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情境,感知数学
——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2023-08-13孔润明

今天 2023年9期
关键词:趣味分数教学法

孔润明

(永靖县刘家峡镇红柳小学 甘肃 临夏 731600)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面临重大变革,无数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随之而产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情境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之中。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生动且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提升。这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性课堂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的探索情境教学内涵,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知数学奥秘,触发学习情感。

1.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传统的印象中,数学学科枯燥、刻板,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但本质上,数学具有趣味性,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时只需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主动发现数学之美,就能让学习过程拥有无限乐趣。因此要提升数学学习效果,就要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体会数学的生动性,从而激发良好的学习兴趣。由此,在课堂引入互动性强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他们抽象思维薄弱,对形象生动且具备趣味的事物更感兴趣。而情境教学法能为学生营造形象化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激活数学的趣味元素,为学生展示数学独特的一面,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趣味体验数学,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探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理论知识,体验知识的应用,此外,情境还能依托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中习得数学方法和技能。综上可见,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能促成课堂的生动性、互动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数学,提升学习效果。

2.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基于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特点而构建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为课堂增添了多样的活力,既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又提升了教学的效果。数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极具综合性价值,教师应当重视数学教学的多样性,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来充实课堂,以引导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数学,从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2.1 创设视听情境,丰富数学趣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样的信息技术被应用于课堂,这就增添了课堂的丰富度,使课堂教学能立足更广阔的网络空间、基于更便捷的操作技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数学学科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承载着丰富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的任务。在数学课堂,综合的教育方式需要融入,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便捷的信息技术能加快板书、评价的效率,让教师和学生更快地捕捉重点内容和关键信息,能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数学,探索奥秘。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也能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支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视听情境,用立体生动的画面为学生诠释数学原理,展示数学方法,由此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逐步增进数学学习的乐趣。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该课主要学习分数的基础涵义以及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分数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到的另一种类型的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见到,因此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他们不能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过程较为困难,在学习时学生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能用立体化、形象化的元素,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就能助力他们增进学习兴趣,增长学习动力。由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视听情境,通过播放动态的画面,用动态画面向学生展示分数是怎样形成的,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以及分数如何进行运算。例如教师播放一块圆饼被分成八块,随之取走一块,这一块就是圆饼的1/8,而剩余的部分则是7/8。然后教师再用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如何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比如将1/8与2/8的饼直接显示在一起,让学生用眼观察最直观的结果,或者将2/4与1/2摆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对比,在这样直观的画面中,学生就能对不同的分数有更清晰地认识,对它们的大小差异也有直观地认识。据此,视听化的情境就使学生在立体的画面中形成形象化的认知和记忆,深入地理解分数的具体涵义和运算规律。这样的立体化、形象化的场景将分数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变得直观立体,学生能迅速地抓住分数的本质,知晓其涵义,掌握其运算方法,这样课堂就变得极为有趣,学生不容易感觉枯燥,继而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高效地开展学习。

2.2 借助语言情境,增强数学认知

数学是一门独特的语言,它可以精准地描述自然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分布形式,带领人们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的规律。在无数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语言具有简洁、优美的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科学交流方式。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简洁的数学语言往往以公式、定理、概念、命题等方式存在,这些内容极具抽象性,学生很难获得准确的数学认知。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精炼的数学语言,才能从中勘破奥秘,掌握其精髓。因此教师要创设语言情境,利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数学,让学生在分析、解读语言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数学语言的奥秘,解读数学语言的特点,从而增强对数学的认知,提升数学抽象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往往涉及到小数点后的多位,此时如果不对小数位进行处理,就很容易使数据或计算过程变得累赘或复杂,由此,在该课中,学生还要掌握一种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对于这种精简的叫法,学生往往很难直观地理解其操作方法,由此教师就可以创设语言情境,利用语言描绘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从而增强对数学理论的认知。例如教师这样描述:“四舍五入法是一种计数保留法。保留需要的数据,舍去不需要的,那么在四舍五入法中,哪些数学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呢?”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思考,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或知识积累,尝试探讨。随后教师再进行语言描述:“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四舍五入,顾名思义就是不足5的数据舍去,而达到5或超过5的数则向前进一位。这样的保留方法最为精确,误差率最小,因此被广泛应用。”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尝试开展四舍五入的练习,共同探讨一些小数位数应该如何保留。在这样的语言情境中,一种数学方法就转化为生动而趣味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理论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论。

