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知生活为主导的小学写作教学策略
2023-08-15陈巧艺
陈巧艺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小学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思维和夯实文学基础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针对小学生语言词汇积累不足以及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通过开展以感知生活为主导的写作教学,将写作根植于生活,引导学生真实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进而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写出更加生动、更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一、小学写作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时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单纯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将写作视为“命令”,而非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这样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进而使得学生对写作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对写作的兴趣逐渐降低。
2.忽视生活化教育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通常会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讲授的内容也与考试相关,对理论性知识看得格外重要,而忽视了课外的实践活动和对生活的体验、感知,这样学生的知识面被局限住了,只停留在有限的书本和教材中,缺乏有价值的素材作为话题支撑,有时会无话可说或者写出的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在遣词造句和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显得简单、直白,这样的作品很难打动人心。
3.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起着主要作用,他们能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学生写作能力能否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就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一句话作为总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得并不多,而且很少思考如何與学生沟通交流,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不能全面了解学生,也不能真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从而影响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以感知生活为主导的小学写作教学策略
1.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的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这位伟大的语言教育家认为写作素材应该是自然地表达,不是勉强地写,被动地写,更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经验范围。可以说,写作应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真实反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成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基于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运用以感知生活为策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记录下来,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针,是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产物。小学写作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将所见、所闻真实表达出来,抒发真实的情感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并能安排清晰的文章结构和内容层次,使文章更加完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对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细微事物,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将生活作为文学写作的沃土,并以生活为情感的来源,将平时所看、所想、所感记录下来,积累成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逐渐成长为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人,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推动作用。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植物朋友”,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文章,教师先提前布置一个任务:观察自己喜爱的植物,或者从生活中选取一种植物作为观察对象,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植物的特点,与其他植物有什么区别,观察植物的生长特点并记录下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与它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小学生天性活泼,对周围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在校园里、花园里随处可见不同种类的花花草草,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因此写不出细节方面的内容,也很难抒发真挚的情感。而在观察任务的促使下,学生就会产生动力留心观察,观察这种植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独特之处,经过一天天的观察,会发现不同的变化。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学生更多的观察方法,比如在哪个时间段观察,植物在相同时间段会发生什么变化、植物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哪里,等等。学生经过细心的观察,将所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便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文章也会别具一格。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作灵感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提升学生感受能力、渲染情感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感知生活策略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由于小学写作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讲授的知识也是以课堂授课为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目光停留在有限的书本知识上,对外界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搬到课堂中,或者引导学生参加生活中的某项具体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验,这样不但能产生强烈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将这种情感运用到写作中,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动人、更有感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只有技巧、缺乏情感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引导,创设更为合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更丰富的情感,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见解和看法。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了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岁月,表达真挚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展示一段与童年的玩伴一起掏鸟蛋、过家家、帮扶老人的视频片段,或者展示一次难忘的家庭活动等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将脑海中重现的经历和所产生的情感记录下来,作为本次的写作素材。比如,小时候父亲经常把自己“举高高”,让自己“坐飞机”,把自己抛向空中。如今自己长大了,父亲年老了,不能把自己再举过头顶了,想到这一刻,感觉自己长大了,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在明确本次写作主题的基础上,对文章结构进行架构,并进行整篇文章的写作。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还可以学过的课文和文章为引导,如本单元中的《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这两篇文章,作者萧红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从文中“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有趣的文字营造了生活的氛围,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有趣的故事,进而将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表达出来。
3.借助生活事件,激活写作思维
小学写作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夯实学生的文学基础,实现情感的升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拥有足够的词汇量,因为这是進行写作的基础,对丰富写作内容、提升文章质量有直接关系。同时,思维能力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为了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要借助一定的生活事件,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同时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生活式的提问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帮助学生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生活万花筒”,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在你曾经历的事情中有哪些最让你难忘,或者你觉得生活中最多姿多彩的事是什么,为了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请你仔细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见闻与同学分享,比如过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位远方朋友的礼物、上次考试得奖了、和朋友组成“种植物”兴趣小组。这样的生活感知,为接下来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让学生将文章描写得细致入微,教师还可以老舍先生的《猫》当作范文,比如老舍先生是怎样描写猫的生活习性的,文章中哪些词可以表现出猫的特点……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完善评价机制,提升作文水平
课堂评价是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评价的主体,而且也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很难发挥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很难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感知生活策略为主导的写作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写作评价机制进行完善,不能认为生活只起到积累素材的作用,而是要通过写作感知生活,由写作回归生活。完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点评三方面结合,另一方面除了对作文内容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写作的过程进行评价,如在对生活观察后获得了怎样的认识、产生了哪些情感、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怎样的改变等,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让学生提升作文水平,而且能更加积极地感受生活、品味生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创新教学策略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感知生活策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品味生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实现写作思维的发散,同时得到情感方面的升华,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以及作文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