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实践
2023-08-13陈兆平
陈兆平
(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镇大庄中心小学 甘肃 临夏 731600)
前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素养以及文化能力的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阅读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已然成为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阅读却逐步走向碎片化、浅表化,由此语文教师要正视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推动学生深入阅读,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1.阅读对于小学语文的价值
语文能力是学生文化水平的体现,语文阅读中会涉及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学生能从其中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品质,由此,就能不断增长语文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是推动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他们经过前期的积累,已然拥有较好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所以此时强调深入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更重要的价值:
首先,阅读能推动学生的深度思维,促进高阶能力。学习是学生的根本活动,依托阅读开展语文知识学习,开展探究活动,能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广泛,由此,中高年级学生迈向未来的高阶知识学习时就能拥有良好的高阶能力,不断发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阅读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综合技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知识,阅读优秀文本,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视野,用更加综合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汲取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发展良好的语言、思想和情感。
最后,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美育能力,实现高尚追求。阅读就是解读生活之美的过程,无数的优秀作品中渗透着对生活、对人生的追求,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思想之美、精神之美,从而有效地熏陶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审美素养,由此在成长过程中实现高尚追求。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阅读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影响巨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实践。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汲取文本中的优秀元素,从而不断地推动语言技能,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阅读的动力与热情,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2.1 营造良好氛围,激活自主意识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思维和认知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在学习中,自主性就成为驱动他们探索的最关键元素。在自主性的驱使下,学生才能有效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阅读就是其中之一。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其阅读效果与学生的自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性,就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形成高效的深入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呢?环境和氛围是影响学生行为意识的最关键前提,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熏陶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也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可以从氛围和环境着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趣味、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短文,讲述了科学家依据蝙蝠而发明雷达的过程。全篇极具科学色彩,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小学生本身就对科学类的事物很感兴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提出很多科学问题,并开展积极交流和合理畅想。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课文文本语言较为严谨、细致,所以读起来稍显枯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的手段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课堂充满趣味和动力,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例如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趣味问题,如:“蝙蝠一般栖息在黑漆漆的洞里,它们难道在黑夜里也能看见吗?”“你们知道,蝙蝠飞行时是用耳朵听还是用眼睛看的呢?找一找”“雷达拥有与蝙蝠一样的‘眼睛’,你们知道它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吗?”等,然后在学生阅读时为他们播放相匹配的背景音乐,使学生的精神放松,能被文本内容所吸引,更好地沉浸于阅读文本之中。此外,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不能草草结束阅读环节,还要给予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契机,让他们能及时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有利于他们放松心情和思想,积极地参与阅读,并自主地探寻问题本质,由此也就逐步激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能调动更大的积极性,为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创设多元情境,促进文本感悟
语言文字与文化、情感、思想相融合,是多元文化的载体。阅读文本不仅展现了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也容纳了多元的文化、情感和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熏陶内心的依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和思想。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本深处的意义。但中高年级学生虽然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于抽象的语言文字仍然不能直观地感悟,再加之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导致碎片化的阅读悄然兴起,这样就使得学生阅读得过快、过浅,而无法让他们有效地体会文本的本质和内涵。因此教师要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用立体化、形象化的情境渲染语言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浓厚的阅读感悟,这样才能让他们理解得更加立体、真实,从而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思想,获得更加独到的阅读收获。
以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教学为例,这是一部童话作品,用十分趣味的文笔表现了主人公获得宝葫芦之后,所发生的一些神奇的事情,最终主人公体会到宝葫芦带来的麻烦,从而感悟真理的故事。在阅读时,故事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故事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学生却很难直接感悟这样的启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主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宝葫芦场景,然后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生动地体会不同角色在宝葫芦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想法,以设身处地的方法感受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此外,在扮演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创意自主加入一些情节或想法,自主设计更丰富的对话和表情等。在这种充分彰显思想和情感的情境中,学生将获得更加深入的、独特的体会。这样学生在演绎的同时就会深入解读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脉络,从而获得一定的感悟。继而在演绎与观看中有效地激发他们对文本主旨的思考,使他们真切地感悟到不劳而获是不可靠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才是最可靠、最现实的。由此,在情境体验中,学生就能更深层地感悟文本的思想,体会其中的语言意义,然后深受启发,提升阅读效果。
