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法,高效写作
2023-08-15孙肖娟
孙肖娟
在新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从更高层面认识写作教学的核心意义,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教学理念、方法也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逐步落实。然而和当前综合改革大背景下的教育要求以及学生阶段性成长的需要相比,目前的写作教学工作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依旧暴露出了认知低维、思路单一、写作手法机械等不足,对其后续写作素养的提高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体系性、长效性、多元性的策略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设计教学方案:
一、在写作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理念
唯有“有的放矢”,方能“箭无虚发”。基于这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写作指导中转变过去的“老想法”,率先对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多元情况开展准确、具体、能动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借助于多方向、多形式的渠道获取可观的资讯,根据这些资讯去设计、执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同时体现出有关工作模式的能动更新,通过这些措施将“精准提升”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写作指导中。
1.扩大对写作学情的搜集范围和渠道
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小学生之间会在方方面面呈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均会在他们的写作学习中被充分表现出来。立足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结合写作教育理念发展的具体内容、要求建立更为完备的学生学情档案体系,将不同学生的写作基础、思维模式、认知水平、行文习惯以及兴趣、性格等特点纳入学情搜集的目标范畴之内,并进一步构建“课上+课下”的复合信息获取渠道,通过这样的方法绘出最为逼真、清楚、详细的学生写作风貌图,从而为后续指导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本学期或本月内各项考试中的作文内容单独整理到一起,结合不同的题目、体裁等要素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以之为依据判断每个学生的作文长短板分布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进一步扩大师生互动的范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己进行问答对话,并结合学生“思路”“语言”“情感”等主题的表述情况获悉他们的作文水平和趣味取向;下课之后,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就一些生活话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与作文有关的兴趣,进而掌握他们的经验积累情况,等等。
通过这样的举措,教师能在开展正式的教学工作前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目前的水平、短板、发展方向并对其成长的维度进行初步预判,使写作指导变得更具目的性和科学性。
2.根据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方案
之后,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设计、执行工作。具体而言,要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两点准则:第一,体现“适配”的准则,在确定指导计划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时务必要切实考虑、尊重学生目前的写作水平,同时注意对一些挑战性成分的适当融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体验中达成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目标;第二,要体现“扬长补短”的准则,一方面对学生的作文长项的发挥提供足够的平台,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目前的作文短板开展靶向补齐工作,确保学生的写作能力框架变得更加完整、平衡、牢固。
比如,对于那些“底子”相对薄弱的“后进生”,教师不妨在指导过程中重点突出对常规表达方法、基本结构设计等低难度项目的集中講解,并引入一些“中规中矩”的范文的赏析指导,同时在训练模式的选择上提高“半幅”练习活动的成分比重;而面对那些写作总体水平较高但在遣词造句方面不甚突出的学生,则可将指导的重点放到词句的近义赏读和表达作用分析等专题上,组织更多语篇赏析性题目的训练活动,等等。
如此一来,教师的课堂指导资源利用效率会实现实质性的提升,同时能在主观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课堂具有的价值。
二、丰富写作教学内容
究其核心而言,写作活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借助于文字工具抒发情怀、陈述观点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具体的开展方式和路径可以说是“不一而足”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扭转传统模式下的记叙文指导比重过大的偏衡性格局,有意识地增加对议论性、说明性材料以及散文作文的教学强度,带领学生真正掌握不同类型体裁材料的写作思路、方法,以便于在更深层面、更大范围内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的写作素养体系。
1.引入对议论性材料的专题写作指导
“议论文”是以阐述某种或某些观点,并通过论据提出、论证的方式证明该论点之正确性为目的和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议论文写作对于材料宏观层面的脉络梳理和逻辑构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和情感的感性表露等却没有提供存在的空间。立足于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指导过程中从更高维度出发提升对学生思维逻辑链条的构建效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话题、题目开展论点性的表达和论据验证练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更强的思辨意识和辨析能力,而后结合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议论性题目设计相关的训练任务。
