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13刘应
刘 应
(赫章县古达苗族彝族乡初级中学 贵州 毕节 553209)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思想文化的涌入,许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逐渐走向没落并消失殆尽,许多曾经著名的民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用地方民间艺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地方民间美术,教师应注意到不同地区的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结构、状态、形式、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选用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的同时应注意保证传统民间艺术与教材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奠定优势基础。
1.地方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美术教学活动不仅是学习美术技术与美术技巧,更是学习美术文化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回到过去的历史文化场景之中,感受特色民间文化创造、传承、发展的一系列过程,在情境中感受文化的氛围与内涵,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此外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都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卫填海》等,学生在学习地方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能够起到一定的优势助力。
1.2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地方民间美术作品是人的作品,作品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感性认知,许多地方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其本身就是思想与文化的传承,学生在接触、学习优秀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精神和行为同样会受其影响,对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一些木偶戏剧的故事内容中蕴含着爱国敬业、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图中则蕴含孝顺、尊老爱幼的优秀思想品质,长期接触类似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1]。
1.3 提升创造精神与创造力
地方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民间艺人的美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集中展现,例如二龙戏珠、哪吒闹海等,在创作中既有对自然事物的重新解释和再运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神话故事,因此体现出的美术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有其独特的艺术美丽,长期学习优秀民间美术作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美术创作思路和创作灵感,对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地方民间美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2.1 合理融入民间美术资源,做好传承与发展
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主要按照教材内容授课,民间美术资源的占比相对有限,而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以贵州为例,包括贵州的蜡染、苗族的锡绣、思州的石砚、播娜摩簸箕画、漆器、原木艺术、雄精雕刻等多种形式,如逐项融入则容易使美术教学活动顾此失彼,失去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授课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应优先选择与教学内容联系性较强、美术形式较为符合现代审美理念的、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民间美术形式作为教辅资料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作为观赏对象,针对性强化学生对某一类优秀民间美术形式的记忆印象,为学生理解美术的魅力奠定优势基础[2]。
以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方寸铃记藏书印》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藏书印的雕刻方法,因此在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引入上可寻找同为雕刻类艺术优秀作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思州石砚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具有造型奇巧精细、结构复杂严谨、图案多样化的特点,图案造型古朴且优美,具有较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教师在授课中可在讲解藏书印的雕刻方式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思州石砚的图片,引导学生赏析雕刻作品,分析作品的优点,简单介绍思州石砚的雕刻技法和历史起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石砚与藏书印的雕刻方式的差异性,深化学生对雕刻类艺术的理解深度,为学生后续学习雕刻类作品奠定一定的优势基础。此外如果课堂上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行尝试进行雕刻,模仿思州石砚的雕刻技巧在物体上刻画人物造型和花鸟鱼虫,丰富雕刻物的形象特征,深化学生对民间雕刻艺术的记忆印象,为地方民间美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优势助力。
2.2 充分挖掘民间本土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将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美术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传承弘扬本土优秀美术文化的同时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为此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宣传民间本土美术资源之前,需要先行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大致类型,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或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地方民间美术形式作为主要讲授内容,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常见的美术形式包括剪纸、皮影、泥塑等,此类民间美术形式的可操作性较强,学生乐于接收,如果选择一些在学生内部知名度相对较低或是比较冷门的民间美术形式,则需要教师提前收集资料信息,做好授课准备,并适当为民间美术资源的引入提供一定铺垫,保证教学效果[3]。
以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独特的装扮》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各类衣装造型装扮,教师在授课开始前查找贵州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确定在课上融入的艺术类型,最终选定蜡染作为拓展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为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从蜡染艺术的名称特点入手进行知识导入:“为了表现出独特的衣装造型,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染料为服装增添色彩,还会在衣装上加戴兽骨以及各类手工艺品,以保证衣装的独特性,大家生活当中都见过蜡烛,谁知道蜡也能够用来为衣物增添造型呢?”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贵州蜡染艺术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可在网上挑选几类蜡染衣物,将蜡染艺术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比分析蜡染艺术与其他织物造型技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艺术作品具有哪类特点?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理解,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2.3 鼓励自主收集美术资源,强化美术素养
地方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化,内容较为复杂,不同地方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特点截然不同,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经常需要博览众家之所长以深化学生对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的感受力,而受限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无法对做到在课上对每一艺术形式进行深入讲解,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够获得的对地方民间美术认识和理解相对有限。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转变重点,以激发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的兴趣为目标,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自主了解并选择性深入学习地方民间美术,教师负责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指导,让地方民间美术成为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认知的优势助力,促进学生学习成长[4]。
