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东林教授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的学术理念及其临床经验撷菁

2023-08-15刘访苏丹林宏城陆立张恒胡邦张迪万星阳周茜邹齐任东林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3年2期
关键词:骶前肛肠直肠

刘访,苏丹,林宏城,陆立,张恒,胡邦,张迪,万星阳,周茜,邹齐,任东林

1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1

2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 广东 广州 510655

3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普通外科 广东 广州 510655

肛肠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疾病,病种繁多,常见的包括痔、肛周脓肿、肛瘘、直肠炎、直肠脱垂、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骶前肿瘤、肛门畸形等,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者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状况的关注度增加,这使得良性肛肠疾病的受重视程度增加。同时,借助于不断更新发展的诊疗技术,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在肛肠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

中医外科与西医外科对于肛肠疾病的治疗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也均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2]。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基于这两类医学技术的特点,致力于实现优势互补与融合创新。临床上,对肛肠手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充分发挥两者各自优势、产生协同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任教授认为,多种肛肠疾病(包括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不应局限于中医治疗方案或西医治疗方案,单一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不一定是最佳,将两者结合起来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案均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是任教授长期坚守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的重要理念之一。

1 学术理念

1.1 提出“爱伤及组织保护”的人文医学理念

任教授认为,医学是一门倍需温情的科学,技术的背后要有情怀与爱,需要充分尊重、关爱患者;外科手术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应是作为一种“实践艺术”呈现,而精细化的手术操作有助于达到此目的。他将这一观点付诸临床实践,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比如,他坚守“少一分创伤,多一分生机”的治疗理念,提出应像爱护眼睛角膜一般爱护肛门部的上皮组织和肌肉[4]。基于不断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指出外科手术的治疗存在局限性与“禁区”,任何技术都有它应用的边界,外科技术也是如此。在题为“吻合器治疗痔病——‘爱恨’相随15年”的讲座中,任教授提到将吻合器用于痔病的治疗已不再重点关注其疗效,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以尽可能减少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防止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5]。

1.2 提出“带瘘生存”理念与“以时间换取功能性治愈”理念

关于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任教授提出“带瘘生存”理念[6-7],并认为“带瘘生活”应被重视。当病情十分复杂的患者不具备手术治愈的条件,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时,“带瘘生活”可作为一个治疗原则加以选择。肛瘘是良性疾病,其对患者的危害有限,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效果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问题。此外,他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发现肛管括约肌间后深间隙残留感染是复杂性肛瘘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8],为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采取以挂线法为主要技术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倡导“适形挂线”,即根据瘘管的位置、挂线部分组织量来决定挂线方式与松紧,使病情处于非活动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仍是肛肠外科中的棘手问题。手术引发的机体组织创伤、肛门功能的损伤及术后复发,是医患双方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近20年来,“保留肛门功能”理念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升高,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目标不仅在于治愈,也在于保留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近10年的临床实践成果也体现出业内在复杂性肛瘘的精细化治疗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任教授提出“精确诊断”“解剖学切除”“以时间换取功能性治愈”等理念[9],结合中西医新型(改良)手术方式,使得诸多深受病情困扰的复杂性肛瘘患者,特别是经多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在获得疾病治愈的同时,保留了正常的排粪、控便功能,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改善。

任教授团队关于“肛管括约肌间后深间隙在复杂性肛瘘形成和治疗中的意义”系列课题研究成果被全球结直肠外科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Rectum重点推荐[8],同期,前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结直肠医师协会主席J.Graham Williams 教授发表了题为“Complex fistula-in-ano:a small step forward in un⁃derstanding?”的专家述评[10],这是首次由结直肠外科领域权威杂志和全球知名的医学教授,针对由中国医师所提出的关于复杂性肛瘘诊疗的观点及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和点评。Williams教授认为,任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可看作是对肛瘘的“腺源性感染”经典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用于解答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部分困惑。

