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家国情怀作品的阅读教学解析

2023-08-13

今天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文章

李 英

(临洮县第三中学 甘肃 临洮 730500)

前言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解读阅读材料和准确理解练习题,以练习为目的展开的阅读,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感悟,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高中生目前处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是构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阅读教学。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内在认同感以及归属感。高中语文课的家国情怀阅读课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也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情感价值培养的既定教学目标。

1.家国情怀阐述

“家国情怀”主要是人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思想心境。换一个角度理解,家国情怀是人们内心对国对家的一种强烈认同感,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们通常讲的家国情怀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价值共同所秉承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使认同共同体朝正面、积极方向发展的一种理念。对于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应定义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形成的对家、国的一种强烈认同与热爱,这是一种源自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心理情感,这种情况也长期伴随着每个人,不会由于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消弭,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强烈情感。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培养非常重要。阅读课辅以丰富的阅读材料,是培养学生感情的绝佳机会。这些材料不仅是文字堆砌构成的文章,也是各种价值的浓缩。它们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精神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去体验去传承。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国情怀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各种风土人情,各种英雄人物和事迹,而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对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家国情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传统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家国情怀”源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家国情怀”教育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很多有志之士,伟大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使“家国情怀”的内涵更加丰富,历久弥新。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及时间的沉淀,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的隐形支柱,因而“家国情”教育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1]。

但由于当前高考人才选拔制度,学生对文化学科的态度逐渐功利化。首先高中校园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唯分数论导向。尽管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都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传统文化在中学生考核评价中的比重,但由于传统文化本身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学习上,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本质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只学习了一些较为肤浅的内容。其次,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的缺乏,拉大了学生和“家国情怀”教育之间的距离。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阅读的缺乏,难以体会传统文化为学生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其结果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将大大降低。加上在学校,面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没有拓宽相关知识,为学生做深入解读,学生也就难以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较为淡薄[2]。

2.2 教师自身需要有厚重的家国情怀

如果我们要更好地利用高中课堂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的自身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修养,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厚重的家国情怀,有奉献精神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准确、正确地分析和解读课本中精选的“家国情怀”文章及相关知识内容,进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家庭——让教科书的精神融入教学过程。遗憾的是,我们在实践研究在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本身缺乏“家国情怀”意识淡薄,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3]。

2.3 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教师教学中过度使用高考作为指挥棒,忽视“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导致了“家国情怀”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语文教学“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失去活力。通常情况下,教师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学只停留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没有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难以体验和感受家国情怀主题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强烈情感,如此僵硬、无生气的课堂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为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能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目标,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关心。

2.4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担心学生难以全面了解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整体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导致了教学难以将知识内容进行有效传承,并且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进行协调,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完全是由教师控制进行阅读学习,没有个性化学习的余地。

2.5 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进行统一。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交给学生标准答案,在阅读教学当中,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没有正确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思考的积极性以及探索的主动性,进一步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思想上逐渐产生惰性,不去主动的进行思考探索,只会认为教师答案才是唯一的、正确的,进而导致学生在阅读当中无法领悟自身的个性化感受。

3.高中语文家国情怀作品的阅读教学

3.1 增强教师的家国意识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对他人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家国情怀思想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家国作品的深入解读,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作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唯有自己本身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才可以对文章中家国情怀作品做深入解读,更加精准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写作思想。语文教师的精神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家国情怀作品学习的情感状态,作为语文教师,假如可以拥有饱满的情感与情绪投入到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那么班级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受到语文教师的情感带动,对家国情怀作品投入更深厚的感情,并伴随时间的流逝,逐渐构成一种健康稳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思想。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将浓厚的家国情感同本身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旁征博引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以及家国意识的提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厚重的文化积累,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内外形势,吸取家国情怀作品的丰富营养,并将这些情感体现到语文教育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声音语调、肢体来表达出自身的家国情感,通过情绪去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渐构建为稳定的家国情感,同时去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而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4]。

3.2 深度挖掘教材,呈现家国情怀内容

对于教师来讲,教科书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其中有很多家国情怀的文章,这些文章也是教师组织开展高中语文课的重要依据,成为民族情感教育的载体。传统高中语文课没有过多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是因为教师受老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以知识的讲解为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其深入开发教学资源,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挖掘家国情怀思想,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展开语文课堂活动时,对家国情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以语文部编版《赤壁赋》为例,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苏轼的生平,通过对“赋”特点的了解,可以探寻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了解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深入课文,分析和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以苏轼生平履历为切入点,采用多样化途径收集苏轼的故事,重点关注苏轼撰写本文时的人生境遇。在语文课堂上,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全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建构自己的世界观,通过“人”的深入了解感知到其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并受到家国情怀的影响。

3.3 合理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

家国情怀文章是从一定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这与高中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在当前社会,很少青少年可以对家国题材的文章有情感上的深深共鸣,因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合理展开教学设计,有目的地构建一些较为有趣的场景,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感。教师在为学生解读家国情怀文章时,可以利用朗诵、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不同的活动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一来,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家国情怀作品解读的难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融入情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家国情怀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能直击学生的内心。《岳阳楼记》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表述,体现出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种大丈夫的责任与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本文非常适合展开朗诵,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组织安排朗诵比赛,用此种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深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朗诵课利用小组赛的形式,组内合作,然后组外比拼,教师首先布置朗诵任务,使学生认真预习,然后准备诵读比赛,在朗诵过程能深深体会到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早已将社会与个人、国家与个人联系到一起,成为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才可以有个人。个人小家同国家是同命相依的。正因为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是同频共振的,因而我们将家庭情感、个人情感同爱国情感融为一体,从兴家乐业到匡扶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家国情怀犹如奔腾不息的河流,流淌着我华夏民族的精神,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作品进行情感互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3.4 细读文本,深层探讨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开展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他们探寻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部编版语文教材《故都的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欣赏文章的字词句段,找到文章的灵魂,阅读全文通过字词句段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浓厚家国情怀。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文章,感知作者较为独特的艺术视角,并能根据这种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特有的清、净、悲凉之感,并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仔细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灵魂与灵魂碰撞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以自己的灵魂为触角,去探索另外一个或熟悉亦或陌生的精神世界。”文本的细读必须把作者、读者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把细读的文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蕴含家国情怀思想的文章的人文力量,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对话,获得新的感受[5]。

3.5 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转变教学方式

就当前的教学方式而言,部分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并不会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而根据家国情怀教育的大背景而言,教师更应该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针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实践活动当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参观红色基地,通过在红色基地进行学习,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让学生能够拥抱历史,回想起我们以及祖国曾经共同走过的艰辛之路,在环境的浸润下,更加深刻的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以及精神。通过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家国情怀的内容从文字当中走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加生动、立体,贴近于生活的情感。

3.6 在教学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且就当前的爱国教育及坚定的理想等主题撰写征文。另外,教师还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范文进行展示,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崇高思想,逐渐引导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总的来说,家国情怀教育对学生的爱国思想、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好处。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要增强爱国情怀教育的意识和观念,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有宽广视野、开阔胸怀、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这也激发了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一个有强烈家庭责任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国家和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并且以人民的幸福为己任。正是由于家国情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而我们要立足于现实,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保持它的先进性与传承性。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适应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国情怀,达到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文章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家国情怀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