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08-14郭明雯黄可歆

重庆行政 2023年3期
关键词:立德导师队伍

郭明雯 黄可歆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总体方向与重点任务,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顶层,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1]。而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坚守研究生教育质量生命线的关键核心。可以说,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导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好导师的言传身教将对研究生的身心塑造产生深刻的正向影响[2]。因此,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探索和发展的70余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研究生录取人数首次突破50万人。研究生教育迈进新时代,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24.25万人,较2021年增长5.61%。相应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教育部数据顯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研究生导师数量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相比“扩容”,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于“提质”。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生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培养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3]。研究生教育实现学生和导师规模的同步壮大,立足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亟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引路人,研究生导师既要为“学师”,更要为“人师”,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四有”研究生导师队伍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将立德树人内化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三全育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当中,明确要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同年11月,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可以看出,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也为现阶段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4]。

二、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当前落实以立德树人职责为根本任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总体情况较好,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还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研究生导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在我国现行的“导师责任制”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导师遴选、培训和评价等方面有着较大的自主权,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制度不成熟。从研究生导师遴选来看,部分高校在对研究生导师进行招聘考核时往往以科研成果和学历为导向,并未细化考察招聘者政治素养、道德水平与指导能力;同时,在高等教育体系实践中普遍存在“导师身份终身制”的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竞争意识缺失,对学生管理不上心。从研究生导师培训来看,管理部门通常存在重使用而轻培养的弊端,师资力量无法得到迅速地提升;因为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无法对研究生导师的行为进行科学地规范,研究生导师队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研究生导师教学管理来看,高校对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着过度重视科研成果,却忽视教学过程的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知识积累阶段,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忽略教学质量,无疑是对研究生教学课堂传递知识、塑造价值功能的忽视。

(二)研究生导师教育指导能力亟待加强

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指导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能力、学习成效和后续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来看,部分研究生导师教育指导能力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研究生导师指导经验缺乏。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10万研究生导师中,近半数年龄在45岁以下,这些年轻人的加入在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指导的方式方法不正确、指导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二是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部分导师与学生之间只是单向地布置和反馈学习科研任务,忽视导师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信仰塑造,认为研究生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进行培养,而无谓德育素质的培养,单纯以学术成果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导师队伍行政化发展趋势。部分研究生导师往往局限于关注自身发展和职位晋升,除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外还身兼数职,行政任务繁重,导致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分身乏术。

(三)研究生导师身份定位尚未达成共识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部分导师仍旧未明确自己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正人先正己。导师要在学问研究、为人处世、道德品格等方面指导要求学生,就必须先约束好自己。实际上则不然,一方面,导师队伍中存在学术诚信问题。中国研究生教育系统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并未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的考核系统,导致一部分导师在学术生涯中不能严格坚守学术底线,出现学术造假,对个人的发展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害。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行为失范问题。部分导师忽视自己的道德发展,在个人思想和行为方面与师者的身份产生偏差,在社会中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抹黑教师队伍的形象,更是对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和培养环节造成了不利,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落实力度不够

落实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首要任务,但是现实中立德树人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落实情况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是在研究生学习实践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课题研究出发进行理性思维培养,甚少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情怀涵养进行引导和教育,甚至是部分工科研究生导师自身都未能深刻领会人文精神育人、化人的重要意义,自然也无法正确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二是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研究生教育的所有课程都被赋予德育使命,但往往研究生导师在授课过程并没有实现课程思政,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授课过程中都更加偏向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挖掘,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导致专业课和思政课程协同的效果不理想。

三、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求,解决实践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来指导和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一)政治引领: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5]。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落实以立德树人职责为根本任务的研究生教育,积极践行“三全育人”号召,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加强对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自觉主动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此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自觉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守好研究生培养的意识形态阵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最后,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扬奋斗精神,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供给阵地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坚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履行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制度保障: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度建设

首先,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机制。在对研究生导师考核的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遴选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兼优的研究生导师,对于教学培养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师德师风问题的导师要及时采取处罚措施。通过多维度考核机制,抓住入职遴选、资格审查、任期考核等关键点,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性评价,强化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形成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次,完善研究生导师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监督机制,增加多元化的评价监督主体,将研究生导师本人、同事、研究生、科研管理人员等统一纳入评价监督体系中,建立自评、他评、互评为一体的多维评价模式。最后,采取正向奖优与负向问责。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进行考评,对于在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导师进行褒奖,对于不履行导师义务、师德败坏、不关心研究生的导师进行问责批评。

(三)意识塑造:增强研究生导师的使命感和信念感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责任意识和自我角色定位关乎立德树人的成败。其一,各个高校可以依托荣誉体系构建起完善的模范先锋示范平台,在各高校内部树立研究生导师先进典型,褒奖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过人的研究生导师,激发广大研究生导师对标对齐,从思想和行为上激励自己向先进看齐,从而达到全校上下尚美求先氛围的形成。其二,明确导师的角色定位,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导师既扮演着学者的角色,也担任着师者的身份。作为学者,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保持与时俱进的科研敏锐性;作为师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质,与学生保持畅通的交流,帮助塑造学生正确的求学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个人综合素养。研究生导师只有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才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研究生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四)能力提升: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专业素质是研究生导师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党史党建学习。开展网络党史课程、专家讲座、红旅团建等多种形式的党史教育,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形成学党史、强信仰、悟思想的良好氛围,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形成完善科学的思想培养体系,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长足发展。二是开展研究生导师队伍集体培训。以提升培训质量为导向,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三级培训体系,实现在岗导师定期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結合,鼓励研究生导师开展校际交流,为社科研究生导师和自科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平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提升研究生培养指导技巧。三是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专业教育能力。研究生导师队伍内部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或者是学科专门分类成立研究小组,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和专业性,浓厚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导师整体进步。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jg213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晋浩天.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3-03-06(014).

[2]韩雪娇,刘志.试论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1):68-74.

[3]王战军,赵敏.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使命、新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1-10.

[4]付玉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主要特征与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2004—2019年)的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0):131-138.

[5]张政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根本任务的战略思考[J].人民论坛,2020(25):32-35.

作者单位:郭明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部

黄可歆,四川省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责任编辑:粟超

猜你喜欢

立德导师队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爱情导师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