1.3 推广痔病“微创治疗和无痛化管理”理念

对于痔病患者,任教授推广个体化诊治理念及“微创治疗和无痛化管理”理念,在传统中医“齿形结扎治疗内痔”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选择性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tissue-selecting technique,TST)[11-14]。任教授不仅多次在国内的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上讲授关于痔病治疗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还多次受邀赴美国、韩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目前,TST在全球范围内的35个国家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任教授牵头编制的《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中,首次纳入中医有关痔病诊疗及痔病微创治疗的内容,用以指导痔病的规范化诊疗[15]。此外,他牵头制定了《痔芍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指南(2017 版)》《聚桂醇@内痔硬化注射疗法专家共识(2021版)》等[16-17]关于痔病诊治的临床指导意见。

1.4 倡导“无出血技术”理念

基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微创技术、精细解剖操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等的临床实践,给结直肠肛门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任教授认为,“微创”不仅是指在腔镜下实施手术,这种治疗理念还应该贯穿于结直肠外科的所有开放手术。在实施开放手术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应用“微创”理念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爱护及最大化保留正常组织对于患者的康复很重要,同时也应成为评价手术质量的一个指标。

基于现代外科的“微创技术”“无接触技术”“不输血外科”理念,任教授倡导在肛肠疾病手术中应用基于精细解剖操作的“无出血技术(no bleed⁃ing technique)”。他认为,虽然术中出血量不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唯一指标,但是它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除医师的操作技术和术野显露技巧外,术野出血情况是决定能否获得清晰术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医师可凭借自身的手术技巧及精细化的手术器械,精细解剖,建立清晰层面,通过“预止血技术”预防、控制出血,将术中出血控制在最低程度。

以直肠癌手术为例,任教授指出,以往开展直肠癌手术,术前备血、术中输血基本上是常规步骤,但是目前的高质量的直肠癌手术术中出血有望控制在很低的程度,甚至是10 mL左右。在直肠癌手术过程中,他通过“预止血技术”,预先结扎切断癌灶的血供,直视下沿直肠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之间的疏松组织间隙锐性游离,用超声刀仔细游离切断直肠系膜和侧韧带(在直肠前间隙也可用超声刀仔细游离直至直肠远端“裸化”),如此实施操作之后的术中出血量很少。任教授认为,“无出血技术”不仅是一种理念,它也是可行性很高的外科技术。理论上,“无出血技术”具有相比“无接触技术”更强的可操作性。正如“完全无接触”一样,“完全无出血”显然并不现实,但是医师应在“无出血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地通过“预止血技术”预防、控制出血,以达成更高质量的手术操作。

1.5 推崇“整合盆底医学”概念

针对盆底疾病,任教授推崇并践行“整合盆底医学”的概念。他认为,对于盆底疾病,诊断与治疗都应把盆底组织结构视为一个整体,不应以器官或组织的构成的不同将它们割裂开来,需要予以多学科联合诊治。基于“整合盆底医学”,任教授针对直肠脱垂创新性地应用保留器官、修复盆底功能的“盆底悬吊术”[18],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对于盆底恶性肿瘤,施行根治性手术的目标应是最大程度获得肿瘤治愈和保功能,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任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探索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在局部晚期直肠癌和局部复发性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9]。此外,任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探索涵盖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结直肠肛门部位的盆底疾病的临床诊治,加以融合盆底功能康复学,“整合盆底医学”学科体系得以逐渐发展与完善。

1.6 提出基于“益气活血、理气通腑”理论的快速康复理念

对于腹部术后患者,为促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任教授在中医整体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益气活血、理气通腑”理论的快速康复理念,将小承气合剂应用于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小承气合剂是在经方小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入丹参等药制成,其可有效促进腹部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胃肠动力,且不增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的风险,安全性良好,有助于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1.7 提出防治结直肠肿瘤的“通、健、长、心”理念

