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底部斜刺法采血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体会
2023-08-15蔡茵茵陈表喜
蔡茵茵 陈表喜 杨 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渐下降,但先天缺陷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1-2]。相关资料显示,部分先天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或漏诊,一旦发病,对新生儿智力或机体产生损害,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3]。因此,早期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对提高人口质量存在积极影响[4]。足跟底部采血筛查主要在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日常采血过程中,不同的采血方法、技术对采血质量存在一定影响[5]。鉴于此,本文选取76例新生儿,对比分析足跟底部直剌法与斜剌法采血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66例进行足底筛查采血的新生儿,以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3例,男49例,女34例,体重2 500~4 761g,平均体重(3 630.50±24.68)g,胎龄38~41周,平均胎龄(39.38±0.41)周,日龄72~109h,平均日龄(90.52±1.05)h,Apgar 评分8~10分,平均评分(9.04±0.13)分。观察组83例,男52例,女31例,体重2 480~4 840g,平均体重(3 633.65±25.01)g,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27±0.39)周,日龄73~112h,平均日龄(90.78±1.12)h,Apgar 评分8~10分,平均评分(9.02±0.12)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入选标准:(1)新生儿出生时均无窒息;(2)新生儿家属具有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能力;(3)出生>72h:(4)患儿家属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巨大儿、早产儿;(2)存在严重疾病者;(3)家属依从性较差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5)失聪、失语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选取足跟底部直刺法采血。按摩其足跟部,选用棉签消毒(75%乙醇),针垂直刺入足跟外/内侧(深度2~3mm),停3~5s,拔出采血针,将第一滴血舍弃,挤压血液够大时,用滤纸接触血滴采集血标本。
1.2.2 观察组:选取足跟底部斜刺法采血。38℃温水浸泡新生儿足底2~3min,选用质地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同时辅以按摩,握住其足跟部,若新生儿出现哭闹现象,可由家属协助固定。针刺点:足跟内外踝连线和足底中线相交点下缘2mm向外侧旁开2mm,选用棉签消毒(75%乙醇),皮肤、采血针呈30°~40°,斜角刺入(深度1.5~2.0mm),此时若血液可自行流出,则将采血针的针头完全刺入新生儿足底,规避挤压等采血步骤,新生儿应该保持足部向下压低状态,并低于心脏水平线,以便血液能够顺利流出,选用采血片吸取穿刺血液,以左手手持新生儿足部,右手把握采血片靠近血滴,此过程保持稳定可将动作慢下来,待到血液可以渗透入血片后,两手动作要稳,不可让血片触及新生儿的皮肤,以致能够采集到血斑大小能够基本一致。
1.3 观察指标 (1)采血相关指标。一次采血成功率:针刺1针,采足3个血斑(直径>8mm),血液自然流出,且均匀渗透。滤纸血斑质量:滤纸双面血液充分渗透(血斑直径>8mm),且均匀,无污染。哭闹行为发生率:记录患儿采血期间哭闹行为发生次数。对比两组采血时间。(2)对比两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家属负责评估,包含服务态度、采血技巧、注意事项、采血后处理、患儿安抚能力5个项目,满分50分,满意:≥40分,一般满意:25~39分,不满意:<25分。(3)对比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于施针前1min、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参考新生儿急性疼痛量表(NIAPAS)[6]评估,包含面部表情、声音表现、肢体活动,满分18分,得分越高表现疼痛程度明显。(4)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于施针前1min、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选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监测SpO2水平,选用手持式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检测呼吸频率、心率水平。(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采血相关指标 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滤纸血斑质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哭闹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观察组采血时间为(73.65±5.69)s,短于对照组的(118.56±13.47)s(t=27.981,P<0.001)。
表1 两组采血相关指标对比[n(%)]
2.2 两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为98.80%,高于对照组的85.54%,差异显著(χ2=10.099,P=0.001<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对比[n(%)]
2.3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对比 施针前1min,两组疼痛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观察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声音表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对比分)
2.4 两组不同时间段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 施针前,两组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观察组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段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46%,组间差异显著(χ2=4.427,P=0.035<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存在积极影响,通过对遗传性、先天性等疾病进行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相关疾病,进而避免重要器官受到损害[7-8]。足跟底部采血筛查为产科常见操作,采血标本要求收集3个直径>8mm的血斑,若血斑直径<8mm则无法进行筛查,需进行再次采血[9-10]。但由于新生儿足底血液不丰富,不能1次采集足够的血量,甚至要进行多次穿刺,反复穿刺率相对较高,不仅对新生儿造成一定损伤和疼痛,对其家属心理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选取一种有效的穿刺法以降低穿刺率、减轻新生儿疼痛尤为重要。
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大脑皮层组织、神经髓质发育尚未完善,使新生儿在收到疼痛刺激后出现心率增加、哭闹、痛苦表情等现象,无法进行采血工作[11]。唐鲲鹏[12]研究结果中,对新生儿足底部采血选用直刺法、斜刺法,一次采血成功率分别为85.95%、96.67%,血标本合格率88.15%、99.17%。本文观察组采取足跟定位斜刺法,结果显示,观察组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滤纸血斑质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哭闹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直刺法针刺易到达脂肪层,且脂肪层血管相关较少,血运不丰富,易造成采血失败,且采血者手握新生儿足跟力度较大,局部血供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进而引起组织液、脂肪溢出,降低血片质量。而斜刺法结合组织解剖特点,其采血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液较为丰富,且斜角刺入接触面积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减轻因直刺法反复挤压带来的疼痛现象,进而缩短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和标本质量相对较高。
足跟底部采血可对新生儿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还可引起睡眠紊乱、喂养困难等,且反复针刺可引起新生儿痛觉改变、躯体不适等现象。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两组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与直刺法相比,采用斜刺法可有效减轻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家属满意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直刺法采血主要是由于血量不足,需要用力挤捏新生儿足部,进而引起皮肤损伤;采集血量不足,无法渗透到筛查所需要的3个圆圈,需要再次进行穿刺;温度较低,对新生儿足部进行加温,虽能有效提高采血率,但要注意烫伤的出现。而斜刺法无须用力挤压,也无皮肤损伤,且出血快,血量丰富,无须加温,进而减少了新生儿哭闹的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应激反应,进而减轻对生理指标的影响。本文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主要是由于直刺法进针较快,入皮>2mm,针头达到皮下疏松脂肪,但此血管血流欠丰富,是导致釆血量不足的主要因素,且易损伤骨膜、腱膜,增加新生儿痛苦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而斜刺法进针较浅(深度为1.5~2.0mm),此血管较为丰富,且针头斜入针刺部位,与血管接触面积相对较大,故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相对较高,进而减轻新生儿痛苦和损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结果显示,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观察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声音表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斜刺法可有效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斜刺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可行的操作方法,无须反复挤压,进而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筛查足底采血过程中,足跟底部斜刺法可有效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降低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