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极核引领作用

2023-08-14何渡

重庆行政 2023年3期
关键词:都市区主城双城

何渡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重庆市委高度重视,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并聚焦目标任务出台“十项行动”和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四项清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奋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重庆市委“一号工程”部署实施以来,全市上下尤其是主城都市区积极行动,呈现出一派奋勇争先、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结合产业、区位、发展空间等优势,重庆市九龙坡区践行战略,抢占先机,健全完善“一把手”抓“一号工程”体制机制,提出了“争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排头兵”的总体目标,项目化清单化,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工作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深度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从如何理解、如何把握、如何作为三个方面,浅谈对主城都市区如何推进实施好市委“一号工程”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充分理解提升主城都市區极核引领的重大意义

做大做强都市圈、强化极核引领、全面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有效路径。主城都市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更应该立好标杆、做好示范、当好先锋。具体要在实现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产业能级大幅跃升、改革开放能级大幅跃升、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生活品质能级大幅跃升等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发挥极核引领作用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方向指引和责任担当

“增长极”“动力源”“贡献度”是“一号工程”明确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极”是双城经济圈的国家定位,“核”是双城经济圈的核心部分,“极核”是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组成。塑造重庆主城都市区的极核引领力是打造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强劲“动力源”核心,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核心力量。

(二)塑造极核引领力迫切需要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

只有不断增强主城都市区核心功能承载力、产业发展内生力、能级位势辐射力、创新驱动影响力、开放合作吸引力,才能实现产业最集聚、配套最完善、环境最宜居、消费最活跃、治理最智慧、人才最向往,更好地把重庆主城都市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三)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是更好服务于全国大局的需要

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下,要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两横三纵”战略联动,就特别需要发挥重庆“两点”“两地”“两高”“四个扎实”“三个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国大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位置明显提升。提升就是要进一步迭代升级,使重庆主城都市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的贡献度越来越大,主城都市区“极核”做大做强了,带动力强了,自然就能辐射引领、联动带动周边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主城都市区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目标定位

《重庆市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7年,主城都市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在中西部领先,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一)进一步明晰主城都市区发挥极核引领作用的首要任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来,重庆主城都市区已扩容至21个区,总面积2.87万平方公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是全市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具备“主要承载地”和“主战场”的实力,为全面发挥极核引领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动方案》中,第一项就是实施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这就明确要求主城都市区在发挥极核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上,必将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

(二)进一步表明主城都市区已经具备极核引领的条件

2022年,重庆主城都市区常住人口212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3万亿元、占全市的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区增至10个。中心城区极核功能加快提升、主城新区主战场功能不断夯实、同城化发展蹄疾步稳,主城都市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是全市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为全面发挥极核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明确主城都市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主城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要从2022年的2.23万亿超过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4%;常住人口从2122万提升达到220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80%”和“初步建成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等五大目标。当然,发展目标任务还应该包括主城都市区推进实施《行动方案》中的其他相关行动的目标任务,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等,这些都应该在主城都市区拉高标杆或率先实现。

三、积极夯实放大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作用

一个区域是否起到“极核”作用,是用经济实力与社会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对主城都市区而言,必须切实提升发展能级,体现“一体化”,突出“高质量”,强化“带动性”,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示范引领,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见效。

(一)推动功能承载集约集聚

坚持城市空间重构、功能重塑、经济重整,构建以9个中心城区为核心、12个主城新区为组团的都市区发展格局。围绕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重塑城市功能布局,推动中心城区提能级、主城新区提品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创新运用城市经营理念和机制,加快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实现产业集聚、人口吸纳、城市功能全面提升,联动构建重庆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打造城市“生活圈”,通过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强化主城新区产业配套,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影响力。主城都市区要和成都市联合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等建设,联动承接国家战略储备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建设以及央企疏解项目,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大后方。

(二)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

主城都市区带头融入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成渝双核现代产业体系,狠抓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牵头制定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协作承接规划,促进中心城区和都市新区实现平台整合、招商协同、政策共享、资源互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方面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实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制造业倍增计划和质量提升行动,率先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共建世界制造业集群,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国家网络安全产业、氢能产业等跨省域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引擎。持续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高水平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科技创新共创共享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提质、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采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研发能力,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搭建一批“政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构建“一区(县)一平台”科技创新形态,牵头实施一批“卡脖子”的科技创新重大(重点)专项,牵头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力量。坚持创业引才、项目聚才,积极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建立健全“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激励更多科研项目取得突破。

(四)推动改革開放先行先试

带头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引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打造中欧班列(成渝)第一品牌,推动地区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带动全市域融入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在成渝地区率先实现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吸收借鉴伦敦、东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引领辐射带动的典型经验,切实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纵横网状发展的“中枢”功能,有梯度、有圈层地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产城融合示范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更好地引领辐射带动周边成渝地区城乡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联动成渝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改革项目、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五)推动辐射带动走深走实

强化城市规划统筹,以初步建成“七个城”为目标,做好持续优化、彰显特色、放大优势“三篇文章”,把握“交通”“产业”“功能”“生态”等规划核心要素,分区分类对城市进行高水平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实现功能、交通、产业、空间、人口、公共服务协调匹配。加快健全主城都市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之城,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主城都市区吸附能力。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主城新区延伸,带动毗邻地区设施互联互通、流通高速高效、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渝东北和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川南和渝西融合发展。努力带动全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建功立业。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钟学丽

猜你喜欢

都市区主城双城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十三五”时期重庆主城拟打通170条“断头路”
县域对接融入都市区研究
杭州推进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区经济的对策研究
双城和一周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重庆主城9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