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城市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3-08-15周兴华

旅游纵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麻城市红色旅游研学

周兴华 王 宇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 402023)

引言

红色研学旅游是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旅游形式,主要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将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融合,进而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继承红色革命基因,引导游客深切感受红色革命遗址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游学”爱好。近年来,随着国民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游逐渐发展起来[2],在旅游行业中的比重和产生的效益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麻城市将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进行融合,能够活化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麻城市红色旅游游资源现状

“黄麻起义”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麻城市是“红四军”诞生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地。这里诞生了以王树声、陈再道等为代表的46 位共和国将军和128 位省军级领导。辖区乘马岗镇被誉为“全国第一将军乡”,走出了26位共和国将军,留下了“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干自己想干的事”的革命精神。全市共存红色遗址遗迹178 处,依托红色资源建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 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 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 个和大别山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1 个。麻城的红色文化有着明确的政治属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不可重复、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性质[3]。

在众多的红色遗址遗迹旅游资源中,又以麻城市革命博物馆、麻城烈士陵园、中共麻城县委旧址、蔡济黄故居纪念馆、王树声大将故居、乘马会馆、大别山红星英烈园、杨泗寨战斗遗址、小界岭会战纪念地等军事遗迹及纪念场所最具代表性,是麻城市红色研学旅游重点发展的地方,也是文章的研究对象。

二、麻城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不明显,带动性不强

红色旅游资源是麻城市众多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具有极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但该市缺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意识,导致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不足,旅游项目形式简单、内容枯燥,文化内涵较低,没有形成红色旅游特色,在麻城市整体旅游行业中发挥的带动作用也不强。

(二)资源整合不足,开发体系不完善

麻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空间跨度大,分布零散。红色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麻城市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的山区地带,距离市中心距离较远,且分布在不同乡镇,导致旅游开发受到地形、空间的限制,难度增大,资源整合力不从心。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以“点”开发,没有串成“线”的开发,更不用说形成“面”的开发。

(三)缺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在融合发展上,麻城市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方式,如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度不够。一方面,当地对特色化、差异化的精神文化提炼不够,没有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地域民俗资源结合开发[4]。另一方面,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也不够,旅游景区周边的产业配套设施不足,导致游客在参观完景区后,往往需要乘坐交通工具返回市中心解决食宿问题。

(四)宣传不足,知名度较低

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旅游地相比,麻城市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宣传口号,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文化品牌效应影响不够,导致知名度较低,无法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三、麻城市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政策的保障与支持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发挥旅游市场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5]。《麻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麻城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强化项目建设,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文化、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新体系。在一系列政策保障与支持下,麻城市可以坚持把红色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推进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借此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激发游客的红色研学旅游意愿[6]。

(二)显著的地理区域优势

从微观区位来看,麻城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山脉中段南麓,属于革命老区核心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从宏观区位来看,麻城地处武汉、郑州、合肥三个省会城市的地理中心,长江经济带与京九经济带的十字交叉处,武汉城市圈与皖江城市带的连接处[7],是大别山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接受东部沿海经济带向内陆辐射的区位优势。

(三)便利交通的有效支撑

北京至九龙,麻城在中间;上海至成都,麻城居中途[6]。麻城市境内有5 条高速公路,即大广高速公路、麻武高速公路、麻阳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还有3 条铁路,即京九铁路、汉麻铁路、沪汉蓉铁路。这些交通线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与全国各地的快速联通,为麻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研学旅游团体提供了便利,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潜力。

(四)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麻城市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具体包括以下三点:旅游开发过程中完善道路、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麻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可以带动红色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延续遗址遗迹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创造出较高的人文环境效益;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将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旅游目的地作为人们回顾历史、感悟革命精神、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8],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9],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四、麻城市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新不足导致个别地区的同质化发展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加剧了旅游业的恶性竞争,而且阻碍了旅游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10],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整体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麻城市在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时,应依据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对红色遗址遗迹、革命人物、红色文化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讲好以王树声、陈再道为代表的革命人物故事,创新红色研学旅游项目,促进当地红色研学旅游向品质化、品牌化、现代化和唯一性方向发展。

(二)创新设计红色研学旅游活动

麻城市可以依托地域红色旅游资源,优化、设计红色研学旅游路线及产品。首先,串联红色景区开发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走进麻城市革命博物馆、乘马会馆、大别山红星英烈园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景区,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其次,深入挖掘麻城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赋予红色研学旅游新形式。例如,可以创新设计旨在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景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研学旅游活动。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课本情景再现,采用声光电结合的高科技手段播放影视作品,还原个别地方革命人物的工作、生活、战斗场景,还可以策划“重穿军装、再上战场”的“实地战争模拟”体验活动等,让游客沉浸式参与红色研学旅游,在互动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三)加强各方合作

一方面,注重地区间运营合作。麻城市在开发红色研学旅游市场时,除了整合自身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应加强与周边其他地区的协调合作,共同商讨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等,避免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以取得多赢的结果。另一方面,推进网络营销合作。相关景区需要加强与途牛、携程、同程、去哪儿,以及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知乎等线上平台的合作,合力宣传红色研学旅游活动、红色研学旅游路线、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红色研学旅游打卡地等与红色研学旅游息息相关的内容,提高自身在网络上的影响力;此外,通过专业的旅游管理平台,加强与政府、学校、企业等红色研学旅游团体合作,确保客源市场的稳定。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路”,不仅仅是道路,而是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红色研学旅游是麻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匹黑马,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需要相关部门铺“路”,在硬件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污水治理、环境治理、餐饮商贸、停车住宿、路灯照明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与接待能力,以便接待更多的游客,还可以利用地域红色元素对路灯、景区标语等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创新化设计,从而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五、结语

研学旅游与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两种业态形式,二者融合发展是麻城市旅游业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麻城市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研学旅游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场地支撑;另一方面,发展红色研学旅游,能更好促进麻城市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好地发挥麻城市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麻城市红色旅游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Teaching Plan Unit 1 The Art (Book 6)Reading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冰棒
跨越 麻城市住建工作发展解码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红色旅游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