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2023-08-13许健
许 健
(赫章县野马川镇初级中学 贵州 毕节 553208)
在教育界,启发式教学具有目标启发、激凝吸引、提问启发、比喻启发、提示启发、情境启发等近20余种教学表现形式。教师以启发学生语文思维为核心,依据可行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发展客观规律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应用各种表现手段,不断增进启发式教学同语文课堂教学的衔接性和适宜性,以期顺利实现启发式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发展共赢,共同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发展提供进阶教学指导服务。
1.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优越性分析
1.1 启发式教学综述
启发式教学以展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1-2]。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无疑是有趣的、信任的且开放的,师生间通过分享交流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价值,在交换经验、观察思考等重要教学环节不断建立形成教学上的链接与信任。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坚持学生学习参与的自主性、课堂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坚持体现不同层面不同知识能力建构的差异化教学理念及其策略,不断寻求启发式教学创新思路。
教师根据既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认知、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品质为着力点,结合不同类型启发教学表现特征积极采取适切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语文思维素养进阶发展。启发式教学有着悠久历史,且为历代教育家所推崇,我国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最好解读。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须得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主,以教师创设问题引导为辅,以问题引导学生开拓学习思维,并进行充分想象和尝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交流探究问题。其次须得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重点体现教师引导点拨辅助教学能力。即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分析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启发式教学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性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并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经验,真正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理念,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经过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具重要价值意义,在现代化课堂的实施中仍然要以解决针对性问题为主,推进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其一,从思想高度增强对启发式教学的正确认知,承认传统启发式教学在现代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价值,承认启发式教学创新实践应用意义;其二,从“原意”上理解启发式教学,丰富和具体化对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认知,建立深厚的启发式教学理论,增强启发式教学的动力,充分发挥其教学启示作用;其四,将初中语文学科同启发式教学的育人功能作用有机结合,激活启发式教学活力,顺利达成启发式教学最终目的。
1.2 启发式教学应用情况
启发式教学发展至今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逐步融合,形成一种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并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地批判和继承得到进一步完善运用[3]。现阶段,国内外对中学启发式教学应用的研究不在少数,遵循生活化、合作性与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启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以国外某中学为例,该所中学以超前意识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研究成果。学校通过艺术创新课程,积极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培养,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潜能,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深度探索。与此同时,支撑学校积极实施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条件是新世纪现代教育深度学习完善的教育发展体系,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导,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致力于挖掘每一位学生自身特质并加以启示引导,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另外,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深度思考环节,通过加强教学反思落实来引导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实践的反思,即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增强学生长效 深度学习的内驱力。
通过调查分析启发式教学在国内外中学的实践运用情况发现,启发式教学始终围绕学习者展开,重视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来发展自身学习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归属感。基于此,重视学习者应当具备的几大学习能力,以此为导向积极建构推进课堂深度教学的设计实施框架,不断优化教育学术体验,保证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实施达到高质量。
此外,基于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评估仍然应当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发展性,打造良性教学评估体系。借助积极具体的教学评估引导学生专注下一阶段深度学习,强化学生每一阶段学习内驱力,而并非以简单的好坏作为评估标准,从多维度评估中获得真实可靠的经验反馈,借助启发式教学评估推动课堂高质量教学发展。
2.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1 实施启发式教学,突破学生学习壁垒
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于问题式引导,推进跨学科学习不断提高启发式教学投入程度,持续探索启发式教学新领域,有效破除语文学科教学壁垒,帮助教师增进学科之间、学段之间以及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意义。教师实施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有更多机会将所学知识经验同更为广泛的领域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因此产生更多不同角度的神经学习链接,进而对所学语文知识内容具有更加持久的记忆[4]。
在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教学中,四首古诗词的创作融自然景色、文化常识、文学体裁等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写作意境和写作背景。教师着重挖掘四首古诗词中文化常识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入更多自然科学知识,实施跨学科引导式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围绕某一步骤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基于针对性指导。学生带着新教学目标任务积极参与学习实践,自主发现并记录疑难问题,将其用于合作探究学习时解决。教师从自然科学、文化常识等关键角度导入引导性教学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火花充分碰撞,经过针对性点拨和引导来启发学生学习思维,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最终从自然科学、古文化常识等不同角度对古诗词思想内容与主旨等进行全方位分析解读,建构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文化知识框架,深度领悟古诗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创作手法和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如《观沧海》中,学生透过“碣石”、“澹澹”、“洪波涌起”、“山岛竦峙”等意象初步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炼字体现诗歌写作精妙之处。同时,学生通过看诗后的注释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根据自然意象联系当时社会现实,进而透过“碣石”、“波涛汹涌”来感悟作者在当时社会现实背景下写作的内心豪情。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主动将自然景象与当时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透过“碣石”、“波涛汹涌”等意象感悟作者的内心豪情,将自然景象同人的豪情联系起来,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创作手法及其创作精神。此外,教师借助自然景象元素和社会现实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习,将衬托、烘托、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嵌入小组讨论课题之中,以此丰富学生意象,开拓学生学习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审美发展空间。
