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知行合一逻辑
2023-08-14欧庭宇
欧庭宇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员干部尊重历史规律、顺应发展趋势、践行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品格,体现为对理想信念不动摇的执着精神、遵循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风骨、勇挑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防患未然的预见精神等形态。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阐释不乏真知灼见,但对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亟待深化。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遵循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化与外化规律,从思想认知、能力提升、行动自觉等环节来锤炼党员干部的精神品格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1],意味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能浮于表面、停于形式,须探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何要求、有何价值及如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进一步回答党如何始终保持历史主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认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前提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来看,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一种指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一种风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一种底气;这些意味着有志者担当,不屈者自信,实干者无畏。为此,要形成历史主动精神的理性认识,可从历史担当、历史自信、历史自觉等维度,深刻把握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历史担当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志气
“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古诗词告诫我们,志向既是指引人掌握历史主动的规律,又是人掌握历史主动的必备要素。党员干部是善于顺势而为,用理论追问、道路探寻、自我革命等方式完成从被动到主动、从弱小到强大、从深陷困局到前景光明的巨大转变,得益于主动求变的志气担当。譬如,曾有不少的主义与思潮成为中国仁人志士探索革命道路的“思想幕僚”,均因无法指导中国革命,“水土不服”而昙花一现,但唯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思想武器,是与 “共产主义理想”一脉相承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灯塔照亮了顺应历史大势的人间正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立场思考和探索历史大势的思想武器,指引党员干部始终根植人民而不断推进伟大历史创造。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创造力,依靠广大人民的磅礴之力创造历史伟业,掌握历史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6]。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历史,尤其是民族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至今令党和人民依然刻骨铭心、余痛在心,始终用历史担当彰显中国人的志气,保持所向无敌、高歌猛进的姿态实现中国梦,绝不接受任何“教师爷”的发号施令,牢牢掌握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
(二)历史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骨气
为人可以没有丝毫傲气,但不可丢失任何骨气。党员干部的骨气是基于高度的历史自觉而表现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始终保持不卑不亢、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彰显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指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但不可忘记核心技术是不能“等靠要”而获得的,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获得的。党员干部之所以能保持历史主动精神的骨气,得益于近代救亡史的教训、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的历史清醒,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基于历史方位、历史机遇、现实矛盾的顺势而为,从而掌握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2]这种历史自觉不能离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为理性认识党的历史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需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主动意识和能动表现。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和遵循历史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结合,逐渐在历史自觉中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特别是加深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的认知,有助于强化党员干部的价值立场和实干精神。要在精神上始终保持主动,“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3]。譬如,不惧砍头的夏明翰、“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不为名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邓稼先、愿将赤胆守边疆的卫国戍边英勇官兵等英雄人物,用高度的政治自觉诠释了党员干部的风骨是一种逆境涅槃、自强不息的气魄,是一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气节。同时,“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党员干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熏陶,譬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涵育了党员干部不屈权贵、自尊自强的骨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塑造了党员干部“不惹事但不怕事”的良好品格,炼就了党员干部讲风骨、重气节的政治品格,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不断攻坚克难、急流勇进。
(三)历史自信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底气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10],旗帜鲜明指明了历史自信是党员干部掌握历史主动的底气,是在肯定党的历史实践和历史成就、人民的伟大创造、百年奋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高度自信的积极心态。历史自信源自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使党对过去的历史智慧和历史规律的把握愈加深刻,對未来的前途命运的掌控愈加主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变革,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复兴等已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奋斗过程,取得了从四分五裂到高度统一、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从饱受欺凌到自强自信的历史性飞跃,这些历史性成就铸就了历史自信。同时,历史自信源自党依靠人民的伟大创造,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地道战、游击战、麻雀战等重要战术,到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成为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再到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均是依靠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作用而取得的伟大创造,成为了党员干部拥有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此外,党员干部的历史自信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带来的精神动力,既有历史与实践对领导身份的肯定和认可,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的领航者的重要角色,又有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有望成为具有领先地位的现代化强国,使党员干部对未来前景更加憧憬和更有信心,为坚定历史自信注入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能力提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力量
