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老年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

2023-08-12丁梓懿

艺术大观 2023年21期
关键词:意识流梦境题材

丁梓懿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群体的比例不断上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情感状况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进入21世纪后涌现出的老年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进行对比分析,并以电影《妈妈》为例进行阐述,进而总结出老年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通过梳理新世纪老年题材电影的发展和艺术特色,为未来的老年题材的电影创作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老年题材电影;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1-00-03

一、新世纪老年题材电影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在面对全球老龄化的现实语境下,老年题材电影的创作进程也大大加快。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也使得许多创作者将创作视角转向老年人,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老年题材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老年题材电影在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强化其艺术特色和人文关怀。

进入21世纪后,老年题材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象征,而是通过对老年群体的深度挖掘,去思考关于死亡与人生价值等深刻的问题。21世纪以来陈国星的《聊聊》、吴兵的《苦茶香》、 马俪文的《我们俩》、哈斯朝鲁的《剃头匠》、 王全安的《团圆》、张扬的《飞越老人院》、 张涛的《喜丧》、张跃平的《大寒》、张唯的《空巢》、高子彬的《杀出个黄昏》、杨荔钠的《妈妈》,都是不同代际的导演围绕不同时期下老人的生存环境和困境而创作的作品。尽管在创作主题上不尽相同,但是老年题材电影有着共同的艺术特色,同时都通过老年题材电影表达了对于老人这一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审视不同时期老年世界的窗口与途径。

二、新世纪老年题材的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一切文艺都关乎‘人,无论是剧情片或是纪录片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来说明动作环境、叙述事件、贯通结构,更主要的是塑造相对独立完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个性形态,以真实可感的具象去唤起受众的审美感应和情感体验。”[1]现实主义风格,顾名思义便是贴近现实生活,反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旨在反映真实生活,而老年题材电影就是贴近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去反映他们的生存现状。

老年题材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就是人物形象的设定,《我们俩》中孤独的老人金雅琴、《飞越老人院》中渴望获得儿子原谅的老葛、《妈妈》中为了女儿坚强生活的蒋玉芝,这些人物形象都十分贴近真实生活,仿佛就是生活在观众身边的人。其次,故事发生的场景,老年题材电影的情节往往都发生在家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导致行为能力都退化,因此家就是老年题材电影最常选择的故事发生场景。而家中发生的故事本身就贴合观众的生活,更容易让观众产生熟悉感,从而引发共鸣。在电影《妈妈》中,第一重主题是母爱,85岁高龄的母亲为了患病的女儿,主动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影片的第二重主题便是死亡这一永恒话题,尤其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离死亡很近,甚至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影片中父亲的死亡对于冯济真的影响、蒋玉芝与冯济真面对即将有可能到来的死亡。影片的第三重主题便是引发社会对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关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超过60岁的老人总数已经达到2.5亿之多,其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更是有1500万人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妈妈》这部影片也是贴合社会热点话题,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特殊老年群体。

(二)老少配的人物组合

老少配这一人物组合总是出现在老年题材电影中,电影《我们俩》中独居在北京四合院的孤独奶奶与因上学碰巧租了老人房子的年轻学生之间的老少配组合;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的老少配组合;电影《过年好》中老李和李羊朵以及李羊朵和朱莉之间的老少配组合;电影《飞越老人院》中老葛和孙子之间的老少配组合;电影《杀出个黄昏》中田立秋和被双亲抛弃的屈紫莹之间的老少配组合。这些老年题材电影中的老少配组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家人之间的老少配组合,另一种则是没有血缘关系最终却胜似家人的老少配组合。之所以老年题材电影中经常出现这种人物组合也是由于老年题材电影的主题所导致,老年题材的电影主题往往围绕着代际矛盾展开,而代际矛盾离不开年轻人,因此老少配的人物组合是老年题材电影中最常见的人物搭配。

