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一文之情
——《秋天的怀念》解读
2023-08-13杨尚信
文| 杨尚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教材文本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解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挖掘内心的情感因素,使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从而让学生在领略文本魅力时,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一、以“秋天”为主线,书写母亲和儿子的爱
自古很多文人志士,常借“秋”抒发感情,“秋”常常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意义,也因古人对“秋”的定义,很多人眼中“秋”带给我们的多是悲凉、萧瑟、寂寥。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以“怀念”为字眼,将怀念的时间定格在“秋天”,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定格在秋天呢?
首先,母亲喜欢的北海的菊花开放时间在秋天。双腿残疾后,面对以后的轮椅生活,作者日渐暴躁,特别是在秋天,这个本来就很悲凉的季节,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猛的摔东西”“突然砸玻璃”这些字眼都可以看出史铁生的暴怒,还能从这些字眼中看到他无法接受自己双腿瘫痪的事实,这对于一个只有21 岁的年轻小伙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母亲央求般要推儿子去北海看菊花的请求,显得不合时宜,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转移作者的注意力,这也是母亲对作者的鼓励,鼓励他能够一步一步接受现实,不要总沉浸在无法接受现实的痛苦当中,可是换来的却是母子二人的相拥哭泣。秋天似乎是个多事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母亲喜欢的菊花开了,但作者却始终没能满足母亲的愿望,这成为他终身的遗憾,将这样的遗憾定格在秋天也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的亏欠和愧疚之情。
其次,母亲逝世的时间在秋天。在母亲三番五次的央求下,作者终于答应了母亲的请求,这对于母亲而言,是多大的欣慰,在母亲看来,儿子终于肯出门了,终于肯跟自己去看菊花了,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也在慢慢接受现状呢?所以,母亲要去收拾东西,虽然被作者呵斥,但是她依旧很开心,这是属于母亲的欢喜,是母亲多次央求后换来的,她的央求已经进入儿子的心灵,正照耀着儿子前行的道路,尽管波折,尽管母亲的心里比作者更难过,但她还是强颜欢笑,述说着儿子的过往,她连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有哪句话说错了又触碰到儿子的伤疤,所以在说到“踩、跑”等字眼时,她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伤害到儿子,所以又“悄悄地出去了”。而这竟然是母亲和儿子的最后一面。作者将对母亲的“怀念”定格在秋天,也正说明了作者对母亲深刻的怀念,对母亲的愧疚和亏欠无一不在这“唰唰啦啦”飘零落叶的秋季侵蚀着作者的心灵,让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并没有随着落叶飘零,而是在这悲凉的秋季更甚。
再次,前后两次不同的“秋天”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作者史铁生遭遇双腿瘫痪的变故正是秋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史铁生无法接受,在秋天这个本来就很悲凉的季节中更显悲凉,作者的心境如一潭死水,唯一能够激起心中涟漪的就是母亲的唠叨,母亲对作者的乞求———北海的花儿开了,母亲要推着他去赏花。母亲是一个爱花之人,但是因为作者的双腿瘫痪,母亲的花和作者的心一样,也死了。在这充满悲事的秋天里,史铁生所有的希望都随着那两条无法动弹的腿消逝了,“狠命地捶打”,可见他对那瘫痪的腿似乎还存有一定的念想和希望,但是母亲的话语似乎在提醒作者,作者只能由母亲“推着”才能出去,这是对作者赤裸裸的伤害,也体现了作者不愿意接受双腿已瘫痪的事实,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在悲凉、寂寥的秋日,作者已生无可恋,在没有任何希望的秋季,已经让作者连活下去的勇气也没了。结尾处“又是秋天”,但这一次推着作者去北海看菊花的却不是母亲,而是妹妹,不同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泼泼洒洒,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秋风中摇曳着身姿,秋天还是一如以往,秋风依旧萧瑟,而身边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母亲的话却烙在了作者的心中,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秋风虽然还是萧瑟,但是作者的心境却与之前大不相同,经历了与最爱的母亲和最爱自己的母亲的生离死别,作者终于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已经瘫痪的双腿,开始慢慢接受这样的命运,虽然是季节的变换,但描写的却是作者心境的转变,作者不再拼命捶打自己的双腿了,这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作者的大彻大悟,换来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接受,对自己生命的珍爱。
