产量5 700 t, 产值6 350万元, 以北界镇为最多。

浙江省人工栽培猕猴桃最早始于1985 年江山市[3], 有接近40 年的种植历史, 泰顺县、 上虞区等地种植猕猴桃也有20 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的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近年来, 猕猴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二) 发展现状

1. 产能逐年扩增。 “十三五” 以来, 浙江省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开展了 “一县一品一策”、 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 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建设项目, 大力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 发展地区品牌特色农产品, 为猕猴桃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契机[4~5]。 相对于浙江省其他特色水果 (如柑橘、 杨梅、 桃等) 而言, 虽然猕猴桃产业规模偏小[6], 但已成为水果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且发展势头强劲。 数据显示, 2020 年与2019年相比, 猕猴桃产值增加了15.12%; 与2015 年相比, 猕猴桃种植面积增加了32%, 产量增加了68%, 产值增幅达59%[7]。 2015 年、 2019 年和2020 年浙江省水果及猕猴桃种植面积、 产量和产值对比情况见表1[6~8]。

表1 2015 年、2019 年和2020 年浙江省水果及猕猴桃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的对比

2. 产业提质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以保障供给、 结构优化、 质效提升、 体系完善为重要特征[9]。 在浙江省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时期, 科研院所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开展猕猴桃标准化园区建设示范、 猕猴桃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的研究, 以推动猕猴桃质量安全与品质营养水平的提升, 促进效益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提高市场竞争力。

(1) 建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制定种植技术系列标准。 自2018 年开始, 在上虞区、 遂昌县、 江山市等地, 先后实施浙江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 “一品一策” “一县一品一策” 等项目。 通过隐患排查、 风险评价、 适宜采收期研究,针对性提出安全生产关键控制技术、 模式图及管控措施, 从猕猴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入手,构建了猕猴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10]。 通过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研究, 将种植规范、 安全生产、 质量控制、 品质提升等猕猴桃种植技术转化为标准, 为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先后制定了《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猕猴桃电商销售技术规范》《猕猴桃果园建设规范》 等标准。

(2) 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 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基层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质量安全、 科学管理和法制意识。 先后开展“绿色猕猴桃果园的创建与管理”“健全体系不断提高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猕猴桃病虫害防治及用药”“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等培训, 覆盖猕猴桃种植管理人员近千人, 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发放《猕猴桃标准汇编》《猕猴桃安全用药推荐使用手册》《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手册》 等技术材料。 建成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 余家, 带动县域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示范基地的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并对部分猕猴桃生产主体进行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培训及全程指导, 使其养成良好农业规范生产行为, 推动浙江省猕猴桃优质化发展[11]。

(3) 推动高质高效发展, 实现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双前列。 浙江省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 紧扣 “稳发展优供给、 强品牌增效益” 主线,在浙江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下, 推进绿色食品高质高效发展。 2018 年, 在全省猕猴桃产业优势县率先进行精品绿色猕猴桃基地建设, 通过制定绿色猕猴桃生产标准、 开展绿色食品猕猴桃认证、 大力提升基地设施水平, 全域化推进县域猕猴桃产业向绿色化、 标准化、 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数据[12], 截至2022 年2 月, 我国猕猴桃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共652 家, 其中浙江省有108 家, 数量居全国第1。 另据统计, 截至2022 年2 月25 日, 全国地理标志登记的猕猴桃产品共22个, 分布在12 个省, 其中浙江省2 个(江山猕猴桃和泰顺猕猴桃)数量居全国前列[13]。

二、 制约浙江省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 浙江省猕猴桃产业在规模水平、 产值、 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也存在两方面因素限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 小规模农户生产方式 当前阶段, 浙江省猕猴桃生产主体数量多、 规模小。 以全国十大猕猴桃主产基地之一的江山市为例,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猕猴桃商品化生产基地, 现有猕猴桃种植户2 500 多户, 其中, 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有36 户, 占1.44%; 种植面积在3.33~6.67 hm2的有86 户, 占3.44%; 种植面积在3.33 hm2以下的约占95%。 此外,“非粮化”“非农化” 政策, 使猕猴桃种植面积扩展受到影响。 为加强耕地保护、 保障粮食安全, 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浙江各市县区纷纷采取措施, 进行退果还粮, 全省水果种植面积减少, 猕猴桃种植面积的扩展也受到影响。2021-2022 年, 仅金华市浦江县一地, 就有约600 hm2果园改为水稻种植地, 其中受影响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0 hm2。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由于单个生产主体猕猴桃种植面积较小, 较难实现机械化操作, 主要依靠人力劳动, 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同时, 小农户从事猕猴桃种植人员年龄偏大、 受教育程度低, 掌握现代猕猴桃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严重紧缺, 不利于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 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0 年浙江省培育地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7 个[14], 但由于缺少宣传推广, 在全国并未形成较大影响力, 较出名的品牌是江山猕猴桃, 其主要影响力也仅限于周边省份。 与著名的“佳沛” 猕猴桃品牌相比, 浙江省品质好的精品猕猴桃, 受限于产量不足和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等原因, 难以扩大影响力, 并且缺乏龙头企业, 小农户品牌的组合宣传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也不足。