以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为例,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艺术形式与雕塑、建筑等园林要素息息相关,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或是线下渠道按照感兴趣的元素查找相关的民间艺术形式,为课上的自由创作活动提供绘画素材。部分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较为浓厚,自主利用网络渠道查找了许多贵州当地的特色建筑资料,如贵州的民族文化宫、西江千户苗寨、从江增冲鼓楼、黎平地坪风雨桥、黎平肇兴侗寨五大团鼓楼、贵州宣慰府、三都怎雷古建筑群等,在课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上台展示资料内容,并分析说明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形式的特征,希望以怎样的形式将古建筑资料中的内容融入到设计之中,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并在创作中尝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美术艺术结合在一起,在观察、分析、融入、创作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2.4 有效整编美术教学资源,鼓励艺术创新
新课改要求初中美术教学不只是传授美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激活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其不满足于教材中有限的美术知识,能够自动自觉的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发现美术资源,在寻找、发现美术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授课中可尝试依托教材整合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和教材美术资源,利用丰富的美术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美学素养在多元化的美术资源的灌溉下茁壮成长[5]。
以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盛情邀约》为例,本节课主要内容为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生日请柬或是祝福贺卡,学生可自主选择喜爱的艺术形式融入到贺卡的制作中。考虑到部分学生对生日请柬与贺卡的制作方式了解相对有限,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后先行在课上展示现代的生日请柬与贺卡的制作方式,并将制作完成后的成果分发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制作参考。学生大致理解生日请柬与贺卡的样式后,教师可将课堂交由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多种民间美术形式搭配组合在一起,丰富生日请柬与贺卡的样式,提高设计质量。
例如传统生日请柬的设计以红纸为主要材质,搭配一定的金色文字和图画作为装饰,学生在把握传统生日请柬的制作方式后自行查找资料,提出将贵州苗绣融入到生日请柬中,考虑到苗绣的色彩以单一的主色搭配少量的配色为主,因此在选择上应尽可能避开作为请柬主色调的红色,必要时为丰富色彩和图案的表现形式,可在生日请柬的材料的选取上使用纸布复合工艺,为刺绣艺术的融入提供便利条件。传统生日请柬中通常需要绘制山水图景作为装饰,部分学生别出心裁,提出将传统节日庆典的图案绘制在生日请柬上,增加生日节会的喜庆色彩,为此部分学生尝试将仡佬毛龙节的舞龙活动图景加入到生日请柬上,为生日请柬增添民族文化内涵。在美术活动中允许学生结合自身理解整合民间美术资源,并应用到美术创作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扩大传统美术形式的知名度,对美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5 组织开设第二美术课堂,弘扬传统艺术
地方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优质传承载体,学生接触、学习优秀民间美术的过程同样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操的过程。为激发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兴趣爱好,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对民间美术形式的认知与理解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将民间美术的优秀内涵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缓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增进自己对传统美术的认知,并在课上就个人理解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文化品位,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
以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情感的抒发和理念的表达》为例,为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的体验,教师可在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美术形式的了解情况和喜好倾向,发现学生较为喜爱做工精美的艺术品和雕刻品,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在资料中加入一定数量的民间手工艺品和雕刻品,例如在展示西方的时钟、维纳斯雕刻像的同时引入玉屏箫笛、原木艺术、雄精雕刻、播娜摩簸箕画等地方民间美术,在学习传统美术艺术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多个讨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美术作品对其优点和特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体会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部分学生喜爱播娜摩簸箕画,认为此种画作内容上多以表现农民生活为主,画作形式和内容上具有较强的乡土人情气息,具有较强的亲切感和生活感,部分学生更加喜爱原木艺术,认为此种艺术形式简单且纯净,没有过多的装饰,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材料的自然之美,有着原始文化的淳朴、神秘的美学情趣。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交流彼此对艺术作品的印象,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在讨论中得以升级,学生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作品之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与发展。
2.6 适时开展美术实践学习活动,增强文化理解
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教师在授课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美术博物馆,了解美术形式的起源故事、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将实践参观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地方民间美术作品,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优秀民间美术作品来丰富表现美的手段,在学习、吸收、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以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漂亮的手工灯饰》为例,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手工艺品,为增进学生对手工艺品的形式和制作工艺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游览灯具展览馆,在展览馆中了解中西方的各类传统灯具和现代灯具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技巧,增进学生对灯具的制作工艺的认识,为后续的手工活动的开展奠定优势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针对一种或多种特色灯具进行讲解和介绍,深化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记忆印象。例如在介绍贵阳棋子灯时,重点介绍棋子灯的来源、形制以及关键程序,如扎灯、开光、贺寨、跳灯等,并将棋子灯活动的表演视频分发给学生,供学生自行学习观看,在学习观看中了解棋子灯活动的美术思想和文化内涵,以此增进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地方民间美术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民间美术中蕴含的美学知识和艺术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加入一定数量的民间美术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在弘扬传统美术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丰富美学传递形式,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为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知识与进行美术创作创造基础条件,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