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

2023-08-13蒲石平陈智玮

今天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传统课堂

蒲石平 陈智玮

(岷县岷阳初级中学 甘肃 定西 748400)

传统文化涵盖着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也汇聚了各阶段的社会观念,在行为规范与传统民俗中有所体现,同时也存在文学艺术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历史学科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成功挖掘并合理利用,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日常历史教学有效融合,实现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在保证课堂教学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大力传承,也让历史课堂转变为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的重要阵地。可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相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现实意识,可以推动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激发,也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实效性,推动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1.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重要价值

1.1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前提下,核心素养的成功培养成为各阶段教学改革主旋律。初中历史教师带着前瞻性思维,对历史学科中潜在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与高水平人才的时代重任[1]。那么,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历史教学观念的全面革新,确保学生可以稳坐课堂主体位置,教师则是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与具体需要进行针对性指导,做到生主师辅。教师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结合历史发生事件,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价值。学生在历史事件分析过程中,挖掘出传统文化元素,获得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时对历史知识与历史文化有充分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加以运用,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带着健全人格与正确观念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与成长环境,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持续发展。

1.2 助推课堂教学创新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是历史学科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会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引导学生带着民族自豪感对传统文化更加认可,带着坚定信念捍卫国家尊严[2]。学生带着家国情怀与历史情感从内心燃起强国意识,获得无尽的内驱动力去贡献自身力量,懂得用学习与知识去强国,实现个人价值。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需要对课堂教学大胆创新,依托教学理念彻底改变,借助新课标正确引导,加快历史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在新课标中,初中历史教师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潜在育人价值的处用,将其与历史教学成功融合,大胆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持续优化,助推历史课堂的创新与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打造出绽放文化之花的多彩历史课堂。

1.3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初中生的性格正在高速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学生观念形成与人格塑造有深远影响[3]。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带着做人的根本成长,获得一定精神财富,在毫无痕迹的方式下增强文化底蕴并带着爱国情怀参与各阶段的学习。学生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时,看到历史长河中先烈们的付出与奉献,培养学生国爱情怀。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时光,正确看待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能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人格,感受诚实正直与仁义博爱等优秀品格与习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健全人格的成功塑造。学生可以在面对社会负面信息时明是非,借助多元分析与极高素养去辨善恶,形成理想化的人格,彰显出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堂融合的重要价值。

2.初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2.1 过度依赖学习工具

在传统思维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多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递,教师利用多元教学方式去提升学生原有的历史成绩,希望学生能够在每次考试中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在该过程中,初中生接受到错误的指导,可能存在功利化问题,虽然可以运用学习工具完成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历史事件的理解[4]。学生并不能静下心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忽略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无法挖掘出事件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缺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在此前提下,初中生面对多元文化与不同意识形态而产生好奇,过多使用学习工具去探索新的文化,无法对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而是开始热爱外国文化并付诸行动。学生没有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要价值,带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参与历史知识学习,无法剔除多元文化中的糟粕,也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与有效传承。

2.2 情感体验未被重视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力度持续加大,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潜在育人价值有进一步理解,感受到文化渗透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能够通过多元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并成功渗透至课堂教学部分环节。但少部分教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并未做到灵活掌握,过多的重视渗透途径的拓展与教学手段创新,未能对学生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事件时的真实体验做到足够重视,使得学生无法稳坐课堂主体位置,而是通过教师使用的新方法对基础知识全面掌握,没有对当中潜在文化元素成功挖掘。学生虽然能够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即缺少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未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融合与大力传承,暴露出学生情感体验未被初中历史教师重视的根本问题。

3.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策略

3.1 打造启发课堂,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是遥远和陌生,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初中老师教师应从初中生成长角度入手,分析学生成长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学生在启蒙教育中运用儿歌方式完成唐诗与三字经的记忆。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在教材中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对喜欢的内容不断探索,但始终未能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深入理解[5]。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不仅要保证学生知其然,还应要求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够知其所以然,从而才能运用正确途径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与持续传承。在具体授课时,教师打造出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将学生潜在探索热情与潜在能力全面激发,使得学生被历史事件中革命前辈的奉献所震撼,带着坚定信念在新时期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巧妙地将审美、情感、文化、道德等教育成功融合,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得学生精神境界获得有效培养并成功升华,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通过多角度分析挖掘出不同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与“百家争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依托网络资源的挖掘制作出小视频或者图文PPT,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依托课外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宝贵经验,对百家争鸣中产生观点全面分析。教师以孔子为例,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熟知的孔子名言,学生往往会结合语文知识挑选《论语》中的内容。教师此时引入老子提出的观点,探讨两位历史人物提出的不同观点对现在的生活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自身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中潜在内涵。学生结合分析所得结果,感受文化对日常生活与成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从而在启发中获得传递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3.2 传递史学思想,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知识传递与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获得史学思想的成功培养。初中历史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多元方式传递极具内涵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基于教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让教学呈现出多元性与丰富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基于史学思想的传递与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实现学生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首先依托历史故事完成知识导入,学生会对故事内容产生探索欲望。教师运用悬疑式的故事结局去吸引初中生,引导学生的深入探索与分析,学生会将探索方向放在历史文化内容上。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将史学知识、史学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连接。其次,教师在历史故事介绍过程中保证其真实性与可探究性,运用准确的描述引起学生对史学内容的关注,从而带着史学思想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原因。最后,教师及时通过诱导与启发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情境当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真正含义。