三、 新形势下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组织经营管理模式

1. 拓展猕猴桃生产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猕猴桃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应用现代农业科技, 创新经营管理服务模式。 通过组建本地的专业化猕猴桃种植专家团队, 开展种植作业托管、 农地托管、 经营托管等技术服务。 服务体系并不仅限于猕猴桃病虫害相关的社会化服务, 还可拓展延伸至果园建设、 园地规划、 生产过程管控、 采收、 分级、 初(深) 加工、 贮藏和运输等全过程。

2. 以人才的高质量带动种植主体高质量发展。培养年青化、 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种植人才, 以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如浙江省农艺师学院等培训教育机构, 以专业化、 特色化的课程设计, 为猕猴桃生产培育人才, 努力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 推进标准化生产。

3. 创新发展组织管理方式及数字农业共享平台。 通过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果业协会、 专业合作社、 地方金融机构、 农资经营单位等开发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及现代农业综合服务App, 面向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农户, 为其提供农技服务、 农业培训、 农资供应、 惠农贷款等一系列服务, 实现服务数字化、 网络化。 推动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数字化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 拓展为农服务领域, 真正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支持规模合作社以 “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 的产业化网络经营模式带动产业化发展。

(二) 应用机械设施和物联网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1.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突破猕猴桃用工老龄化和种植地形限制,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劳动生产率。 研发适合山地、 丘陵果园的小型化、 轻简化的机械设备, 加强果园道路、 沟渠、 棚架、 精准施肥及施药的喷滴灌设备、废弃物循环利用装备以及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猕猴桃果园机械化生产设施发展水平。

2. 利用物联网技术, 提高生产精细化自动化程度。 发展猕猴桃果园物联网技术, 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实现对猕猴桃果园生产的智能化识别、 定位、 跟踪、 监控和管理。 通过监控感应探头实时获取基地温度、 湿度、 光照、 空气和土壤条件等参数, 为园地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例如, 为自动喷滴灌设备提供反馈, 进行自动灌溉,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成本, 提高种植的精细化、 自动化程度,提高产品的品质[15]。

(三)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推动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

1. 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 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我国逐步构建了绿色食品、 名特优新农产品、 特质农品以及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要类型的农产品认证登记体系, 并落实了“环境有监测、 生产有规程、 产品有检验、 包装有标识、证后有监管” 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因此, 在现有的绿色食品认证猕猴桃和全国地理标志猕猴桃产品的基础上, 应不断完善, 形成符合国情农情、 与国际接轨、 科学先进的标准体系, 加强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挖掘浙江省猕猴桃品质营养的特征指标, 推进现代精品果业建设。 同时, 应深入猕猴桃生产企业或基地, 宣传绿色优质品牌故事, 树立典型标杆, 培育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 打造良好的浙江猕猴桃品牌形象。

2. 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深入挖掘区域农产品内涵。 通过各级政府和协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集中打造以猕猴桃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示范园区, 开发休闲、 观光、 采摘等特色旅游功能。 积极创办地方性猕猴桃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大大提高浙江地方品牌猕猴桃的知名度, 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效应。 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 培育省级电商创业创新园区、 专业电商物流村镇、 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省级农村电商龙头企业。 借助直播风口打造新业态,通过直播带动电商销售额增长。 拓宽线上、 线下销售渠道, 依托邮乐购、 丰收驿站等电商平台, 改造和提升农村电商服务网点, 打通城乡物流配送网络, 基本实现行政村的全覆盖, 切实解决偏远果农寄递难的问题。

引导猕猴挑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 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推出猕猴桃果干、 果汁饮料、“猕猴桃原浆酒” 等系列产品, 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让浙江省猕猴挑产品在对外推广销售中脱颖而出, 不断开拓新市场。

猜你喜欢

猕猴桃浙江省高质量
《初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摘猕猴桃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提取猕猴桃的DNA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摘猕猴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