对于结直肠肿瘤,任教授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根治性手术是“除邪”的重要手段。在施行手术治疗的同时,重视中医中药的全程干预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在中医“除邪务尽”原则的基础上,任教授提出了防治结直肠肿瘤的“通、健、长、心”理念。“通”,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治以“理气通腑”为法;“健”,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健脾”的重要性,治以“健脾益气”为法,方以四君子汤加减;“长”,强调“术后创面的修复及伤口生长,促进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性,治以“扶正祛邪、祛瘀生新”为法;“心”,强调“心神,情志”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治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为法。“通、健、长、心”理念已拓展应用于“六腑”相关疾病,如今已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认同和肯定。

此外,任教授应用现代中医诊疗设备——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及体质辨识仪,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及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客观辨证,采用中医中药干预,在预防内镜下切除术后腺瘤周期性再生,减少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及转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基于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他发现大部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及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脾气虚弱、气阴两虚、癌毒集聚等特点,提出益气养阴抗癌方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1.8 践行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防治”理念

目前,结直肠癌的主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防治策略仍然是“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也契合中医对于疾病防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鉴于结直肠癌可预防,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手术耐受性较非恶性肿瘤患者偏弱且术后存在复发风险,任教授在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中践行“中西医结合防治”理念,并强调在结直肠癌治疗及预防复发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应用中医药的重要性。

任教授认为,从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发展成为结直肠癌,这一过程可长达10 余年,这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开展防治工作。他认为,结直肠癌是可被有效预防的,随着恶性肿瘤年轻化的趋势,建议对40 岁以上患者术前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部分良性肛肠疾病患者合并结直肠癌的可能[20]。结肠镜检查虽然被认为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但任教授认为结肠镜检查是不完美的“金标准”。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要求导致患者的检查依从性降低,医患双方对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诊查决定都存在一定的顾虑。他认为,理想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应具备以下特点: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依从性高,价格经济。2019年11月,任教授牵头开展首届“结直肠肿瘤早诊早治国际高峰论坛”暨“肛门直肠良性疾病术前粪便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价值”项目[21],采用“长安心”粪便DNA 检测技术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为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提供新方法。2021年9月,任教授参与研发的表观遗传学技术CD8+MeTIL研究成果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英国肿瘤免疫治疗学会会刊,IF=13.7)发表[22]。这项技术可以精确地定量评估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浸润丰度,为肿瘤微环境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定量观测工具,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肿瘤中心部位CD8+T细胞浸润水平与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有关,其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23],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CN202011176816.1)——用于评估组织免疫反应和诊断预后的D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中医中药在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复发等方面的应用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将中医体质学说与辨证论治思想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优化策略可作为开展肿瘤防治研究的新思路。

2 临床经验介绍

2.1 脱垂性痔的吻合器治疗选择

10%~20%的痔病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24]。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of prolapsed hemor⁃rhoids,PPH)适用于脱垂性痔,与传统的Milligan-Morgan(开放式)痔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微的优点。随着PPH 的广泛开展,PPH 术后出血、排粪困难、吻合口狭窄、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引起了医师的重视。

基于多年对痔病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任教授主张对正常肛垫组织珍视与爱护,并指出“痔手术应是功能性肛门成形术”,坚持“不同痔,不同治”的治疗理念,提出了TST 术式。根据器械型号大小的不同,TST 可分为TST33 及TST36,与传统PPH 相比,TST 有如下优点[14,25-27]:(1)使用特制的肛门镜,具有开环式“窗口”,只暴露痔上黏膜,从而进行选择性切除;(2)保留了痔核间的黏膜桥及无症状痔核区的正常黏膜,减少钛钉数量,避免产生环形瘢痕,有效预防肛门狭窄;(3)保留肛垫,肛垫区域无手术创面,加之所切除的痔上黏膜较少,使患者术后具有较为理想的排粪反射和精细控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局部坠胀不适感和急便感。此外,在TST术后管理方面,建议术后2 d内常规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术后第1 天予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改为半流质饮食,术后第3天改为普通饮食;结合患者的排粪情况及疼痛情况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近年来,有临床研究证实了TST 治疗Ⅲ/Ⅳ度痔的有效性[28-30]。Zhang 等[31]进行的一项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Milligan-Morgan(开放式)痔切除术、PPH相比,TST在减少术后尿潴留、肛门狭窄、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2 腔镜型切割闭合器治疗直肠阴道瘘

