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适宜性视角下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策略思考

2023-08-13陈晏娥

今天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幼小课程目标调整

陈晏娥

(定西市安定区南苑幼儿园南山分园 甘肃 定西 743000)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虽然属于紧密相连的两个教育阶段,但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甚至于教育场所的管理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这种断崖式的教育调整下幼儿往往难以接受,因此很多幼儿在步入小学之后往往无法适应小学生活,进而导致了幼儿的学习面临着较多的困境,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的丧失自信,对于幼儿的学习发展甚至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幼小衔接成为了教育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发展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建设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然而就现阶段来看幼小衔接课程仍旧存在着较多的欠缺和不足需要做出优化和调整。

1.幼小衔接课程的现实困境

就现阶段来看,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并不科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进而导致了幼小衔接所达成的教育效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无法帮助幼儿们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甚至还会因为幼小衔接课程设置不当导致幼儿对于学习产生较大的抵触心理,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成长和学习,幼小衔接课程的现实困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分析。

首先,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分析,幼小衔接课程的目标设置不够科学,在很多教师幼儿园甚至幼儿家长的眼中幼小衔接的落实是为了更好的渗透小学知识内容,因此在课程目标设计上以培养幼儿的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为主,这一方面不符合于幼儿阶段受教育主体的认知规律,幼儿在学习理解上面临着重重困境,很容易会打击幼儿自信。另外一方面因为受教育主体年龄相对较小,因此无法保持着严谨谦虚的态度,一旦步入小学发现小学知识都是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很容易会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教育主体接触到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难,但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正,受教育主体的学习将会面临着重重困境。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幼小衔接课程设置中的内容设置仍旧存在着衔接片面且重复的问题,因为在目标设计上更加倾向于小学知识内容的渗透,为了帮助幼儿们更好的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以语文、数学等主流课程为主,并且通过反复讲解的方式来强化幼儿记忆。一方面导致了幼小衔接课程的趣味性降低,另外一方面,让幼儿在幼小衔接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受到影响,不符合于幼儿的真正需要。

最后,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角度来分析,幼儿阶段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游戏活动,小学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核心,分科学习,这两者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不及时的对课程组织形式作出适当的调控,则会导致幼儿们的规则意识普遍相对偏弱,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产生适应性障碍,不利于幼儿的小学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幼小衔接课程仍旧存在着较多的欠缺和不足,无论是从课程目标还是从课程内容亦或者是从课堂组织形式上来看既不符合于幼儿阶段的认知规律也无法满足于幼儿的未来发展需求,需要作出优化和调整。而发展适宜理论可以为幼小衔接课程的优化和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对幼小衔接课程做出有效优化。

2.发展适宜理论下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策略

2.1 课程目标连贯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和课程优化的重要导向,合理的确定课程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而幼儿教育阶段课程目标应当以强化幼儿身体素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推动幼儿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为主要任务,教师在课程目标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当中也需要以此为中心做出适当调节。

发展适宜性理论指出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是有所区别的,教育工作想要更好的促进受教育主体的发展与成长,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应当遵守发展适宜性理论,从身体、情感、社会、语言、美学、认知等多个方面对课程目标做出有效调整,结合大班幼儿、小班幼儿和中班幼儿的学龄特征、认知规律、发展需求、性格特点做出适当的调节。在课程目标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当中需要尤为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幼小衔接课程的建设不应当仅仅集中于大班课程,而应当从小班课程出发到小学课程截止,逐步推进,保障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这样可以在层层递进中强化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既符合于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例如为了培养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小班幼儿中应当着重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中班幼儿中幼儿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这时教师则可以抓住一些生活必备技能对课程目标做出有效调整,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学会自己整理衣服等等,到了大班幼儿教育中,教师则需要适当的提高难度,让幼儿们学会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同时进一步强调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建设。以此为中心将课程设置成体系更好的过渡衔接,让课程目标变得更加连贯,这样幼儿们也可以更加顺畅的融入到小学生活中。

其次,在课程目标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是考量到幼儿阶段受教育主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当适当的弱化智力培育目标,转从习惯、情感等非智力角度着手调整幼小衔接课程。例如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幼儿运动兴趣为主要的培育目标。也需要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价值观念塑造确定为主要的培育方向。更需要通过教育工作的落实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忽略智力发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渗透和教育,一方面以智力培育为活动元素,可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也为幼儿的小学学习和小学生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师在幼小衔接课程目标确定和优化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发展适宜性理论,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现,从更多维度对教育目标做出有效调整。

2.2 课程内容扩展化

发展适宜性理论倡导整合课程观摒弃传统分科课程的认知偏差,教师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和优化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注意到这一问题。因为幼儿阶段受教育主体的学习能力是相对较弱的,且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以单一的课程知识为主,分门别类授课,一方面会导致幼儿的学习压力过大,另外一方面过多过杂且泾渭分明的学科知识会导致幼儿在接触、学习和理解上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境,为此教师在课程内容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当中需要整合课程观,结合受教育主体的学龄特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进而让幼儿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得到多维度的成长与发展。

例如,教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行为习惯培育、道德观念培育生活基础常识教导融合在一起,开展小小商场主题课程,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商场购买物品的具体流程,同时也让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他人礼貌沟通,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材料的适当投放让幼儿们认识更多的蔬菜和水果。

2.3 课程实施趋同化

幼儿阶段受教育主体的学龄特征决定了该部分主体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整课堂组织形式,进而帮助幼儿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则成为了十分困难的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如何调整,教学目标与小学教育的重叠度有多高,但是幼儿教育都是以游戏为主的,与小学教育中的课堂授课和规范化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帮助幼儿们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提高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科学性,教师就需要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做出适当的调整与优化。

例如,为了让幼儿们在课堂上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引入比一比谁坐时间久的游戏活动,再例如为了培养幼儿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引入一些较为简短的文字,指导幼儿阅读,通过课程实施手段的适当调整来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进而帮助幼儿们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结束语

发展适应性理论下幼小衔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需要从幼儿的能力培养、观念培养、习惯培养等多个角度着手,更加注重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立足幼儿的未来发展需求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做出适当调整,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建设符合于幼儿的认知规律,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发展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猜你喜欢

幼小课程目标调整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工位大调整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