电影《妈妈》中其实存在两种老少配组合,一种是母亲蒋玉芝和女儿冯济真之间有血缘关系的老少配组合,另一种是女儿冯济真和问题少女周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少配组合。电影《妈妈》中在人物设定上具有创新性,编剧不再将老少配组合设定为年老的父母和中年子女之间的矛盾,而是将两位主人公的年龄都放在老年群体中,再加上冯济真无儿无女、一生未婚的人物设定,让养老问题不再只局限于母亲身上,而是女儿和母亲两个人同时面临着养老问题。据调查显示,如今社会上不婚不育的女性比例正逐年上涨,因此这种人物设定也暗示了未来不婚不育群体将会面临的困境。已经85岁高龄的蒋玉芝面对65岁的女儿冯济真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后,毫不犹豫地再次为女儿撑起了一片天空,展现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深化了母爱这一主题。第二种老少配组合,一方面让冯济真这个人物实现了自我救赎,另一方面周夏与她的女儿就如同蒋玉芝和冯济真一般,是母爱的一种延续。冯濟真一直无婚无子,自我封闭的原因在影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给观众,而是通过冯济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从她的话语中才能得知她将父亲的死都归咎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一辈子没有出嫁,活在愧疚中。当冯济真面对周夏扒窃的栽赃和入室抢劫时,她都选择了保全这个年轻的女孩,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夏在快餐店时对冯济真说:“也许是我成全了你呢”。冯济真帮助周夏的原因,除了不想让周夏未来和她一样陷入无法悔改的境地,更像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救赎,她希望周夏能够改过自新,从某种层面上讲是代替自己弥补错误,所以周夏和冯济真的相遇就是一场双向的救赎。三年后,改过自新的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再次来到冯济真家时,她就像一直存在在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帮她们大扫除,为这个家带去了生机,同时周夏和她的女儿也象征着一种爱的延续。

(三)淡化叙事冲突

电影叙事节奏是指单位时间内矛盾冲突的密度所营造的或快或慢的叙事风格。它体现着导演的创作意图,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与情绪。[2]淡化叙事冲突会造成叙事节奏缓慢:镜头语言较为委婉,节奏平缓。老年题材电影由于老年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电影叙事节奏是缓慢的,而缓慢的电影节奏使得影片的矛盾冲突会相应地减弱,叙事的重点不再是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转向对细节的刻画。在老年题材电影中,情感的爆发往往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的累积,而不是多么强烈的矛盾冲突。在许鞍华的电影《桃姐》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都体现出了淡化叙事冲突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矛盾冲突得到了消解,而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大量描绘和安排也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容易在后续产生情感共鸣。电影《我们俩》中更是将淡化叙事冲突做到了一种极致,在看完全片后甚至讲不出影片里哪件事最重要,因为每一件都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但这并没有减弱影片的情感表达,反而将所有情感都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让最后的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深沉。

淡化叙事冲突体现电影语言的多个方面,具体包括镜头语言、音乐、人物行动等。在电影《妈妈》中一开场就是妈妈蒋玉芝在女儿冯济真的陪伴下进行体检的一组镜头,在这组镜头中,平均镜头时长是5s,按照好莱坞的镜头语言节奏来看,几乎是好莱坞平均镜头时长的两倍,开头这种较缓慢的影像节奏,也为整个影片奠定了一个总基调。并且在短短12个镜头内,运用了多个摇镜头和移镜头,不仅起到了放慢镜头节奏的作用,也增强了影片真实感。整个影片除了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来看望冯济真这一段戏中采用了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全片都是舒缓、抒情的背景音乐,音乐的节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与叙事节奏相吻合,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影片缓慢的叙事风格。整个影片最大的矛盾冲突发生在冯济真被确诊阿尔兹海默症后,病情从轻到重不断发展,病情从记忆模糊、幻觉、迷失、妄想、暴躁,逐步发展到暴力、失语、失认,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影片也没有强烈的叙事冲突,而是通过不断的细节铺垫,达到最后情感的迸发。这种淡化叙事冲突的创作方式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情感等细致地通过镜头呈现出来,加强情感的铺垫,有利于情感的最终抒发。