此外,教师应当正式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将跨学科相关知识点关联点和衔接点充分考虑其中,着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
2.2 实施启发式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引起学生学习思维与实践火花碰撞,增强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互动,从而不断加深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在启发式教学情境中,学生对于学习情境的参与度越高,其记忆力越持久和牢固。为进一步提升课堂上学习学习体验感,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设计中应当重点体现真实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和专业思维传达,保持学生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获得更深厚的实战经验。对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创设真实趣味的综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经验链接实际生活。与此同时,根据情境教学实际需要,通过设疑问难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以此获得更具真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问题,将其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借助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启发,借助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能力进阶发展。
例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等文章皆围绕“人”而展开。在启发式教学情境中,教师不直接以“人”为着力点,而是从童年的回忆开始说起,立足于童年回忆洋溢着的浓浓的诗意和情趣来顺利引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同样也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往事来说出与之相关的景状物和发生的事件,教师借助文章所包含的多种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将景状物与旧事旧感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从回忆往事出发,理解并学习文本内容,按照空间顺序记叙重要事件,并逐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接着,从学生的童年往事转向作者鲁迅的少年往事,顺利引入这篇回忆性散文创作背景,以此营造更为贴切的学习情境,此时学生的学习思维已经被有效激活。随后,教师分别给出“向往”和“自由”两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或朗读课文,学生则根据初步的学习感知情况有条理地解答相关问题,如“作者为什么把‘百草园’称为‘乐园’?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根据重点生字词、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等全方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综合归纳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将第①至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与第⑨至最后一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同场景结合起来,根据问题描绘出相对应的场景,进而顺利地将不同修辞手法、文化知识等概念内容导入其中,增进理论知识与情境感悟的有机结合,以此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具体事物来勾勒场景。对此,学生意识到,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前半段百草园的无穷趣味,并通过插入传说和文化知识的方式丰富后半段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将作者“对自然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情感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对本篇课文较为完整全面的系统学习认知。
2.3 利用高水平提问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利用高水平提问持续推进语文课堂系统延展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和问题分析探究能力[4-5]。通过高水平提问将语文课堂相关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认知过程中不断涌现自己独立的想法思维,并获得新的问题和知识经验。将高水平提问方式有效嵌入启发式教学体系,确保问题引导教学的开放性和延续性,能充分满足学生思维能力进阶发展的实际需要。即,教师进行教学提问时应当具有明确的提问方向,避免脱离内容中心主旨,且问题应当具有较好的探究性、互动性和时效性,是课堂教学所有内容的集中衔接点与契合点。与此同时,教师须得注意问题提问时机的恰当性和难易程度,立足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差异情况进行有效提问,从而更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扩展到经验迁移转化。
在启发式教学中,目标启发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课堂所学内容、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增强学生自觉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重要环节,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主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质疑问难,并创设适切的问题学习情境,夯实学生“质疑”学习的问题起点。根据课堂教学情境发展需要,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其认知规律等角度进行高水平提问,为学生学习思考提供更多知识概括、信息探究和矛盾问题探究解决的机会和条件,有效实施提问启发式教学[6]。
在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综合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围绕“想象”这一关键性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教材中各篇文章想象间的差异性,包括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率先为学生介绍《皇帝的新装》(童话题材)、《天上的街市》(诗歌体裁)、《女娲造人》(神话体裁)以及《寓言四则》,通过提问“以下四篇不同体裁文章中包含了怎样的想象内容,这些想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和联系?”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初步感知学习不同体裁文章大意,并厘清故事情节。同时通过继续追问:“各篇文章所想象的内容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差别”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的眼光看待世界,并立足于生活经验联系实际生活,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总结不同创作手法下作者所“想象”出来的美好品格与品质。如《皇帝的新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作者追求真诚、求实、不慕虚荣的美好品格,而学生通过联系创作背景和生活实际,则认识到这些美好品格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同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和罪恶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对立。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将“真诚 求实”等美好品质与“奉承 虚伪”等恶劣品质进行想象对比,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想象画面到深度感悟“想象”的本质内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思维进阶发展。
结语
综上,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强的应用优越性。本文率先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内涵、作用价值及其应用现状,联系过往应用经验,立足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探求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创新实践的可行路径,以期顺利达成语文学科教学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