直肠阴道瘘是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之间由上皮组织形成的异常通道,患者常诉气体、液体、粪便从阴道内排出,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直肠阴道瘘少见自行愈合,多需要进行手术修补。任教授认为,对于直肠阴道瘘患者,一方面需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另一方面要基于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些是临床诊疗的重点。不同病因引起的直肠阴道瘘存在各自的特点:产伤是引起直肠阴道瘘的最常见原因,需要重视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炎性肠病也是引起直肠阴道瘘的常见病因,炎性肠病是否处于活动期及是否合并直肠炎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肛门直肠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及放射性治疗引起的直肠阴道瘘,术前需明确是否有肿瘤复发的征象,若存在肿瘤复发征象则手术修补不能带来临床获益。

直肠阴道瘘的治疗虽然历经了百年历程,但疾病治疗效果仍欠理想[32]。基于直肠阴道瘘的疾病复杂性、病变多样性、手术难度大、手术失败率高的特点,任教授提出了使用腔镜型切割闭合器治疗直肠阴道瘘的方案[33-34]。此术式主要适用于中、低位,瘘口直径小于2.5 cm,非炎性肠病所致的直肠阴道瘘,临床疗效良好。术前应常规使用排粪造影检查了解瘘管的大小和位置,使用MRI 检查辅助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并完成清洁灌肠及阴道灌洗;术前30 min 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建议使用抗生素至术后72 h),术后48 h取出阴道内填塞的纱布,当单日引流量小于5 mL时拔除会阴部切口引流管,术后第7天开始进食,术后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及性生活。

2.3 骶前肿物的多学科联合诊疗

骶前肿物发生在骶前间隙,组织来源多样。其中,国外统计数据显示骶前肿瘤发病率仅为1∶40 000[35]。骶前间隙内存在多种组织结构(包括血管和神经),由于其胚胎发育过程较为复杂,故可见到多种病理类型的骶前肿瘤,而骶前肿瘤属于结直肠盆底外科的疑难疾病。

骶前肿物可分为先天性肿物与后天性肿物。在先天性骶前肿物中,发育性囊肿占据了较大比例。骶前发育性囊肿并非单一疾病名称,而是对多种骶前肿物(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尾肠囊肿等)的总称[24]。任教授指出,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年轻医师经验不足,导致疾病初诊时易被误诊而接受不恰当的手术治疗,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MRI 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诊断和确定手术设计。一经发现骶前发育性囊肿,需要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囊肿有恶变的可能;其次,囊肿可能会继发感染,从而增加彻底切除的难度,术后感染和复发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最后,早期没有处理的囊肿会逐渐增大,使完整切除变得更加困难。常用的手术入路包括前入路(经腹)、后入路(经骶尾)和腹会阴联合入路。由于骶前间隙位置特殊,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入路的选择直接影响切除效果。任教授认为,术前MRI 检查结果提示囊肿上极低于S3平面的患者适合经骶尾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经骶尾入路的优势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于中、低位的骶前囊肿,经骶尾入路具有操作空间大、术野暴露好的优势,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切除尾骨、甚至部分骶骨以更充分暴露囊肿;(2)手术可以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助于减少肠粘连等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3)经骶尾入路相比经腹入路可以更好地保护直肠,尤其当囊肿并发感染时会与直肠后壁紧密粘连,随时采用直肠指诊作引导和检查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直肠损伤。

