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3-08-13孔令环

今天 2023年9期
关键词:陶行知图形生活

孔令环

(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镇大庄中心小学 甘肃 临夏 731600)

前言

数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价值,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基础,掌握好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就能助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课堂多以传统方式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综合发展的可能性。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由此,探索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就成为教师的关键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寻找契合学生发展的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1.陶行知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陶行知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并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方向,由此,教师要积极地学习陶行知思想,从中挖掘对数学教学有核心价值的理念,为日常教学提供有效的启示。

1.1 “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核心教育思想,它明确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同时,还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要求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此外,陶行知先生还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由此看来,生活教育思想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结合生活来开展,还应当拓展学习平台,注重实践应用,这与数学学科的实践性相契合。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元素和生活平台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结合生活开展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

1.2 “六大解放思想”的启示:六大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创新,它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只有解放了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儿童才能实现有效的思考、灵活的实践,才能充分观察、合理表达,才能真正了解社会、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在六大解放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充分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尝试应用,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力,使数学能力有效发展。

2.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能为数学课堂提供有力的指引,而小学阶段正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数学学科又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由此教师要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理念,灵活地构建数学课堂,以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2.1 设计趣味问题,激活主体意识

问题是推动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由此可见,问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思考与发现的动力,使他们能实现成长与创造。问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有挑战性或探究性的问题往往能激起他们内心的探究欲望,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吸引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成熟,他们对趣味的、形象化的元素更敏感,更愿意亲近。因此基于陶行知思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身心特点,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趣味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思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提升主体意识。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学为例,大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的范围都较小,很少或几乎不可能涉及到大数,因此学生就无法体会到数据的实际意义,这样久而久之,困惑就转变为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丧失主动性。由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来激活课堂,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就能提升积极性,让课堂更有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十个学生手拉手,并引导学生测量出手拉手后这样的长度,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么你们知道地球赤道一圈有多长吗?”此时学生纷纷发言,有说无法测量的,有说环绕地球一周要80天,赤道就是环绕地球的长度,还有的说要知道地球所在圆形的周长才能算出其长度等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探讨交流,引出具体主题:“经过测算,赤道大约40076千米。那如果要绕地球赤道一圈,需要多少个学生手拉手呢?如果要绕地球赤道三圈半,又要多少个学生呢?”此时学生已经逐步被引导,去思考更大的数量范围,然后教师再引入“一亿”的概念,学生就能有形象化的理解,更真实地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同时也能借助这种趣味的问题,深入地思考以万为单位的数量与以亿为单位的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趣味化的元素融入,数学课堂就变成活跃且生动的课堂,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相应的知识,而是真正在“玩”中理解知识,收获技能,从而推动主体意识的建立。

2.2 创设生活情境,助力理论理解

数学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过程往往容易丧失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做主导,以灌输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方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更加机械化、浅表化。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是启蒙科学探索的核心学科,但数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过程最为枯燥,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来授课,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也就影响学习效果。而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与学生更为亲近,在陶行知思想下,数学更加应当与生活充分融合。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理论和相关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引导学生在考虑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这样就能促进理论的深入与渗透。

以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为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两种特殊的四边形,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并且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建筑设计上,这两种图形都非常常见。图形知识是几何学的基础,考验学生对平面及空间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所以非常重要。只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图形虽然形象直观,但其特点却较为抽象,无法直接理解,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就是几何学的核心基础,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着学生未来几何知识体系的建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选取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真实体验,以感悟图形的特点。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电动伸缩门、升降机等生活事物,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过程,还可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用几片木条制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随意地推动,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形变,理解其不稳定性。又如在教学梯形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中较为稳固的架子或凳子的直观图,以及一些常用的梯形柜子的设计图或剖面图,并用动态效果演示这种架子或柜子储物或摆放的艺术性,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梯形的生活价值。通过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数学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体验,由此,就能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论内涵。