二、以“秋天”为暗线,唤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季的轮回,又是生命的轮回,在生命轮回的四季,春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夏意味着生命的高潮,而秋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的重生。《秋天的怀念》以“秋天”为暗线,作者通过运用“秋天”这条隐藏的线,留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首先,秋天本无特别的含义,只是因为作者的赋予,“秋天”才有了更加丰厚、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母亲喜欢秋天的菊花,因为那些菊花点缀着秋天的萧瑟,似乎又给秋天带来了新的生命,这些生命是作者用自己的感情赋予的,也是母亲用自己无私的行为赋予的,“北归的雁阵”“窗外唰唰啦啦的落叶”都预示着生命似乎即将结束,在作者双腿瘫痪,再无法和其他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时候,遭遇变故的他心里想着的,可能就是自己生命的即将结束,在面对这样重大的变故时,他眼里的秋天、心里的秋天可能会更加悲凉、寂寥,自己的生命是否也会和落叶一样唰唰啦啦地结束呢?是否也会像雁阵一样,看似有家可回,实则无家可归呢?那么作者的生命会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呢?生命,就像一场永不停止的修行,可这场修行得有双腿才行,作者的生命因无法行走的双腿而破碎不堪,应该怎么继续呢?“我可活什么劲儿”正是作者想要终结自己生命的体现,他已经无力承担这双无法行走的双腿,这是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今后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答案:“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就在“北海菊花盛开的秋天”,母亲的话永远地停滞在了那个秋天,因为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她的生命就如窗外的落叶,已经开始飘零,已经要飘向永远不可能回来的远方。也许这就是生命,这也预示着母亲生命的即将结束。
其次,母亲生命的结束,再一次让作者觉得命运的残酷,为什么又发生在这个悲凉的秋天,为什么还偏偏发生在母亲最喜欢的菊花盛开的季节,“那就明天”母亲喜出望外的话语仿佛还在昨天。北海的菊花年年都会盛开,却再也见不到母亲的身影,听不见母亲的声音了。秋天还是秋天,却再也不是作者许诺看“北海菊花”的那个秋天了。以后作者会度过无数个秋天,可是这无数个秋天里,却再也听不见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的声音了,利用“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来缅怀母亲,更加耐人寻味。秋天对作者来说意味着太多,作者在不同的秋天里,最难以忘却的是自己双腿瘫痪母亲小心翼翼地跟自己说话的秋天,是母亲悄无声息离开后的那个秋天。不同的秋天,对作者来说也有不同的内涵,一开始的秋天,作者的双腿瘫痪,这对作者来说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的现实,在这多事之秋,作者却还要面对更多,不只是自己瘫痪的双腿,还要面临母亲的突然离世,这对作者的打击是致命的,秋天已经够悲凉了,但是作者面临的双重打击却让原本就悲凉的秋天更加悲凉了,命运如此残酷,作者原本以为自己还有很多和母亲一同欣赏北海秋菊的机会,却不曾想母亲居然在北海秋菊盛开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这对作者来说更加残酷,今后,作者应该如何继续生活,如何继续面对生活中的苦、生活中的累、生命中的残酷,这是对他的考验。
再次,作者运用“秋天”这个饱含多种韵味和内涵的季节,再一次让读者对生命有了解读和思考,这些对生命的思考包括:一方面,史铁生的生命,瘫痪的他面对的是破碎不堪的生命,对待生命他觉得是“我可活什么劲儿!”这是他濒临崩溃时对自己生命的发问和思考。这样的发问和思考,体现了史铁生的绝望,他觉得失去了双腿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对他而言,生命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生活平淡而无味,生命无任何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史铁生不知道的是,母亲已经“病到了那步田地”,而且会“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在史铁生觉得生命毫无价值和意义、“没什么可活的劲儿”时,母亲却已经病入膏肓,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母亲的生命结束在那个秋天。也正是母亲生命结束的这个秋天,史铁生的生命得到了重生,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也感悟到了母亲对自己生命的守候,这是对生命的又一次诠释。
三、以“秋天”为节点,升华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以很多人认为的悲凉的秋季为时间节点,再一次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进行了升华。