比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后,教师便可根据文章的主题提出“‘帮助他人和‘照顾自己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兼顾”这个话题,组织学生结合这个“思考题”各抒己见并谈谈自己的依据,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将他们分成彼此对立的两方,并组织一场“迷你版”的辩论比赛,最后带领学生根据自己和队友、对手在比赛中提出的观点和论据,整理有关的素材并试着进行以之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作活动。
这样的引导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继而实现综合写作水准的有效提升。
2.引入对说明性材料的专题写作指导
“说明文”是围绕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的一种文学体裁,其语言选择和表述的严谨性、科学性是所有体裁中最为突出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说明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务必从更深维度出发,对学生日常认知和体验进行素材的有效总结、能动利用,结合目标训练内容、方向引导学生开展仿效性尝试,以实现学生对相应的事物、事理进行多角度介绍的意识、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带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记叙、抒情性内容,还可以在情况允许的基础上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为说明文写作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素材和灵感。
这种教学思路让学生的能力体系得到进一步拓展,优化了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和严谨语言构成文字材料的意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汲取素材的良好习惯。
3.引入对散文材料的专题写作指导
在小学阶段,“散文”是一种“出镜率”较低且难度更高的文体,常常是“候补文体”。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方面积累的“底子”作为“启动资金”,重点引导学生提炼记叙材料中存在的情感内容,侧重于塑造学生依托于多种形式的修辞开展直接性抒情的意识和能力,依托于削减记叙文里的故事构建、角色刻画实现能动的“散文改造”,以此让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依托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在写作素养的维度层面实现有效提高,同时对文字所具备的表现力、感染力形成进一步的体会与认知,促成教师作文指导工作的不断完善。
三、完善写作教学的形式
广义上说,任何一种利用文字工具来阐述观点、思想和感情的活动均可看作是“写作”活动,那种标准的“制式作文”绝非写作的唯一面貌。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在写作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拓展的练习方式,不要偏执于传统的“大作文”模式,而要能动地组织诸如“微写作”、读书笔记撰写等练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更加多元、灵活、自由的渠道提高寫作能力,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1.开展“微写作”教学指导活动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学生感觉写作有压力,这种压力在制式作文的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且最主要的就是“凑字”。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大胆引入“微写作”的作文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对应的题目或话题,通过一二百字乃至于“一句话”开展材料撰写活动,通过这样“短而精”的模式完成对文字表达精度、单位容量的提升和写作练习压力的释放等目标。
2.开展读书笔记教学指导活动
“读写不分家”,“写作”是“阅读”的归宿,而“阅读”则是“写作”的前提,因此高质量的写作教学必然离不开与之相伴相生的阅读指导。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在写作指导工作中进一步推进“读写结合”模式,积极带领学生根据当前阶段的写作指导主题、方向读一读那些有较高质量的佳作名篇,建议学生结合这些作品中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有特点的文学角色以及最能吸引、打动自己的主观情怀等完成读书笔记的撰写,让学生得以在这项活动中完成对作品中表达技法、情怀内容的有机理解和深度内化,继而提升写作能力。
在开展以上几方面教学工作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立足于“读写结合”和“生本能动”这两个角度,进一步带领学生在读写综合练习的过程中总结阅读篇目里的故事框架、行文思路和人物的塑造技法,然后鼓励学生把这些成分引入对应的写作中,借助于原作的框架加上新的成分,让学生在更富吸引力的趣味体验中进行写作综合训练。
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和技法仿效,而是要在驾驭文字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表达自我、阐述自我、提升自我,要深入品味、感悟文字的温度和魅力,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真正有质量的佳作。广大教师要切实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写作指导工作的宏观思路,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生本写作能力强化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类型材料的撰写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真实的写作情怀和能动的写作思维,让学生在常态化的训练中形成高超的写作素养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为他们将来更高阶段的写作发展和课程核心素质的成长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