冯友兰认为,“人们对事物有‘觉解,事物才对人有意义,有价值”[4],意味着深刻认识发扬历史主動精神对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可,或把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干事创业的目标、信念和原则,为党员干部掌握历史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主动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成人”的重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与总结,蕴含着“如何梳理历史进程”“如何形成历史规律的高度自觉”“如何对历史发展的趋势预测”等内容,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历史事实、主动探索规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形成他们对历史主动精神所葆有重要价值的高度认同感。
(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涵养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历史主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高度契合,是彰显党员干部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标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例,党员干部秉持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立对党忠诚、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先进政党组织,成功开辟了带领中国人民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革命道路,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历史主动与政治担当。第一,引导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标准和实践标准的深刻体悟。理想信念是指引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塑造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可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行党史学习教育等途径,引导他们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帮助他们理解忠诚的精神品质、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制度规范,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先烈用历史担当诠释的“对党忠诚”的深厚意蕴,督促党员干部争做对党忠诚的践行者和示范者。第二,提升党员干部对历史规律或发展大势的高度自觉。百年来,党员干部始终把历史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高度统一,遵循客观规律而果断出手,在历史智慧学习和运用中实现了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正是党员干部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因而顺应了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历史发展形势,掌握了取得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等历史性成就的历史主动;改革开放之初,党员干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的审时度势,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主动。第三,塑造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以长征为例,这段革命历程已是历史,但党和人民事业仍在路上,党员干部的竭力奋斗就是新的长征,依旧需要不惧艰难险阻、敢于牺牲的长征精神品质。通过解读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和帮助党员干部理解领导智慧和斗争策略,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我革命武器,激励他们保持奋发进取、刀刃向内的精气神,激发争分夺秒、忧患意识、不惧挑战的斗争精神,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清除政治毒瘤、庸政懒政心态,传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淬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
(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看清和走好自己的路”的综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了“如何看待自己走过的路”和“如何走好未来的路”的问题,彰显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自觉和勇挑历史重担的历史智慧。第一,引导党员干部形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高度自觉性,做到对历史和人民选择党成为领航先锋的尊重。要引导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领悟党的领导是不断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重要性,譬如从大革命失败教训中警醒党的领导权必不可少,党在抗日战争中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成为确保抗战胜利的擎天柱石,真切的心理认同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政治保证。第二,引导党员干部善于与人民大众团结奋斗的历史担当性,做到对发展目标和历史伟业的矢志奋斗。团结奋斗是党和人民共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党和人民收获深厚情谊、事业兴旺的精神标识。情感上,要引导党员干部从感人至深的“彝海结盟”“半条被子”、 人民给解放军提供“推出胜利”的小推车等故事中感受到思想震撼、体验到心灵洗礼,使他们在情感上始终不忘人民情怀和人民情谊,更加主动地深入群众生活,与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在广大人民之间的情感感召下继续团结奋斗。行动上,如同党坚持问计于民的原则推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起草工作,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各方面的意志和利益有机结合,强化了党员干部对党群团结奋斗占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重要位置的政治意识。第三,引导党员干部贡献发展理念或智慧的历史创造力,做到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主体能动作用的高度统一。新发展理念作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思想,要从过去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强化党员干部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思想认知,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平衡性、公平性、人民参与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从而在高质量发展中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党员干部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主体,他们的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党和国家防范化解风险的效度、力度和深度。譬如,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党通过争取人民力量,采取长征、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等策略,防范化解可能葬送革命的重大风险挑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主动。一方面,引导党员干部认清防范化解风险的角色定位。现阶段,党面临全球治理主导权的竞争愈加激烈,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冲在风险战役的最前线,成为引领全民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标兵和先锋,进一步坚定广大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另一方面,引导党员干部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从居安思危来讲,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忧患意识,可引导他们重温“三个务必”重要思想、省思国内外正反实践经验教训、党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最新重要论述等,提升党员干部从坏处着眼思考、敢于斗争的意识,不惧怕“灰犀牛”和“黑天鹅”,以高度的历史自觉认识规律,并以坚定的历史担当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亮剑。从化解危机来讲,要引导党员干部把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用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分析和应对各种风险和矛盾的科学指南,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帮助党员干部应对风险。
