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综述
2023-08-15杨天英陈知丹
杨天英 曾 瑶 陈知丹
(1.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1199;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3.重庆市璧山区普查中心,重庆 402760)
引言
我国旅游产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总体上适应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吸纳了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国许多地区旅游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但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对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一旦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产业发展路径、增长方式等也需要调整[1]。
“十四五”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变动的大趋势,减少和避免供求结构性矛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研究进展
目前,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一是研究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各投入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二是研究旅游业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方式是否促进旅游业的增长。成英文指出,旅游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业产出的增长,包括劳动、资本、旅游资源等要素投入所取得的旅游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3]。从这个定义出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以此来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或者理解为构成旅游经济增长的源泉,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实现旅游经济增长的路径。
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分类的研究进展
学者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分类的研究主要参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研究,通过测算要素的贡献度,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分类。左冰等利用中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据此将中国各省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6 种类型,认为中国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投入更多要素而不是知识产权[4]。肖宏伟等通过省际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各省2001—2009 年的旅游产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资本投入是促进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本驱动型[5]。
旅游资源也是学者在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乔治·F·迪西(George F. Deasy)、朱莉安娜·普里斯金(Julianna Priskin)、李如友等通过对地区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旅游资源的富裕度是形成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6-8]。罗浩等意识到了旅游资源是引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将旅游资源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构建了加入旅游资源要素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各个省市的相关数据,测算出各要素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发现中国部分省份旅游资源已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并从省际层面,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7 种类型[9]。
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旅游产品和旅游形态的多元化、个性化,旅游服务在旅游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服务成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又一热点。贾米尔·卡达罗(Jameel Khadaroo)、余菲菲等发现交通、餐饮等旅游服务是旅游经济增长中极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实证分析得出交通等旅游服务与旅游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是提高地区旅游收入的关键要素[10-11]。李国兵认为旅游服务是导致地区旅游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选取出口额、规模以上住宿业数量、规模以上餐饮业数量等5 个指标,构建了旅游服务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旅游服务与旅游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旅游服务与旅游收入呈正相关,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相关性会越来越小[12]。杨天英等意识到,旅游服务是引起地区间旅游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将旅游服务纳入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2003—2017 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相关数据,测算出旅游服务、旅游资源、劳动、资本等不同投入要素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省际层面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服务资源驱动型、资本-服务资源共同驱动型等7 种类型[13]。
生态环境也是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研究中学者关注的热点。王冠等发现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关性,通过分析中国11 个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旅游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模型[14]。查建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构建低碳约束的旅游经济增长分解模型研究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从省际层面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两种类型[15]。
根据已有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分类研究结果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对于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学者大多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出各种投入要素的贡献度,据此判断该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学者对相同地区旅游增长方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致,这大多源于不同学者对同一地区研究的时间阶段有所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从分析框架的构建来看,应充分考虑旅游经济独特性和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从对当前国内国外旅游消费环境的判断来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将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生态环境等纳入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中,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分类的分析框架。
三、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进展
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从学术界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否需要转型的讨论来看,主要从3 个方面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评价,一种观点是基于供需视角,认为当前旅游业转型是由旅游消费转型引起的,应当在供需结构均衡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认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还有一种观点是基于要素禀赋结构视角,认为选择何种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应由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
具体来说,一些学者认为在产出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条件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瓦尔·图尔古特(Var Turgut)等构建了旅游供需系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旅游系统功能的实现基础是旅游供需协调[16]。唐子从供需视角出发,实证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交通、生态环境等与旅游需求具有相关性[17]。韩玫丽通过对中国旅游业增长方式转变及其途径的研究中发现,旅游消费与旅游市场需求结构是否相适应是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产出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条件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形成良性增长,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8]。刘少和认为中国当前旅游业转型是由旅游消费转型引起的,集约型效益提升是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旅游经济增长从依靠政策、投资转向通过科技创新、体验文化元素融入来优化旅游生产要素组合,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使中国实现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产业强国的转变[19]。张辉等认为需求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决定了供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必须在充分考虑旅游需求和供给矛盾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旅游产业政策,才能适应当前旅游生产力发展需要[20]。周永博等以旅游目的地游客调查数据为依据,将差距分析思路融入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检验旅游目的地是否存在供需错配现象,验证结果说明中国正处于旅游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历史节点,旅游消费迅速升级,倒逼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21]。于洪雁等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供需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中国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认为促进旅游产业供需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旅游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22]。
另一些学者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中发现,当前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已经制约了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必须突破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期,早期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24]。萨利赫·图兰·卡蒂尔吉奥卢(Salih Turan Katircioglu)认为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质量有关,环境制约了一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25]。崔凤军认为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26]。符莲等认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最大值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会限制地区社会经济、国民产业的发展[27]。
还有一些学者在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有所不同,具体应由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萨拉拉扎克(Sarah Razack)利用贸易理论来解释地区旅游业发展,认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生产效率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地区之间形成旅游产品价格竞争的根源[28]。吴玉鸣以中国31 个省市直辖市为例,通过核算劳动和资本在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而核算出各投入要素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得出资本投入是大多数省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劳动要素的贡献较少[29]。罗浩等将旅游资源要素投入纳入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分类的分析模型,选取中国各个省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旅游资源是许多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进而提出各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应因地制宜,在对资本、劳动、人力资源、技术进步等旅游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9]。
通过梳理学者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大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些学者认为中国当前旅游业转型是由旅游消费转型引起的,只有在旅游产品供给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条件下,地区旅游产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界定、分类以及转变等方面。从文献的梳理来看,一是学者主要从各生产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或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方式来界定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学者主要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此模型测算要素的贡献度,通过要素贡献度的比较,对其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分类;三是学者主要从3 个方面对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评价,一种观点是基于供需视角,认为当前旅游业转型是由旅游消费转型引起的,应当在供需结构均衡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认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还有一种观点是基于要素禀赋结构视角,认为选择何种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应由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
(二)展望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旅游经济增长因素众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许多重要的要素并没有纳入对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如旅游服务。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旅游服务是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旅游服务在旅游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旅游服务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还很少,未来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