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通过张骞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意识到张骞外交活动能力极强,走遍欧洲并不断传递中国文化。此时,教师又讲述卫青如何攻打匈奴与漠北的故事,学生调动自身信息能力去收集与卫青与张骞相关的事迹,在历史文化环境变化下掌握传统文化含义。教师在课堂中完成历史文化环境的讲解,也帮助学生对当时背景做到进一步了解。学生可以站在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新认识,凭借自身信息能力去分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全过程,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经贸交往中的传承与弘扬,让历史学习呈现出多元性与高效性。又比如,教师讲述禹王亭的故事,播放出禹王庙博物馆图片,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大禹感到骄傲,获得民族精神的成功培养。教师还讲述德州董子读书台的文化,带领学生了解董仲舒,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潜在的感染力,看到历史是如何记录与传承优秀文化,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也形成极高的人文素养。

3.3 品鉴文化作品,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师需对国人艺术作品加以利用,借助书法、绘画与建筑等不同内容吸引初中生,使得学生对艺术史发展产生兴趣,为后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埋下伏笔。因为,历史作品当中均蕴含着不同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对历史文化作品品鉴活动的开展做到足够重视,确保可以成功实现学生所应具有的文化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师会基于初中生审美的不同,鼓励学生对书法或者绘画等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品评。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传承,看到古人通过多种方式将观点与情感展示,凸显出不同的人格与有鲜明特色的品性。例如,历史教师在历史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融入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对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人物作品进行鉴赏与对比,又展示出扬州八怪流传的绘画作品。学生对不同作品所具有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从而融入历史人物所在的历史年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找到作品当中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涵。又比如,教师在讲述八国联军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看到珍贵的文化作品如何被破坏,感受《辛丑条约》的签订视为一种勒索与敲诈,增强学生民族历史责任感,也让学生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学生结合史实完成论证,让学识水平不断提升,也使其文化素养水平迈上新高,可以看出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严谨的语言去传递自身观点与感受。学生会结合历史文化作品的鉴赏投入足够精力去走进历史,获得文化修养水平持续提升。

3.4 拓展延伸课堂,增强文化渗透效果

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结合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从不同角度出发,意识到书本知识并不能满足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必须大胆带领学生走入第二课堂,将知识与文化内化于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整体效果。具体而言,一是需要教师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趋势,带领学生走入当地古迹或者遗址参观。学生在感受山水之美时获得爱国情感的升华。教师此时需要将历史知识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通过直观感受的增强夯实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基础。例如,教师为确保学生能够对红军长征内容有全新认识,展示出腊子口战役的图片或者小视频。学生看到腊子口战役全过程,了解惨烈状况并受到震撼,激发出其内心的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及时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学生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确保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二是,初中历史教师鼓励学生在多元方式下进行交流与探讨,分享自身真实体验,逐步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教师把握好文化渗透契机,组织小组合作方式的探讨活动,使得学生有足够探讨机会,在充裕时间中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做到深入分析。学生将在思考中产生兴趣,走入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时,从文化角度去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历史事件出现原因,同时也融入历史情境,站在历史时间点上去分析历史事件,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其中,从而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带着传承责任去运用与创新知识。

3.5 补充教材内容,融合传统文化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考虑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使得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推动文化与历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教师会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医的存在价值。但学生对中医了解并不深入,教师则以中国出现得最早的药物学《伤寒杂病论》为主题,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方式去收集相关的内容。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了解到阴阳五行,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学生会在课下时间对所关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将传统文化潜在价值有效挖掘,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对中医这类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对当时建筑思想的体现方式有所掌握,从政务与权力入手,感受社会如何才能和谐与稳步发展。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将优秀文化扎根于学生心中。教师还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在对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信息能力去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也可以将中西方文化加以对比,在深度思考与总结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正确把握。学生在课外知识的接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与文化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解读,带着文化自信去成长。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入手,结合初中生成长特点与思维特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到传统文化成功渗透的关键途径,确保传统文化的融入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打造出新课标下高效化与多元化的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师带着先进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文化对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借助历史文化作品品鉴与课堂延伸等多种方式,打造出具有启发性的高效课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之间的完美融合,推动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获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综合能力与人格品质,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历史传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老传统当传承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