(四)意识流片段参与叙事

电影中意识流片段是在一个写实的时空里构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主观心理世界。[3]不同于传统的意识流电影,意识流片段参与叙事是指通过一些意识流片段去表达人物的潜意识和主观情绪,而这些意识流往往通过人的幻觉、梦境、想象等途径来实现。这些意识流片段是服务于人物的现实时空,借用意识流片段这一形式来帮助人物实现现实中所不能实现的愿望以及满足人物情绪的抒发,可以说是人物幻想与现实博弈的一种表现。在电影《妈妈》中,冯济真埋藏在心里多年的心结就是通过阿尔兹海默症发病后的自身幻想展现出来的,可以说冯济真和父亲的感情线就是通过意识流片段表现出来的。冯济真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幻觉,第一次是看到年迈的父亲和年轻时一样在家中和学生讨论考古工作,第二次是看到年迈的父亲站在家里的院子里抽烟,而第三次幻觉更像是回忆的重现,她看到了小时候一家三口在家里温馨地庆祝生日的样子。通过冯济真的三次幻觉,让观众发现了她埋藏在内心的对父亲的爱与思念,也为了后面父亲的死之所以成为她一生心结做出了铺垫。

精神分析学中对梦境的研究是符号化的,梦境中出现的元素都具有其背后的隐喻或预示。[4]梦境常常出现在老年题材的电影当中参与叙事,帮助老年人去完成无法实现或者潜意识里内心的镜像投射,常常和回忆、现实、梦想等元素联系起来。梦境参与叙事这一形式早在几千年前的戏剧中便有体现,如《西厢记》《窦娥冤》《南柯记》。梦境出現在电影中参与叙事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和受压抑,通过梦境展现对现实生活与人生的象征与隐喻,第二类是将梦境作为一个实现某件事、达成某个目的的工具[5]。在电影《妈妈》中,冯济真最终在梦境中解开了多年以来的心结,这个梦境不再是她一个人的幻觉,而是母亲和她一起入梦完成的。在梦境中冯济真终于挽住了父亲的胳膊,年迈的父亲和母亲陪伴在她的左右,她们用着她们之间独特的表达爱的暗号肆意宣泄着压抑多年的思念与爱。冯济真最终通过梦境这一形式实现了与父亲团聚的这一愿望,也终于原谅了自己曾经的错误。这个梦境弥补了冯济真现实中的遗憾,是她愿望寄托的最好表达。

三、老年题材电影的新方向

老年题材电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但是这些艺术特色也使得老年电影的受众范围较小。大多数观众更加偏爱快节奏、叙事冲突激烈的电影,但是老年题材电影由于老年群体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为了迎合观众而去改变自身的艺术特色,否则老年题材电影也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那么如何在保留老年题材电影自身的艺术特色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观众成为现在老年题材电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采用群像式叙事表达,目前的老年题材电影,大多数都是围绕某一个家庭、某一位老人展开,这样虽然可以充分地挖掘某一个人物身上的故事,但是电影的趣味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将单个主人公变成多个,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类型,那么就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也就大大增加了情节的多种可能性。其次,让老年题材电影和类型片进行结合,张扬的《飞越老人院》就是老年题材与公路片的一次大胆结合,并且这部片子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为老年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除了公路片,喜剧片这一类型也是老年题材电影适合结合的方向。现在很多电影都呈现出泛喜剧化特征,无论是纯喜剧片还是披着喜剧的外壳的悲剧,都很受观众喜爱。老年人常常被人们称作老小孩,因此在他们身上可以挖掘的笑点本身就很多,因此也就更加适合喜剧片这一类型,再加上巧妙的情节设置,可以通过喜剧将老年人的困境展现出来,这种笑中带泪的设置,更能打动观众,达到情感共鸣。未来老年题材的电影将随着中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受到越来越多创作者和观众的青睐,老年题材电影也会在不断的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结束语

老年题材电影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如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老少配的人物组合、弱化叙事冲突,以及意识流参与叙事。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老年题材电影具有自己的影像风格,但是同时也让老年题材电影的受众变得有限。未来老年题材的电影可以通过群像式叙事表达和与类型片结合这两种方式,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在最大限度保持自身艺术特色的前提下,为老年题材电影注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旭辉,宋子扬.新时期老年题材电影的类型构建、空间话语与镜像隐喻[J].电影文学,2021(21):35-39.

[2]邵雯艳.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3(03):126-129.

[3]蒋东升.矛盾冲突编织中的电影叙事节奏[J].电影文学,2019(06):3-7+119.

[4]段鹏,孙浩.幻想与现实:论新世纪以来意识流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展现方法[J].当代电影,2019(03):48-50.

[5]熊越.梦境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叙事策略[J].视听,2021(04):23-24.

猜你喜欢

意识流梦境题材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梦境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