2.3 运用问题情境,推动自主思考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元素。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是激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生动趣味的问题能有效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推动他们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效增长学习水平。尤其是数学学科,其理论性极强,应用性建立在理论性的基础上,学生需要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才能真正理解理论性的知识,有效地在生活中灵活地应用,最终提升数学技能和素养。而问题情境就是以一定的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予以解答的过程,这让课堂变得更具互动性,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应用问题情境来推动学生思考,提出契合学生特点的趣味问题,引导他们在真实的问题场景中相互探讨交流,由此激发出多样的灵感,迸发出思维火花,继而不断发展良好的自主思维,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以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体系的基础。本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边长、周长等基本概念,还要学会依据图形的特性进行相应条件的数据计算。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学过程中可能直接就引导学生记住公式即可,随后组织学生在书面题型中应用公式。但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可能,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而忽视自主性的提升,从而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利用趣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用多样的、层次化的问题来推动学生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思考中探索到问题的答案,用主动思考取代被动接收。例如教师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角,四条边,那么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此时学生就会着眼两个图形的差异之处,经过交流探讨,得出它们的边有区别,长方形四条边不全相等,而正方形则是四条边全部相等。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都是16厘米,你们能得出它们的边分别有多长吗?如果不能,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可以?”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促成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然后学生就很容易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之间的独特关系。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能充分调动自主能力,主动地思考,在自主意识推动下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往往比灌输而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效。

2.4 融入生活情境,促进知识理解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数学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成长的方向。而生活丰富多彩,与学生更为亲近,是学生了解数学、探索世界最好的平台,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原理,还能促进他们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数学技能。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利用生活元素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悟和体验,以此激发出数学学习的技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有效地提升数学认知,发展数学视野。

以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条形统计图是常用的统计工具,能帮助人们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不仅要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还要理解其应用方法,并能灵活应用。统计工具的学习与其他理论知识学习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最关键的环节不在于理解,而是应用,学生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直观地理解统计工具的内涵和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悟其本质内涵。例如教师引入情境:“马上要开运动会了,根据以往天气状况,我们要怎么确定具体的运动会日期呢?(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近2个月以及往年同期当月的天气情况)”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要尝试结合以往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趋势。如果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会很容易困惑或迷茫,甚至无从下手,由此学生就会主动地应用条形统计图,将每个月份以及往年同期的天气情况用图形展示出来,用图形体现出数据的趋势或者变化。据此他们就发现了其中雨多的月份,然后就可以初步确定召开运动会的合适时机。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学生能迅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并体验其用法,继而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2.5 纳入探究情境,发展灵活技能

思维是影响学生学习深度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具备深度思维,那么看问题、解决问题时就能考虑得更加全面,理解得更加深刻。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即将步入高层次的知识学习,将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技能的发展受思维能力的约束,由此他们就更加需要深度且灵活的思维来支撑。而探究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研习平台,让他们能自主地开展知识探索,进行深度思考,并在交流互动中迸发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纳入探究情境,以具有挑战性的主题任务充实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探索数学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灵活的数学技能,有效地提升思维水平,从而实现高效的能力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圆》教学为例,圆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图形,既包含数学理念,又蕴藏美学思想,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其妙用。那么圆到底具有怎样的特性?圆的周长公式中的π又有怎样的意义呢?这些内容都不能简单地依据理论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其内涵和意义,否则将无法有效内化。因此教师可以着力创设探究情境,以“π”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与π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数学背景,从而深入理解圆的意义。例如组织学生寻找我国古代有关π的观点,在约2000年前,《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明确了圆的周长约是它直径的3倍。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约1500年前,祖冲之就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随后依据这些内容,学生再更深入地探究当前圆周率最多能达到的位数,并尝试找一找圆周率有没有规律,挖掘数学史学家们是怎样探索到这样的数学奥秘的。通过这样的趣味探究,学生不仅能更深入了解圆周长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深入感悟数学历史,体会中华悠久的文化,并感悟古人对数学的探索,从中汲取优秀的数学科学精神和思想,提升对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合作中激发多样的思维,更能通过交流探讨发展丰富的数学思维、分析方法以及数学文化认知,继而能有效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结语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趣味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的应用具有多样性。要想最有效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不仅仅需要教师接纳不同的情境,还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地探索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远不止上述五种情境,它还可以随着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变化,所以数学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情境,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由此才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达到提升数学综合技能的目标。

猜你喜欢

趣味分数教学法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