目前,人们对于骶前肿物的认识仍存在一些盲区,导致部分肛肠外科医师对骶前肿物的了解有所欠缺。同时,病变位置存在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稍有不慎便会误伤,且一旦损伤则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制定的第三版《结直肠外科学》提出,正因为骶前肿物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给肛肠外科医师带来了挑战,故建议盆底外科手术在具有丰富经验及精湛技术的医师指导下进行。任教授指出,对于病情非常复杂的病例,单独由肛肠外科医师进行手术处理存在局限性,需请骨科、病理科及放射科等多学科医师协作,以期术前明确诊断,术中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4 益气养阴抗癌方防治结直肠癌

任教授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及中医药多渠道、多靶点的优势,总结出防治结直肠肿瘤的经验方——益气养阴抗癌方,该方组成: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甘草6 g、黄芪20 g、石斛6 g、乌梅15 g、三棱10 g、莪术10 g、山豆根4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该方主要功效:健脾益气,养阴固本,消癥散结、清解癌毒。以四君子汤为君,以大剂量黄芪为臣,君臣共奏以达健脾益气、补中固本的目的;辅佐三棱、莪术、山豆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以达消癥散结、祛瘀除癌的效果;以石斛、乌梅为使,将药性引入脾胃,进而入肾,同时,利用石斛、乌梅养阴敛阴之功,旨在阴中求阳、阴中固阳,进一步加强四君子汤及黄芪的益气固本之效。以此配方,实现扶正祛邪之功。

2.5 小承气合剂治疗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小承气汤为《伤寒论》中“轻下阳明、清燥除痞”的代表方。小承气合剂则为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芪、当归、熟地、丹参配伍成方。方中以大黄15 g 为君,清热祛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以厚朴15 g、枳实15 g、黄芪20 g为臣,在增强行气除满之功的同时,补气理气,缓和单纯峻下耗气的弊病;以当归15 g、熟地15 g为佐,补血活血,润燥养肠,使泻下不伤正,以补利通;以丹参15 g 为使。将诸药,尤其是补益药之功散布全身,同时清心除烦。该方具有“轻下不伤正,益气助行气,补血润燥兼养肠,清心除烦解秘忧”之功。

术后麻痹性肠梗阻(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POI)是发生率较高的腹部术后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延迟排气排粪,伴有腹痛、腹胀、恶心等表现,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预后。任教授将小承气合剂应用于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多项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承气合剂有助于促进结直肠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促进胃肠术后吻合口愈合,且不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36-40]。

2.6 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处理局部晚期直肠癌和局部复发性直肠癌

尽管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可使部分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有获得肿瘤病灶完整切除的机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约6%的直肠癌初诊即为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此外,局部复发性直肠癌(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LRRC)的发生率(5%~18%)亦不可小觑,这些患者的治疗给医师带来巨大的挑战。LARC 及LRRC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盆腔痛、里急后重、癌灶出血、直肠异常分泌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任教授团队近年针对此类疾病不断探索并开展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pelvic exenteration,PE),即整块切除盆腔多脏器及其邻近组织的外科技术,旨在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延长患者的寿命[19]。

任教授指出,PE 正逐步成为一部分的存在全身多处转移的直肠癌患者及其进展为恶病质状态前的挽救性根治手术,但施行PE必然以牺牲患者躯体器官完整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为代价。因此,手术团队需在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坦诚沟通,反复权衡手术利弊,评估手术风险及手术获益,谨慎完成决策。

3 小结

本文围绕复杂性肛瘘治疗,痔病治疗,结直肠肿瘤防治,结直肠手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对任东林教授在数十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所形成或推崇的学术理念进行综述,并加以介绍其关于诊治脱垂性痔,直肠阴道瘘,骶前肿物,结直肠癌,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及局部晚期直肠癌、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等肛肠疾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肛肠外科同道开展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为推动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的发展提供助力。

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与本文相关的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骶前肛肠直肠
骶前囊肿的诊疗探讨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骶前囊肿合并感染误诊误治一例
18F-FDG PET/CT显像对直肠癌术后骶前复发的诊断价值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中医护理干预肛肠术后患者排便50例
针刺联合坐浴治疗老年肛肠术后疼痛50例
骶前囊肿继发感染2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