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2023-08-15许兴鹏
许兴鹏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21 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焦作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焦作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焦作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焦作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巩固并提升了旅游业发展优势,在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中走在全省前列。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对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游客对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推进焦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一、焦作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
(一)文化资源禀赋优势
焦作市北侧为太行山,南部紧邻黄河,地势北部高南部低,年平均气温为12.8 ~15.5 ℃,年降雨量为600 ~700 mm,四季分明,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陈氏太极拳、黄河治水文化、“四大怀药”等享誉海内外,“云上院子”是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武陟县是黄河文化之乡,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要文旅品牌,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800 处,有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二)区位交通优势
焦作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和重点城市洛阳市隔黄河相望,是郑州大都市区的门户城市、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米”字形高铁网重要的节点城市、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呼南高铁、京广线等6 条铁路及菏宝、二广等5 条高速穿境而过,半小时郑焦城际铁路可达郑州,一小时车程可达新郑机场,两小时高铁可达太原,6 小时可达上海,物流一天内可到达除西藏、新疆外所有省会城市,与中东部城市的通达度高,人员、信息、物资集散十分便捷[1]。
(三)产业基础优势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该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焦作市是河南省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41 个工业门类中的38 个行业大类,城市首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高。根据2021 年11 月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焦作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位居河南省第三位,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位居河南省第四位。焦作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为本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支撑。
(四)宏观政策优势
国家正在加快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焦作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正在强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河南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焦作市作为河南省唯一的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双圈”叠合城市,正在打造郑洛“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宏观政策持续助力。
二、焦作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牢固
1999 年,焦作市明确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次年,就明确了“焦作山水”的旅游定位;2003 年,“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获评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 年,焦作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年,云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全球首批地质公园,“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至今,焦作已经形成山水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景观“三大系列”和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为核心的一大批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自然山水游线路发展成为现如今山水风光游、历史文化游、生态农业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娱乐游、黄河廊道游、工业遗址游、中心城区游等多种品类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实现了多样化,旅游服务更加趋于人性化,旅游设施标准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运营市场化日臻成熟,经济效益凸显。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焦作市坚持产业和区域融合发展,先后实施“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多样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全市农业乡村旅游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保护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煤炭、电力等工业遗迹,开发工业旅游产品,推动朱载堉纪念馆、韩园、嘉应观、李商隐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提档升级,广泛开展群众性太极拳赛事活动,以丰富多样的产业融合方式激发旅游业发展后劲。深入推进实施“两山两拳”(云台山、嵩山,太极拳、少林拳)战略,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不断提升区域地位,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
2016—2019 年,焦作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焦作市的入境游增长明显,年均增长在20%以上,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户外运动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目的地、中原最佳优质旅游目的地等。
(三)旅游城市知名度越来越高
焦作按照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原则,践行“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和“感动每一位游客”的承诺,在规范旅游业管理标准的同时,全面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旅游服务创品牌活动,使各景区(点)、旅行社、星级(定点)宾馆饭店、旅游定点商店等旅游窗口单位严格履行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标准,从软硬件两方面逐项进行配套完善,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促销战略,特别是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焦作市打造出了行业认可、游客满意、享誉国内外的优质旅游服务品牌,进一步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焦作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综合来看,焦作旅游业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样面临着旅游业集约发展不足、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够和旅游业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景区生态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
近年来,焦作市景区生态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步减弱,游客呈现出季节和假期集中化趋势。究其原因,从宏观方面来看,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我国旅游消费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3],国内旅游市场也逐步从注重产品规模化向注重形式多样化转变。从微观方面来看,近年来年轻消费者群体对出游体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原生态风景为核心旅游资源的风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个性化旅游方式更加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人们出游有了更多的度假休闲需求和娱乐体验需求。而焦作市多年来主要侧重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未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焦作市存在同质化问题,侧重于通过增添收费类娱乐项目、打造文化节会等方式提高旅游热度,吸引游客,未能摆脱传统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方式的束缚。例如,近年来,焦作市大力推广云台山汉服花朝节,举办各种类型汉服文化节日,但与北京、石家庄、洛阳、铜川等国内其他城市所推出的产品雷同,后期出现了疲软和后劲不足的问题,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4]。究其原因,主要是焦作对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特色、短板认识不足,旅游产品和项目包装策划水平不高。
(三)旅游业创新能力偏低
长期以来,焦作市主要通过旅游票价调节、旅游景点开发、广告营销投入等方式吸引游客,增加旅游业收入,存在相对短视问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业市场化运营水平不高、旅游业创新人才缺乏和传统旅游业发展路径依赖。基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焦作市急需转变旅游业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旅游业链条[5]。
四、焦作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焦作市发展旅游业的资源禀赋较为优越,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但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补齐。
(一)大力推进全域布局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理念,综合考虑生态资源、文化积淀、交通优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全域旅游业发展,重点打造以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风景区为核心,以郑云高速、太焦铁路、郑焦城际铁路为依托,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推动市市、市县旅游资源得到整合利用。组建区域旅游发展集团,加强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在票价、服务标准、推广平台、宣传口径上进行提档升级,通过推出全时段免费班车、发行全域旅游通票、景区自在游等方式,提升全域旅游资源的整体辐射力和吸引力,实现景区之间、城乡之间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健康发展。
(二)打造特色精品
坚持精益求精,将提供优质产品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更多能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稳步推进国家4A 级以上景区升级,充分结合本地区的文化遗产、休闲娱乐、体育运动、乡村旅游、医养康养等优质资源,培育区域代表性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文化设施、特色商业与餐饮美食等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休闲消费旺盛、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街区。依托焦作自驾营地设施基础,推进自驾旅游,完善营地服务体系,建设旅游驿站,加强管理,扩大焦作旅游资源对郑州、洛阳、新乡等周边城市的辐射范围[6],以特色资源吸引游客“多次回游”。
(三)持续推进产品创新
树立科学且长远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引进专业化人才,重点在阶段性发展模式和品牌营销方面进行创新,加快摆脱对当前门票经济的依赖,加大对旅游附加产品的挖掘力度,以旅游产品创新带动二次消费、多次消费。顺应“景区+”和“+景区”趋势,推动景区免门票活动与户外露营、民宿等新热点新业态加快融合,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打造集休闲、饮食、住宿、交通、购物、观赏、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消费空间和场景,进一步放大旅游业链效应,增加游客在景区、本地的停留时间,提升旅游业整体效益、协同效益和增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