2.3 组织深度探究,发展综合思维

数学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依据,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在新的问题场景中灵活地运用数学技能。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灵活地应用数学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就是最关键的。要想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应用能力,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水平,能看透问题的本质,挖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探究就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学生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发展综合技能。由此,在数学课堂深度探究就是必不可少的。在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解放思想、解放空间,自由地开展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索,并在合作过程中锻炼丰富的视角。由此,教师要积极地组织深度探究活动,用探究发展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实现思维的综合发展。

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该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个基础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要能综合地解决组合图形的问题。在这些不同的多边形中,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必须在了解其他基础多边形面积的求解方式下,才能顺利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这对于思维水平不足的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因此组合图形面积的求解具有较好的深度探究价值,其探究的过程也是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由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以开放性的任务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深度探索,以发掘出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以“求解组合图形面积,想想有几种方法。”为目标,教师给出多个不同的组合图形,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细致地分析图形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还要尝试对图形进行进一步分解,探索有无多种解决方案,在积极地交流探讨与沟通中,学生的思维被点燃,探索意识和综合能力就能获得发展。由此,学生对基础图形知识就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锻炼,实现深度发展。

2.4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技能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身影。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应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实践融于数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纯粹地理论学习并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数学技能,丰富的知识讲解不如一次实践应用来得有效。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由此就能帮助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使数学原理、技能有效落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

以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为例,方程是解决问题最常用的一种数学工具,它能帮助人们化繁为简,快速地解决问题,所以方程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学生来说,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十分抽象,如果不结合实际问题来考虑,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更无法有效地掌握其运用方法。由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融入方程,让学生在用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强化方程的应用技能。例如在班级开展活动时,一般需要用班费购置不同的物品,教师可以据此组织学生实践,比如提出这样的实践要求:“现有班费360元,举办六一庆祝活动需要购置头花、贴纸、食品等,请问怎么合理地利用班费购置足够的物品呢?”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调研不同物品的价格,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随后鼓励他们应用方程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尝试找出未知数,然后梳理已知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方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探索不设未知数的解法,让学生从其他角度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升应用思维。由此学生就能迅速地发现方程的妙用,感受到方程与其他方式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方程,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2.5 设计生活作业,促进综合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情如何做,学生就如何学,教师就如何教。”而做事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获得学习技法的根本。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更加偏向教师教的过程,而作业则是他们真正自己做的过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是学生发展综合能力的平台,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做”的空间,能让学生更好地激发创造力,发挥学习潜能。由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作业的设计环节,尤其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教师要强化作业的生活化特性,一改以往重理论的方式,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形式,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五年级上册《圆》教学为例,圆是一种饱含艺术特性的数学元素,它既具有数学价值,又彰显艺术之美。在该单元中,学生要学习掌握圆的基本内涵、周长以及面积等数学概念,从中理解圆的特性,习得其中的几何原理。但理论性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接触的较多,而对于实际操作过程却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据此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发掘数学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想一想圆的特征,并尝试用你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你能有几种画法呢?

(2)圆不仅仅存在于数学课堂,还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找一找生活中的“圆”,用拍照或画画的方式,将你找到的生活中的圆展示出来。

(3)想一想,如果将你找到的生活中的圆换成其他形状,会有怎样的效果?试一试。

(4)圆具有艺术性,你能用圆设计出生活中的独特艺术品吗?

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数学角度深入了解圆的特征、形状等,还要通过亲手操作的方式,找到圆的特性。随后学生又能放眼生活,发现生活中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意义,从生活实验中真实地尝试运用圆去设计、去装饰等,在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中,学生就不再只抱有数学视野,而是将眼光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寻求生活与数学的关联,探索生活中数学的奥秘,由此,学生就能真正立足于生活,将生活当作教育过程,开启“做”的过程,从而在做中学习与精进,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指导思想,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有效理念,研习陶行知思想,教师就能更充分地理解学生,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需求,实施契合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关联性强,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尤其要注重陶行知思想的融入和渗透,立足陶行知理念,深化教学过程,采用趣味的方式激活课堂,利用体验式教学助力知识吸收,依据挑战性模式发展探究能力,立足生活实践推动“做”的技能,借助生活化作业解放学生思想和大脑,由此,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陶行知图形生活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生活感悟
分图形
找图形
无厘头生活
图形变变变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图形配对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