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研究

2023-08-13黄菊香

今天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感

黄菊香

(启东市惠丰小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随着启东市教育局推广的“启润课堂”模式蓬勃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新课程标准和大纲细则,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资源与教学方式,除了注重促进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还要强化情感渗透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开展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笔者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研究”课题浅谈一些心得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1.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研究的缘起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一个人行为、品格人时所产生的情感,只有逐步形成符合正能量的道德情感,才能推动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道德情感也表现为不稳定性,加强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可以弥补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原来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现行课程标准明文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树立法治意识,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提高法治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们确立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研究”的课题项目,期待早出成果。

2.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研究的内涵

唯物主义者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担当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外因,学生全方位把握知识要领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内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妥善处理好学生认知与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密切关注他们情感交流,创新思维意识、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协调发展。

3.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研究的意义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人的情绪可以调节认知和创新过程,而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基于促进作用,学习与工作效率高;反正,一定程度上起破坏、瓦解的作用,学习与工作效率较低。这充分说明了人的情绪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后主导着行动、认知和情绪本身。诸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获得教师表扬过后,就会心花怒放,学习兴趣倍增;当教师予以差评时,这个学生就会忐忑不安,甚至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灵活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奋发图强,学习效果喜人。

3.2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逐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把欢乐还给学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友好合作。

3.3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认知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基础,究其原因,美与情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可见,情感教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每一个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4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秉承“立德树人”的原则,深刻认识到立德既是主要目的,也是重要途径,最终实现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树人不能一蹴而就,务必把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

4.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研究策略

4.1 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情感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所选各个框架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不能安于现状,不能让学生背诵所学的核心概念就万事大吉,应从教学实际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多渠道搜集相应的教学素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于学生的眼帘,让他们荡起情感涟漪,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观点和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以下教学案例版本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始终围绕生活节约用水、水污染和缓解部分地区用水紧张等话题,借助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水教学资源现状和应用情况,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丰富内心情感体验。笔者在执教这节课导入时,先展示了西安、陕西等地区的人将淘米水用来洗手,洗完手后再洗抹布,最后把这些反复使用的水汇聚到大木桶里,以便方便的时候冲刷厕所;同时,指出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国情,以利学生产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怀;然后,展示的了部分地区的企业产生水污染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等重要的道理;最后,展示了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壮观情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2 凸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氛围

在践行“启润课堂”教学模式中,有些教师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学生存在畏惧情绪,甚至不敢正视老师,不能与老师正常交流。长此以往,不能顺利完成对学生开展成情感教育活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务必全方位认识师生互动合作重要性,乐于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和感染学生,逐步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例如:笔者在执教小学道德与法治“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比一比图片中树叶的特点,鼓励他们畅谈自己的感想,并从树叶的颜色、形状、脉络等角度入手,找出树叶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要求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接着,笔者根据大家的研讨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对比模式帮助学生轻松找到各种树叶的差异,最终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3 发挥思辨优势,渗透情感教育

思辨活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式,特别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未雨绸缪,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激情洋溢的思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和分析体验,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笔者在执教“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先提出了一个辩题:好朋友之间是否存在严守对方秘密的义务呢?然后采取正反方针锋相对式辩论:正方认为知心朋友应该百分之百为对方保守秘密;反方认为知心朋友没有为对方保守秘密的义务。随着辩论的深入,最终形成共识:当好朋友之间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也许会伤害好朋友之间的感情的,因此,不必强求知心朋友之间保守秘密。但是,与好朋友相处时必须留意对方的情感感受,否则,好朋友之间的友情的无法延续。上述思辨活动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纯洁、美好的情感,并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重要性和必要性。

4.4 结合生活实际,注重情感渗透

兴趣是激活学生亢奋情绪的先决条件,学生能否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取决于自身感兴趣的程度;若教师采取“注入式”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不会被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编写离不开现实生活作支撑点,两者只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情感渗透中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有些教师在执教“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他们直接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畅谈自己的家乡的美丽景色。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图片的内容比较熟悉,既不能荡起亢奋的情感涟漪,也不能短时间说出自己家乡的奇特风景。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先打开多媒体展示启东市少直镇的自然景象和整体发展面貌,并循循善诱地为学生介绍南阳镇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然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描述各自乡村(镇)的美丽景色,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享受到师生互动合作的乐趣,而且切身感悟家乡美,从而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怀。