三、行动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最终目标
知行合一的逻辑指引行动自觉是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即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环节,是运用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通过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的回顾和总结发现,要做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就离不开回答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重要问题,也是以高度的行动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路径。
(一)践行人民至上的历史使命,汇聚砥砺奋进的人民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坚持”集中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首要内容,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问计于民与服务于民。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确保党员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方向正确。党的百年奋斗始终跟人民立场密切关联,把人民利益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始终打成一片,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党在历史迷雾中淬炼纠正错误、掌握主动和敢于斗争的能力。所以,在干事创业的任何时刻,党员干部都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与“唯政绩”的劳民伤财行为作斗争,在践行历史使命中击溃主观唯心主义,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跟正确的方向保持一致。第二,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党员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取向正确。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应不怕人民群众“占便宜”,要全方位、多层面地考虑人民群众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情怀。第三,坚持问计于民与服务于民,确保党员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机制顺畅。党员干部要学会向人民拜师学艺,甘当人民的“小学生”,广泛征集民声民意民智,使党的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更有针对性、落实更有彻底性,使党的新赶考之路继续永葆青春力量和战斗力。
(二)葆有自我革命的历史胆略,肩负砥砺奋进的领航重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5],意味着全党上下需要驰而不息
提升党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第一,探索自我革命的战略安排,制定掌握惩治腐败中的历史主动。党把全面从严治党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视野中,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既使治本寓于治标环节,使党员干部因畏惧惩戒而“不敢腐”、因制度严密而“不能腐”、因觉悟提升而“不想腐”,又增加了反腐宽度和治本强度,坚持严的主基调毫不动摇,驰而不息地对“老虎”“苍蝇”“狐狸”的全面打击,从而掌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动。第二,统筹自我革命的预防机制,争取预防腐败过程的历史主动。党既要从腐败的源头抓起,将日常监督管理的反腐防线布置更加靠前、更加严密,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在防腐建设中掌握主动,又要从制度上压缩党员干部使用国家权力的寻租空间,促使党员干部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自觉、清正廉洁的政治自觉。第三,科学认识自我革命的客观现状,争取根治腐败中的历史主动。为应对“熟人社会”和敌对势力散播的错误思潮,党不能因为腐败病原体的顽强性和反弹性而妥协退让,要深化对腐败问题进行规律性认知,不断从实践中揭示和把握规律,遏制党员干部的工作心态,从而在根治反腐败斗争中获得历史主动。
(三)运用独立自主的历史智慧,发挥砥砺奋进的发展优势
中国梦为何能指日可待,关键在于党始终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始终不变,赓续和实施独立自主的历史智慧和可行方略。第一,赓续独立自主的历史智慧,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主动。党从革命实践中探索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智慧,到社会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注重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的思路取得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等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动权。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人民的意志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主心骨和领航者,拥有了独立自主精神的主体自觉。第三,展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属性,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的国际担当。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越走越广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被一些国家视为“眼中钉”,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方式,积极与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践,使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开放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不断在对外开放的深度融合中夯实独立自主的基础,增强我国推进独立自主的主动权。
(四)坚守理论创新的历史自觉,彰显砥砺奋进的真理动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马克思主义的“行”在于能不断解决中国面临民族复兴的一系列历史性课题,使中国摆脱了过去贫穷落后的凋零景象,转而成为世界前列的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展现理论创新的科学属性,在夯实伟大真理的理论厚度中掌握主动。理论创新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坚守、主体的历史自觉和时代自觉,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继续强化问题意识而“讲出新话”。譬如,为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用《实践论》《矛盾论》全面具体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面,展现理论创新的实践属性,在推进伟大真理的实践运用中掌握主动。理论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喊口号、做样子,而是“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譬如在意识形态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等,从而在“理论照进现实”中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红军长征史”(项目编号:21&ZH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3.
[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6.
[4]田文军.冯友兰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8.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4.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8.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