首先,在母亲去世时,留下了未说完的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遗言是史铁生通过别人才知道的,虽然史铁生没用太多的笔墨描述母亲遗言的深意,但是作者将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爱定格在秋天,再一次让作者对这个本来就很悲凉的秋天有了新的认识,不同颜色的菊花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摇曳着,这是秋天的风姿,这是母亲的遗愿——让我来北海看菊花,看到这些菊花,作者才明白母亲多次央求他来看菊花的原因——那是要让他从各色的菊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不管什么样的菊花,都能正视自己,尽管秋风很凉,但依然傲然开放,那么人更应该如此,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们应该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内心,不断地接纳自己、坦然接纳他人,勇敢地做自己,保持初心,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文章的内容因为秋天的菊花、秋天本来的特征变得更加丰盈。
“要好好儿活”在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在悲凉、寂寥的秋天,因为母亲的离去,让作者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在接纳自己双腿已经瘫痪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悼念。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将作者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儿子的爱升华到一种至高、壮美的境界,这样的爱也因为在“秋天”而显得更加伟大,而对母亲的怀念只局限在秋天吗?当然不是,这样的爱在春夏秋冬里,在四季每一天的轮回中,只会多不会少。
其次,作者将“怀念”的时间定格在秋天,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作者双腿瘫痪的遭遇发生在多事之秋,母亲的骤然离世也发生在秋天,作者经历的秋天,每一个都大有不同,每一个却都很相似,在不同的经历中,在不同的秋天中,秋天依旧还是那么悲凉、那么寂寥,面对自己的突然瘫痪,作者没办法接受现实,没勇气面对未来,更没有信心走向生活,因此面对母亲的每一次央求,他都很抗拒,抗拒和生活的近距离接触,抗拒和外界人员的联系、沟通,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反复地哭喊“我可活什么劲儿”,说明他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他不想在美好的年华里就与轮椅为伴,他更不想在美好的年华里就让母亲这个老人推着,他心里的难受只能通过“狠命地捶打双腿”和哭喊来释放,母亲是明白作者的,她的小心翼翼体现了对史铁生的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儿子,而母亲生命的结束换来了史铁生对现实的接受,这是他对自己生命态度的转变,也是母亲生命结束给史铁生带来了重生,再一次点燃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他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喜欢看北海的菊花了,也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在生前希望和作者一起去赏菊了,那是母亲想要给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让他明白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还有很多可以用心去发现的坚韧,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好好儿活”寄托着母亲的希望,再一次将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升华了文章的“怀念”之情。作者将怀念的时间定格在秋天,一方面是要和过去的那个胆小懦弱、不想面对现实的自己说再见。另一方面重在诉说自己对母亲心中久久无法忘却的愧疚。虽然作者迎来了新的秋天,但是在那个悲凉秋天里发生的双腿瘫痪的事情,一直让作者耿耿于怀,那时候的自己胆小懦弱,还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伤害了最爱自己的母亲,作者要运用秋天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因为母亲的离去,给了他好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不再胆小懦弱,不再伤害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了。但不管怎样,那个秋天却最让作者难忘,让作者难忘的不只是经历,更是母亲温暖的呵护和关心,他在北海菊花盛开的这个秋天对母亲充满了思念,他想用自己好好的活去回馈母亲的爱,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这是秋天带给作者的力量,更是母爱的神奇力量。
似乎是一个很多事的秋天,在这个秋天里,作者史铁生的身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也因为在那个秋天,母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史铁生的生命得到了重生;也正因为那个秋天,让母子之间的爱变得更加壮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