4.5 理清三维目标,落实情感启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和遵纪守法的学生。小学生既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道德发展的启蒙时期,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等比较欠缺,其意识与行为缺乏稳定性,往往处于无自制力和无意识状态。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孩子的父母,都无法用枯燥的说教说服、限制孩子们,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同时,教师一定要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情感资源,不断优化乡土教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认真研读教材:全方位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的生活、成长情况,使他们的品德生活目标明确,榜样鲜明,前程光明。

例如:《今天我值日》一课中列举了值日生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引导学生了解值日生的份内之事。笔者先范读对话内容,犹如语文教师上课似的进入导入阶段;然后,让各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个值日生该做哪些事?”展开讨论,他们先后罗列了开教室门、擦黑板、扫地、检查家庭作业和红领巾佩戴情况等项目,从而为圆满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其次,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是基于行政部门为学生提供的免费学习材料,但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本土教材,以培养学生认识家乡和热爱家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为宗旨,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为载体,让学生根据家乡情况和生活环境一起参与补充本土教育资源,使他们的品德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逐步形成符合正能量的人格。

4.6 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情感资源

基础性、风趣性、生活性是目前使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显著特点,不仅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且丰富多彩、余音缭绕,各个章节基本上围绕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行为习惯进行探讨,达到了示范效应,也发挥了“活动园”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分析总结和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悟。

例如: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章节中设计“活动园”既是开启情感教育之门钥匙,又是一个值得学生面对的挑战。诸如在“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内容描述后,该课“活动园”安排了“尝试说一说历史上曾经发生和现实生活中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和“查阅资料,了解胡萝卜、西瓜、葡萄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传播”等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个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在“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节的下方,“活动园”安排了我国历史上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和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他们的杰出贡献;在教材“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一节中,“活动园”安排了“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等活动项目,笔者在执教这些内容时,对学生加强引导、监督、评价机制,让他们沿着既定方向开展探究活动,最后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乐园。

4.7 优化教学细节,促进健康发展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细节都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优化教学细节非同小可,教师除了反复阅读教材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等情况,正确把握课堂上的三个维度,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例如:笔者执教“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一课时,就安排了如下步骤(细节)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五年级学生远比中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强,但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务必积极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所学篇目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人格修养”的内涵与本质属性。

其次,帮助学生了解人格修养的具体内容。针对“诚信”、“求新”、“立志”、“志气与节操”内容要有整体的感悟,一般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不仅要抓住文本做叙述的苏武牧羊等故事研讨,而且要适当补充周恩来12 岁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当代故事,让他们从历史名人身上体会立志成才的积极意义,切身感悟民族英雄、历史伟人等身上的诚信与节操。

4.8 回归生活本真,渗透情感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许多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的内容加以引导,才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苗,逐步感知生活化的知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一般来说,当学生目睹的生活琐事成为学习内容后,就会让原本抽象的内容向具体化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例如:笔者在执教《地球——我们的家园》时,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互联网的信息,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和资源。然后,激励、引导、督促学生聚焦生活中的地球,主动发表各自的观点。由于地球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与生产资源,可谓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笔者及时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一个地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假如没有地球,那么人类就会缺乏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以及其它资源,也就不能在地球上繁衍和发展。为了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笔者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围绕“如果离开地球,我们是否可以生存?”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顿时,同学们立即投入到关乎每个人生命话题的深层次探讨;同时,笔者打开多媒体课前播放了涉及星球斗争的科普幻想剪辑画面,呈现出地球一旦毁灭后的窘境,面对人类生死存亡的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到起来,最后形成共识:人类是千万不能远离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在小学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因为该学科内容非常广泛,小学生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范围、心智能力、认知规律和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在回归生活本真的过程中,涉及的教学案例枚不胜举。诸如马路交通指示灯中的绿色信号亮起的时候,行人方可安全通行;同时,当红色信号灯亮起之时,务必站到斑马线以外耐心等候。众所周知:“中国式过马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家长为了赶时间,居然带领自己的孩子闯红灯,往往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而且给自己的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懂得从闯红灯既是对自己生命健康权的忽视,又是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不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总之,无论是过马路的小学生、上班的年轻人,还是开车的家长、公共汽车的驾驶员,都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杜绝出现闯红灯现象。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教师不仅要向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不断拓宽学生的情感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