2.3 开展合作探究,拓展阅读深度
阅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只有一直坚持下去,才能真正从中获得丰厚的收获,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要从理解文字开始,逐步深入后才能领略其中的情感、思想,阅读才会显得更有趣味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理念的不断渗透,使得阅读教学也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这与学生成长的需求和认知的发展相吻合。而合作探究是一种互动性强、自主性强、开放性强的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空间和契机,使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地激活思维,形成更加深刻、多样的看待问题的能力,依据这样的活动,学生就能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也融入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合作、探讨、交流,围绕阅读文本或阅读问题,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思想,从本质上理解文本的情感,从而有效地拓展阅读深度,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以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为例,该篇课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分别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透过这三个故事,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广阔胸襟,也理解了将相和的真正意义。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但这其中的道理和思想却并不那么容易解读。在初步阅读时学生往往会以读故事为主,而忽略了对其内涵的探索。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以“将相和怎样?不和又怎样?”这样的话题,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探究任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深入阅读文本,了解将、相分别是谁,他们对国家的作用怎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不仅需要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也需要他们从历史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形式,了解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将相和”的意义。此时再引导学生结合蔺相如的行为,分析他躲着廉颇的目的,学生就能很清晰、很透彻地知晓其中的缘由。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思维就会进一步延展、深入,能从综合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理解历史人物的品质,从而不断地汲取文章中的优秀思想,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根本内涵,有效地提升阅读的深度能力。
2.4 联系生活实践,丰富阅读体验
阅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它是学生提升语言技能、思想认知和情感能力的主要渠道,更是推动文化自信的核心途径。语文文本是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文化、提升审美的载体,能帮助小学生在有限的活动空间中更好地了解社会与生活,体会情感与人文。而从根本上来说,生活是语文知识的发源地,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也产生于生活,凝练于生活。由此,要想学生能深入地开展阅读,真正感受阅读文本中的内涵,教师就需要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体验。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重视生活的融入,积极地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通过生活感知文本,通过实践深化思想,继而结合文本就能激发出真情实感,熏陶他们的思想,丰富他们的精神追求,达到阅读的最终价值和效果。
以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从桂花香引出了“我”童年时代的乐趣,给人以童年美好的感受和体会。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他们虽然仍然处于童年时期,但再小的孩童时代,定然有十分趣味又印象深刻的事情,值得他们一直回味,这样的感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阅读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篇课文,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生活中感悟真情。例如引导他们一起玩一玩小时候的游戏、看一看小时候的故事、动画片等,让他们体会那种“回忆”带来的感触,甚至还可以寻找父辈童年时代的游戏、动画片等,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感悟童年,回想童年,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印象。然后再在金秋时节,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桂花雨,让他们了解桂花的香气,品味桂花的美味,欣赏桂花雨的优美,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去品味书中的趣味。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体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所描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的乐趣。此外,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并与同伴交流分享。如此,学生的阅读就变得更具实践性,它将阅读文本与切身生活体验相融合,更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由此他们就能认真思考,认真品味,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感知能力。
2.5 重视综合评价,夯实阅读水平
评价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总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内化阅读获取的知识,提升阅读的效果。由此可见,阅读的最终环节必然需要有评价来支撑。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读”为主,而忽视“评”的价值和作用,忽视或者减少评价环节,由此就丧失了夯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契机。而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由此,阅读评价的开展势在必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进步之处,给予恰当的引导和鼓励,由此就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阅读能力,及时改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夯实他们的阅读水平。
以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为例,该篇课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的故事。这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环节,涉及的场景不多,但却阐述了不同人物的言行、心理,通过生动地描写彰显了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故事曲折生动,在阅读时,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探究活动,从作品背景、人物个性以及故事发展等多个角度梳理故事内容,以达成阅读的深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而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忽视评价的意义。例如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变化以及阅读深度,在学生给出一定的探究结果时,教师还可以拓展评价主体,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形式补充评价环节。由此,学生所受到的评价就更加综合、全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也更加愿意接纳同伴及教师的细致性评价。在这样的综合评价过程中,学生就能及时发现自己阅读的不足之处,甚至能进一步了解深度阅读的具体方法,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改进,继而夯实阅读的效果。
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所追寻的读书,时至今日仍然能成为学生“行万里路”的依据。这尤其体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阅读成为“快餐式”,学生很难有心境或意志沉下心来阅读,由此也就加大了阅读教学的难度。但阅读同样也是引导学生潜心学习的一种独特路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要重视阅读的作用,在教学中发掘阅读教学的多样路径,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用更具趣味、魅力以及挑战性的方式推动学生深入研读,仔细品味,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阅读质量,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文本的内涵,提升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